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1日,13岁的甜馨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张与母亲李小璐的亲密童年照,配文写道:“比流言更早到来的是妈妈的爱。”而在评论区,她对恶意网友的攻击回击更是毫不留情:“我还不知道我妈妈是什么样的人,你们没资格评价!” 这种强势反击再度将李小璐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做头发事件”到如今的网络霸凌,这位昔日的金马影后为何始终无法摆脱争议的漩涡?而甜馨的坚定立场,折射出了星二代在舆论场中的复杂处境。
一
追溯至2010年,在一次颁奖礼上,贾乃亮突然单膝跪地,手中捧美丽钻戒向李小璐深情告白:“遇见你,是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期间,台下的明星们起哄,李小璐掩嘴流泪,那一幕仿佛是娱乐圈公认的“金童玉女”幸福写照。贾乃亮是为了追求李小璐而执着了一年的“痴情男”,而李小璐则是17岁便拿下金马奖的“天才少女”。
婚后,这对夫妻携女儿甜馨参加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节目中,贾乃亮笨拙地尝试换尿布,甚至把奶粉冲成了“米糊汤”;李小璐则是淡定自如地哄着哭闹的甜馨,顺道为丈夫递毛巾。这样的反差让她的“好妈妈”形象愈加闪耀。
然而,转折发生在2017年冬季。狗仔拍到了李小璐深夜出入说唱歌手PG One的住所,那时贾乃亮正在直播中坚称:“老婆去做头发了。”视频曝光后,三人都曾发声明否认,却被网友们揭露出诸多细节:同款服装、共同的游戏账号、社交平台互动频繁……最终在2019年,贾乃亮工作室发布了离婚声明,并在声明中提到“一句我对不起璐璐”,这让舆论的焦点转向了“李小璐出轨”的结论。
二
李小璐的争议,其实反映出公众对女性艺人道德瑕疵的“终身惩戒”。对比同类事件,比如陈赫离婚后依然在《奔跑吧兄弟》中圈粉,而薛之谦即使被曝出轨也能在演唱会中感性哭诉“复合”。然而,李小璐的短视频账号却被永久封禁,直播带货时遭遇满屏辱骂,连教女儿跳舞的帖子下也满是“教坏小孩”的评论。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社会对男性出轨的宽容度远远高于女性的忍耐。正如网友所说:“男人犯错是‘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而女人犯错则是‘道德败坏’。”更具讽刺的是,李小璐的“母职”表现常常被刻意忽视。她曾在采访中提到:“甜馨出生以来,我没有请过月嫂,所有疫苗本、体检表都记在脑子里。”离婚后,她同样被拍到独自接送女儿上下学,陪甜馨练琴至夜深。即使甜馨受到网络暴力,她仍坚持发文维护女儿:“我的女儿比你们想象得更坚强,她的善良不应被利用。”可是公众更愿意相信她是“问题母亲”的刻板印象。
就如这次甜馨分享合照,立刻有人指责“孩子被洗脑”,却很少有人问:一个13岁的女孩,难道没有能力判断母亲的好坏?
三
甜馨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出“被围观者消费”的悲剧。2岁因综艺走红,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10岁时在校园被同学孤立,回家泪流满面地问“妈妈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12岁因为模仿初音未来而被嘲笑“不伦不类”;如今又因保护母亲而遭受无情的谴责,称其“缺乏教养”。她每一次发声,似乎都在提醒我们:星二代并非橱窗中的展品,首先,他们是需要被守护的孩子。
这种困境并非个案。像王诗龄因穿著名牌而被讥讽为“炫富”,黄多多因染发遭受“早熟”的批评,费曼甚至因为体重问题被网络暴力指责为“胖成球”。当公众将未成年人卷入成人世界的舆论战,实质上是对其隐私权的侵犯。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孩子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长期接触恶意评论会导致自我认同混乱,甚至抑郁。”更为荒谬的是,部分网友在攻击李小璐时,竟以“为甜馨好”为借口。他们声称“我们是在帮你教育妈妈”,却忘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不需要外人来评判。
甜馨的合照事件,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舆论场的双标与偏见,也揭示了星二代在聚光灯下的脆弱。当明星选择将生活展现在公众面前,是否就意味着他们的家人也失去了隐私权?当网友以“正义”的名义对他人发起攻击时,是否曾思考过自身言论的界限?
李小璐的过去或许难以被宽恕,但甜馨的回应在提醒我们:孩子对母亲的爱不应成为舆论的谈资。就如某网友感慨:“我小时候也把妈妈视为超人,后来才发现她也会犯错误。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她依然是我最爱的妈妈。”
或许在下次评论他人之前,不妨先问自己:我的言论是传递善意,还是在制造伤害?毕竟,少干预他人的私生活,便是成年的基本修养。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轻易评判他人的人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