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情感历程.
毕业暨学士学位论文陕西 xxxxx 大题目:三毛的情感历程及其创作轨迹学生姓名: xxxxx 学号: xxxxxxxx专业: 09级汉语言文学所在院系:中文系日期:学三毛的情感历程及其创作轨迹[摘要]三毛早期的作品充满“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开始了自我放逐的漂泊旅程;与苦恋她六年的(荷西)邂逅,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结为夫妻。
婚姻的和谐抚平了三毛心灵的创伤,大漠“诗意的苍凉”和人生的底色使三毛重新拾起丢下十年的笔,写下传奇般的沙漠故事。
然而,六年后,荷西的死让这位“异乡人”万念俱灰,活着似乎仅仅出于责任了。
在滚滚红尘中,三毛苦苦挣扎过,希冀过,但失去了爱情的滋润,她的生花妙笔还是一点点失去了以往那辉煌的水分,渐渐黯淡了下去,“撒哈拉之心”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乃至自我毁灭。
[关键词] 三毛情感历程创作轨迹三毛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灰色“雨季”。
三毛自陈是“非常寂寞的怪物,念书在家,生活都局限在那一栋寂寂的日式房子高墙里,很少出门,没有朋友……自卑感很重”,那段是“一段没有身份也没有路走的暗淡时光。
”二是金色“沙漠”。
三毛享受自由发挥的世界和甜蜜的爱情,成为“光芒万丈的沙漠侠女”。
三是暮色“冰峰”。
失去荷西的三毛离开了沙漠,深深陷入了生与死,情爱与压抑,著书与避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坠入了生之困顿。
一、灰色“雨季”时期21962年发表在《现代文学》上的《惑》,描写自己病中迷失在“珍妮画象”里的幻觉,纵情地表达失学、病痛下的煎迫和对生命的追求,全文缺乏委婉申述的含蓄,充满忧郁悲伤的色彩。
自闭的心理世界在发泄式的笔下呈现出来。
那是一个“被封闭了的世界”“四周一片黑暗,除了珍妮阴郁,伤感,不带人气的声音以外,什么都没有。
”“窗外,电线杆上挂着一个断线的风筝,一阵小风吹过,它就荡来荡去,在迷离的雾里,一个风筝静静的荡来荡去。
”是三毛作品《惑》中的语句,诠释了三毛“迷离孤独”的雨季生活。
她在《惑》中写道:“天黑了,我蜷缩在床角,天黑了,天黑了。
我不敢开灯,我要藏在黑暗里。
”难以解开的“自卑情结”笼罩着雨季三毛的天空。
小说《异国之恋》(又名《秋恋》)把一对在难耐的寂寞中偶然相遇、相恋又不得不匆匆别离的海外游子的复杂心理和缠绵情感写得生动真切。
小说《雨季不再来》写一个女大学生跟男朋友闹别扭后,感情上的波动。
期间所表露出来的浓重忧伤与无力感时时吞噬着她,而她,就在这种孤寂与彷徨中苦苦挣扎,困惑而不知所措。
“困惑”也最终成为她思考的结果。
十三岁的她自杀,未遂。
此后,自杀则是经常纠缠在三毛的幻觉中的,形成了扑朔迷离的画面和语言来诱惑那被隔绝的生命。
死亡的阴影使她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她一次次跌落在自我那黑暗虚无的世界里,她叫喊着要与孤独和黑暗决裂。
《雨季不再来》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
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真实的过去,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
也就如一块衣料一样,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
悲剧的种子往往是在人的早期心理经历中就种下3了。
三毛从小性格孤立、忧郁,初二时数学老师的粗暴,使得三毛脆弱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
13 岁的三毛曾割脉自杀未遂(缝 28 针),此后得了严重的自闭症,几乎不与任何人交往,甚至连饭都不出来吃。
自闭七年,她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籍,而且,让三毛对孤独与死亡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她的精神世界沉浸在一种悲剧美的“自恋”中。
与她相熟的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在《断片三则》之一中这样描写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
等到幻影变为真实的时候,便开始逃避。
”这一点,甚至连三毛自取的英文名字 Echo( 中文意思是“回声” ) 都透露出这一信息。
练琳的《三毛情史》这样来描述那个让三毛心仪的希腊神话:在神话中,森林女神 Echo 爱上了纳雪瑟斯,一个骄傲和美貌都达到极致的男子。
一天, Echo 带着无法遏止的爱,紧紧地跟在纳雪瑟斯的身后,希望他能注意到自己,然后接受自己这颗爱他爱到痴迷、爱到发狂的心。
纳雪瑟斯感觉到有人在跟着自己,便问:“谁在这里?”Echo欣喜万分,她多想告诉纳雪瑟斯她正为着对他的爱而被煎熬。
可是她没有正常的说话能力,只能重复别人所讲的最后三个字,根本无法表达自己。
纳雪瑟斯没有等待别人的耐性,见 Echo 不回答,便欲抽身而去。
Echo不愿放弃这次机会,她想,只要让纳雪瑟斯多留一会儿,她就能多一分让他明白自己的希望。
于是,她的回答冲口而出,只有三个字:“在这里。
”“不要这样。
”纳雪瑟斯说,“我宁死也不愿让你来占有我!”“占有我!”纳雪瑟斯听了瘪了瘪嘴,认定跟着自己的这个姑娘是个轻浮的人,便满脸不屑地走了。
Echo悲痛欲绝。
爱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纳雪瑟斯后来受到了宙斯的惩罚,变成了一株对着自己的倒影自开自赏自凋零的水仙。
三毛欣4赏的正是这样的悲剧美,不知不觉中,悲剧的种子已在三毛的潜意识中生根发芽。
自闭的七年里,父母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在此期间,开始尝试写作。
这些早期作品都收在《雨季不再来》中,集中表现了少女的情愫:忧郁、烦恼、迷惘、苦闷,正是她这种“自闭型”性格特征的外在折射。
三毛的老师、女作家、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在看过她早期作品之后,说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这是有道理的。
不能否认,二毛的确跌倒过,迷失过,苦痛过,一如每一个“少年的维特”。
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份执着,拚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朋友们,看看过去三毛还是二毛的样子,再回头来看看今日的《撒哈拉的故事》那本书里的三毛,比较之下,有心人一定会看出这十年来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一朵温室里的花朵。
再读《雨季不再来》中一篇篇的旧稿,我看后心中略略有一份怅然。
过去的三毛,无论是如何的沉迷,甚而有些颓废,但起码她是个真诚的人,她不玩世,她失落之后,也尚知道追求,那怕那份情怀在今日看来是一片惨绿,但我情愿她是那个样子,而不希望她什么都不去思想,也不提出问题,二毛是一个问题问得怪多的小女人。
毕竟这是一枝幼苗,长大了以后,出了几片清绿。
而没有幼苗,如何有今天这一点点喜乐和安详。
《雨季不再来》是一个过程,请不要忽略了。
这个苍白的人,今天已经被风吹雨打成了铜红色的一个外表不很精致,而面上已有风尘痕迹的三毛。
在美的形态上来说,那一个是真正的美,请读者看看两本全然不同风格的书,再做一个比较吧!《雨季不再5来》虽然有很多幼稚的思想,但那只是做二毛时在雨地里走着的几个年头,毕竟雨季是不会再在三毛的生命里再来了。
《雨季不再来》本身并没有阅读的价值,但是,念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的朋友,再回过来看这本不很愉快的小书,再拿这三毛和十年前的二毛来比较,也许可以得着一些小小的启示。
三毛反省过,也改正过自己在个性上的缺点。
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时间。
我常常想,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
我们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固执不变当然是可贵,而有时向生活中另找乐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标,如何才叫做健康的生活,在我就是不断的融合自己到我所能达到的境界中去。
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返永恒的地方。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二、金色“沙漠”时期在三毛与荷西相携度过的岁月中,她的性情得到了全部释放。
荷西的爱情、沙漠的壮阔凄美、沙漠人的原始自然,这一切都契应了三毛对生命美,对突破樊篱的自由的向往,是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境界。
她开始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并积极的利用写作这个发泄口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生命的价值。
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
所以,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
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6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
为了达到个性自我的完善与自由、爱情的恒久与完美、人性的至善至美,她开始在写作中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升华”。
在作品中,作为叙述者的三毛,作为作品主人公的三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三毛,可谓三位一体,是她离开台湾以后的大量小说散文。
风格骤变,被人誉为“健康、豁达、洒脱不羁”,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从内容上说,有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活,特别是学校生活的真实反映(《西风不识相》);有对同胞在国外不文明、不礼貌言行的痛心记叙而洒满作者爱国之情《亲不亲故乡人》。
但作者付出最大心力笔耕的,则是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中几个岛屿所独有的景色,特有的人和事,以及荷西逝世后用血泪写成的文字,如《收魂记》、《沙漠观浴记》、《平沙漠漠夜带刀》、《逍遥七岛游》,写活了大沙漠和各岛的风俗民情美景。
而对沙漠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的叙写,更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
如同写婚礼,《娃娃新娘》展现出沙漠的古朴风俗与复杂的仪式,突出了未成年新娘的痛苦与无奈”,而《结婚记》则显示了公证结婚的隆重与简洁,字里行问,却流露出新娘为只有一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和“走路去结婚”的幸福和自豪;一样写老人的生活,却能从不同的老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出发,捕捉人物行动中最独特、最典型的部分,展开充分的刻画,显示人物最本质的东西,于是,就产生了对青春长在、并力争使自己短促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的长者的赞颂(《这样的人生》),以及对被儿女妻于抛弃、被社会隔绝冷淡的孤苦老人的同情(《一个陌生人的死》)。
又如都写夫妻生活,有对在共同命运中互相帮助支持的恩爱夫妻的情深意重的抒写,也有对重利薄情而剥夺了丈夫自由幸福的自私狭隘者的批判(《士为知己者7死》)。
更可贵者,作者为小人物作传(《巨人》),为普通一兵立碑(《沙巴军曹》)。
而反映沙哈拉威人争取独立自由的血与火的斗争(《哭泣的骆驼》)和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哑奴》)更是她中期作品中的海底珍珠和沙漠玫瑰。
前者让我们看到一幅富有时代特征的沙哈拉威人斗争生活的真实图画,看到殖民者怎样吞食、侵占弱小民族以及弱小者的反抗和牛争,后者则从哑奴“这一个”人物的遭遇,反映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奴隶命运的“一般”。
三、暮色“梦境”时期丈夫荷西逝世后,三毛多写自己的生活、感情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和安慰,如“我”对荷西的追忆、痛惜和怀念(《梦里花落知多少》),“我”对父母的感想和眷恋(《背影》),朋友、邻居对“我”的深情照顾和“我”的感激(《不飞的天使》),以及公婆的贪婪和冷酷无情(《似曾相识燕归来》),等等。
网址:三毛的情感历程. https://mxgxt.com/news/view/1633401
相关内容
三毛的情感历程再读《三毛传》,五次恋爱,三次婚姻,三毛感情经历全解读
三毛一生的情感经历,应该引起许多女孩子借鉴
荷西三毛的恋爱经历是怎么样的?荷西真的很爱三毛
三毛的爱情是假的?邻居称三毛只是一厢情愿,荷西没有那么爱她
三毛与王洛宾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黑寡妇”经历三段情感历程修成正果
三毛有着传奇的一生,经历过五段感情,她最爱的人是不是荷西?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假的?从《三毛真相》中发现其中疑点重重
羽毛球明星林丹的成长历程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