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13岁的甜馨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张与母亲李小璐的亲密童年合照,附文写道:“比流言碎语先来的是妈妈的爱”。她还在评论区与恶意网友展开激烈反驳:“难道我还不知道我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吗?轮不到你们来评价!”她这番话,让李小璐再次成为舆论中心的焦点。
李小璐的争议从“做头发”事件到如今的网络暴力,一直未曾平息。作为曾经的金马影后,为什么她总是难以摆脱这些争议?而甜馨的强势回应,又反映出星二代在公众舆论中的困境。
回溯往事:幸福的“金童玉女”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10年。在一次颁奖典礼上,贾乃亮突然单膝跪地,拿着钻戒向李小璐告白:“遇见你,是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台下的明星们起哄,李小璐也感动得捂嘴流泪。那时,他们是娱乐圈公认的“金童玉女”:贾乃亮是追求李小璐一年的“痴情男”,李小璐则是17岁便获得金马奖的“天才少女”。
婚后,两人携女儿甜馨参与了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节目中的甜馨可爱,贾乃亮笨拙而又温柔地扮演父亲角色,而李小璐则优雅地展现着“超人妈妈”的形象。贾乃亮手忙脚乱地为甜馨换尿布,甚至把奶粉调成“米糊汤”,而李小璐不仅冷静地哄着哭闹的甜馨,还能抽空为老公递毛巾。这种“笨拙爸爸,超人妈妈”的反差萌,让李小璐的“好妈妈”形象深入人心。
转折点:舆论风波
然而,风云突变。2017年冬季,狗仔队拍到李小璐深夜进入说唱歌手PGOne家中,而此时,贾乃亮正直播时对外声称“老婆去做头发了”。这段视频曝光后,三方纷纷发声明否认,但网友们揭露了更多细节:同款衣服、游戏账号、社交平台互动等证据。
2019年,贾乃亮工作室发布离婚声明,他的一句“我对不起璐璐”让舆论迅速站到了李小璐“出轨”的一方。李小璐的形象一度跌至谷底,网络暴力与谣言围绕着她的生活,仿佛永远无法恢复。
性别偏见:道德的“双重标准”
李小璐的争议,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艺人道德缺失的“终身惩罚”模式。对比同类事件:陈赫离婚后照样上《奔跑吧兄弟》圈粉,薛之谦被曝出轨后还可以在演唱会上哭诉复合,但李小璐的短视频账号却被封禁,直播带货也因恶评迅速下播,甚至她在教女儿跳舞时也遭到批评为“教坏小孩”。
这种差异背后,根深蒂固的是性别偏见。社会对男性的错误容忍度远远高于女性。正如网友所说:“男人犯错被认为是‘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但女人犯错就成了‘道德败坏’。”
更加讽刺的是,李小璐的母亲身份从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她曾在采访中表示:“甜馨从小到大,我没有请过月嫂,所有疫苗本和体检表都记在我的脑海里。”离婚后,李小璐被拍到独自接送女儿上下学,陪伴甜馨练钢琴,甚至在甜馨遭遇网暴时发长文维护:“我的女儿比你们想象的更坚强,但她的善良不该被消费。”然而,公众选择忽视她作为母亲的努力,偏爱标签化她为“问题母亲”。
星二代的无奈
甜馨的成长几乎成了一部“被消费”的悲剧。从2岁因综艺走红,被做成表情包;10岁因校园孤立而回家哭着问“妈妈我做错了什么”;12岁因为cosplay初音未来被批“不伦不类”;如今因维护母亲再度遭到攻击,被讽刺“没教养”。
每次发声,甜馨都似乎在提醒我们:星二代并非橱窗中的展品,他们首先是需要被保护的孩子。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王诗龄因穿名牌被嘲笑“炫富”,黄多多因染发被批评“早熟”,费曼因体重被网暴“胖成球”……
隐私权与言论边界
当公众将未成年人卷入成人的舆论战时,实际上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心理学家曾指出:“孩子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长期暴露在恶意评论中,会导致自我认同混乱,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部分网友在攻击李小璐时,还冠冕堂皇地以“为甜馨好”为名。他们说:“我们是在帮你教育妈妈”,但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孩子对母亲的爱,无需外人插手。
甜馨的合照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舆论中的双重标准与偏见,也让我们看到了星二代在聚光灯下的脆弱。当明星选择公开生活时,难道意味着他们的家人也失去隐私权?而当网友以“正义”之名攻击他人时,是否曾考虑过言论的边界?
李小璐的过往或许难以被原谅,但甜馨的回应提醒我们:孩子对母亲的爱,不应成为舆论的谈资。正如网友所说:“我小时候也觉得妈妈是超人,后来才发现她也会犯错。但那又怎样?她依然是我最爱的妈妈。”
下次当我们想要评论他人时,不妨先问自己:我的言论是在传递善意,还是在制造伤害?毕竟,少管别人的闲事,才是成年人最基本的修养。我们谁都不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轻易评判他人的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