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13岁的甜馨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她与母亲李小璐的亲密合照,配文写道:“比流言碎语先来的是妈妈的爱”,并在评论区回应恶意网友:“我还不知道我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吗?轮不到你们评价!”这一强势的回应,再次将李小璐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做头发”事件到如今的网络暴力,李小璐这位曾经的金马影后,为什么始终未能摆脱争议?甜馨的反击,也折射出星二代在舆论场中的困境。
1
回到2010年,贾乃亮在某颁奖典礼上突然单膝跪地,举起钻戒对李小璐说:“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台下的明星纷纷起哄,而镜头前的李小璐则感动得捂着嘴哭了出来。那时候的他们,是娱乐圈公认的“金童玉女”:贾乃亮是追了李小璐一年的“痴情男”,李小璐则是17岁就拿下金马奖的“天才少女”。
婚后,两人带着女儿甜馨一起上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节目中,贾乃亮手忙脚乱地给女儿换尿布,把奶粉弄成了“米糊汤”;而李小璐则淡定地抱着哭闹的甜馨哼歌,空闲时还不忘递毛巾给老公。这种“笨拙爸爸 超人妈妈”的反差萌,让李小璐的“好妈妈”人设成了她最亮的标签。
然而,转折出现在2017年冬天。狗仔拍到李小璐深夜进入说唱歌手PG One的家中,而当时贾乃亮正直播,言之凿凿地说“老婆去做头发了”。视频曝光后,三人纷纷发布声明否认,但网友们扒出更多细节:相同的衣服、相同的游戏账号、甚至还有社交平台的互动……
2019年,贾乃亮工作室发布了离婚声明,一句“我对不起璐璐”让舆论彻底站到了“李小璐不忠诚”这一立场上。
2
李小璐的争议,实际上揭示了公众对女性艺人道德瑕疵的“终身惩戒”模式。拿同类事件作比较:陈赫离婚后依然在《奔跑吧兄弟》上圈粉,薛之谦被曝不忠后还能在演唱会上哭诉“复合”,然而李小璐的短视频账号却被永久封停,直播带货被骂到下播,甚至她教女儿跳舞的视频下也有人刷“教坏小孩”。
这种差异背后,体现的是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社会对男性的不忠容忍度远远高于女性。正如有网友所言:“男人犯错叫‘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女人犯错就是‘道德败坏’。”
更讽刺的是,李小璐在“母职”方面的表现常被选择性忽视。她曾在采访中说:“甜馨从小到大,我没请过月嫂,所有疫苗本、体检表都记在脑子里。”离婚后,她被拍到独自接送女儿上下学,陪甜馨练钢琴练到晚上十点,甚至在甜馨被网络暴力时发长文为她辩护:“我的女儿比你们想象中更坚强,但她的善良不该被消费。”
但公众似乎更愿意相信“问题母亲”的刻板印象。就像甜馨晒合照时,有人立即跳出来说“孩子被洗脑了”,却从未有人问过:一个13岁的女孩,难道没有判断自己母亲好坏的能力吗?
3
甜馨的成长几乎是一个“被围观者消费”的悲剧。2岁时因综艺节目走红,被做成了各种表情包;10岁时在校园里被同学孤立,回家哭着问“妈妈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12岁时因cosplay初音未来被批“不伦不类”;现在,又因为维护母亲被攻击“没教养”。
她每一次发声,仿佛都在提醒我们:星二代并非橱窗里的展品,他们首先是需要被保护的孩子。她的困境并非个例,王诗龄因穿名牌被嘲“炫富”,黄多多因染发被批“早熟”,费曼因体重被网暴“胖成球”……当公众把未成年人卷入成人世界的舆论斗争时,实际上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权。
正如某心理学家所说:“孩子的大脑还未完全发育,长期暴露在恶意评论中,可能会导致自我认同混乱,甚至引发抑郁。”更荒谬的是,一些网友攻击李小璐时,竟以“为甜馨好”为借口。他们说:“我们是在帮你教育妈妈”,但却忽略了这一点:孩子对母亲的爱,根本不需要外人来指手画脚。
甜馨晒合照的事件,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舆论场中的双标与偏见,同时也揭示了星二代在聚光灯下的脆弱。明星选择将生活曝光于公众视野,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家人也失去了隐私权?当网友以“正义”之名进行攻击时,是否考虑过言论的界限?
李小璐的过去或许难以被原谅,但甜馨的回应提醒我们:孩子对母亲的爱不该成为舆论的谈资。正如某网友所说:“我小时候也觉得妈妈是超人,后来才发现她也会犯错。但那又怎样?她依然是我最爱的妈妈。”
下次,想评论别人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的话,是在传递善意,还是在制造伤害?毕竟,少管闲事,才是成年人最基本的修养。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轻易评判他人的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