点 击 邵 逸 夫 医 院 星 标 我 们
论水果的通便效果
说起西梅
香蕉火龙果之辈只能靠边站
三五颗下肚效果立显
被无数便秘患者视为
“奇迹水果”
那么每天吃1颗西梅
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老规矩,文末有省流版总结)
西梅的营养价值
西梅一直以来都很受便秘患者的青睐,被赋予了“奇迹水果”的美誉。西梅最突出的营养成分是膳食纤维,其次是钾和酚类化合物。
01
膳食纤维
新鲜的西梅膳食纤维含量只有1.5克/100克。但西梅干的膳食纤维很高,为7.1克/100克,某些西梅干吃1颗就能摄入2.4克膳食纤维。
02
矿物质钾
西梅的钾含量还不错,每100克新鲜西梅含有155毫克的钾,是苹果的近2倍,对控血压有帮助。
03
多酚类化合物
含有绿原酸、花青素、原花青素等多酚类物质,其中西梅的绿原酸含量很丰富,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绿原酸最丰富的来源之一。
正因为富含多酚类化合物,这让西梅具有抗氧化性,其抗氧化活力是樱桃的2倍,苹果的2~3倍,橘子的3倍,葡萄的6倍,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
至于西梅的维生素C,其实含量并不高,只有1.4克/100克,不同品种的西梅会有差异。别太指望吃西梅来补充维生素C哦!
西梅为什么能通便?
丰富的膳食纤维是促进排便的关键,而新鲜的西梅膳食纤维含量并不是很丰富,那它凭啥会成为“推粪王”呢?
答案就在于:它含有山梨糖醇和木糖醇。
木糖醇可以促进胃排空和降低肠道通过时间;而山梨糖醇存在于很多水果当中,具有渗透作用,可以增加粪便的含水量,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改变肠道菌群。一般一次性吃到5克左右就会有腹部不适的反应,10克以上便会导致腹泻。
新鲜的西梅山梨糖醇的含量为5.4克/100克,如果只吃两三个小西梅并不会腹泻,理论上一次吃上100克才可能会腹部不适,吃上200克才可能会腹泻。
西梅干的山梨糖醇含量可就更高了,达到了14.7克/100克,吃上五六颗就可能会让你跑厕所,对于胃肠功能欠佳,本身就容易腹泻的人,一定得少吃。
另外,西梅中的多酚可能会起到辅助促进排便的作用。
图源:unsplash
西梅干
很多小伙伴苦于买不到好的新鲜西梅,选择吃西梅干,西梅干食用方便,膳食纤维和糖醇含量更高,在帮助排便这件事上效果更强。
在其他营养上,西梅干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它的维生素A、矿物质钾、镁、维生素K、多酚类化合物等营养都会被进一步浓缩。
有研究发现,一枚被干燥成4克的西梅干就能提供280毫克钾,吃4颗这样的西梅干就能满足每日钾需求量的56%了。
也有研究提到:西梅干具有保护视力、延缓衰老、保护心血管、预防骨质疏松等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西梅在被浓缩成西梅干后,单位质量的含糖量也会升高,高达38.1克/100克,其中25.5克都是葡萄糖,果糖为12.4克。 需要控制血糖或者减肥人士可得少吃哦!
图源:unsplash
西梅汁和西梅泥
西梅汁在促进排便上也是一把好手,喝100克西梅汁就能摄入1克膳食纤维,可是它的糖含量不低,为16.4克/100克,也会增加游离糖的含量,更容易升高血糖。如果喝完不及时漱口,还会增加龋齿的风险。
西梅汁咕咚咕咚很容易喝下肚,要想不“蹿稀”一定要少喝。
至于西梅泥,就更要少吃了。
100克西梅泥能提供3.3克膳食纤维,糖含量高达39克/100克呢。
图源:unsplash
省流版总结
要想靠西梅通便, 效果最好的是西梅干,其次是西梅泥和西梅汁。新鲜西梅效果相对没那么猛,不至于吃了就蹿稀,对于胃肠道功能不太好的人,每天1个西梅“安全性”较高。
不过,多数人不可能一次只吃一个西梅,毕竟西梅的个头小,一次至少会吃三四个,其实也是安全的。但对于兰密西梅、大玫瑰西梅、来客西梅等 大个头的西梅,建议每天1~2个即可。
如果要兼顾控糖和减肥,还是建议选新鲜的西梅。每天1捧西梅干的话……就真挺费纸!
图源:unsplash
参考文献:
1.孙松朋,龙俊红,倪红等.饮食调整和膳食纤维补充治疗慢性便秘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8):2179-2187+2214.
3.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4.陈树鹏,陈晓维,余元善等.西梅的营养价值及加工研究进展[J].中国果菜,2023,43(06):15-21.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3.06.004.
6.Hyams, J. S. (1983). Sorbitol intolerance: an unappreciated cause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complaints. Gastroenterology, 84(1), 30-33.
7.张红,努尔曼·阿不拉,艾克拜尔·买买提等.不同品种西梅的性状研究及营养成分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06):14-18.
来源:科普中国
审核:邵逸夫医院 临床营养科
此内容已获授权
经邵逸夫医院综合编辑整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