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王安石的私交:“政敌”变知己

发布时间:2025-08-02 02:26

唐宋八大家之中的王安石和苏轼作为两人,才华横溢,但是两人的关系却是非常微妙复杂。

其一是在政治上,苏轼不仅反对王安石科举改革,反对王安石变法,甚至还写诗讽刺王安石新政。然而到了司马光掌权的时候,苏轼却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变法。

其二是王安石变法时候,虽然把苏轼给贬官了,但是在“乌台诗案”救了苏轼一命,因此苏轼对王安石的救命之恩是很感激的。所以说,王安石和苏轼之争接近于君子之争,为什么说是接近于呢?因为其中参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王安石和苏轼在官场上有着利益的对立。王安石变法最主要的就是打击地主豪强,收取他们非法占有的财富和土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苏轼刚好是地主家庭出身,王安石要收割地主的财富,当然和苏轼水火不容了。苏轼也不能抛弃培养自己的家族去支持王安石变法吧,于情于理苏轼都要站在家族这一边,所以在政治立场上,王安石和苏轼是天然的对立关系。

当然苏轼也知道宋朝面临的弊端,也是该到变法的时候。不过苏轼主张的是变法循序渐进,慢慢来,不能过于急躁,在变法派和守旧派中达到平衡点。而王安石认为,变法必须刻不容缓,朝政弊端必须下猛药来治,不然一切都晚了。王安石性格执拗,要么支持要么反对,搞中间派王安石绝不喜欢。也正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很多朝廷上的中间派就站到了守旧派这边坚决对抗变法,苏轼也是无奈加入守旧派了。所以朝堂上,就泾渭分明的成了两派的斗兽场,因反对而反对,不怎么理性的争斗了。因此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反对王安石的改革科举,毕竟科举不考诗词了,对苏轼来说是不舒服的。

虽然说苏轼是有理性的,但苏轼是王安石的政敌,王安石当宰相之后贬了苏轼的官也就很正常了,这是对事不对人了,不是因为讨厌苏轼而贬了他的官。

后来王安石被罢相,苏轼虽然上台了,可是由于牵连到“乌台诗案”被人诬陷,关进大牢了。这时王安石认为苏轼是个有能力的人,不能随便的杀掉,因此亲往京城,向皇帝上书力保苏轼。苏轼因此保了一命。苏轼对于王安石的救命之恩很感激,专门去拜访了王安石,一起喝酒畅谈,很有一番好朋友相处的感觉。

后来司马光的守旧派掌权了,王安石被贬出朝廷,苏轼也再次上台了。司马光要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变法,苏轼明确反对,认为应该保留一些有用的变法,不能全盘否定变法,这确实是为国家利益考虑,只是司马光不听,又贬了苏轼去岭南。

苏轼是个性情中人,他有自己的良知认识,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不全是坏的,只是反对变法的方式,就个人而言苏轼是敬佩王安石的为人和能力的,同时对王安石的文学才华还是认同的,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所以说王安石和苏轼并没有个人的恩怨,只是政治思路上面想法不同罢了,并不妨碍他们互相欣赏,文人嘛都有高古的情怀,他们两人正是这样的人。王安石和苏轼可以说是有君子之争,也有君子之交吧!

网址:苏轼与王安石的私交:“政敌”变知己 https://mxgxt.com/news/view/1629431

相关内容

苏轼与王安石的私交:“政敌”变知己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如何?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王安石拜相,苏轼专门写诗嘲讽,3年后王安石为何还力保他不死
王安石再任宰相时,苏轼写下这首诗,使其颜面扫地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斗了半辈子的苏轼和王安石,登上名山各写下首千年经典,高下立判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下联
苏轼风雨飘摇路,真的全是因为王安石吗?那他流落海南岛又是为啥
原创诗中李杜,词称苏辛——苏轼的坎坷人生
苏轼与此人恩怨交织,但也曾模仿了他的一首诗,成为千古名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