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和近代物理研究奠基者的赤子人生
在1998年5月28日那个寂静的清晨,当中国核物理的脊梁赵忠尧先生以九十七岁高龄安然辞世时,地球的另一端,一场探寻宇宙反物质的宏大叙事正蓄势待发。仅仅六天后,搭载着由中国制造、安装核心部件永磁体的阿尔法磁谱仪的美国“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刺破苍穹——这是人类直接探测太空反物质的首次壮举。命运的巧合如同一束诡谲的宇宙射线,划破时空:当人类凭借精密仪器去捕捉反物质的踪迹时,那位在人类认识反物质的长河中迈出划时代第一步的科学家赵忠尧,却如星辰般悄然隐入浩瀚宇宙的幕布之后。
段治文与钟学敏两位学者联袂著述的《赵忠尧传》,便是在这充满历史隐喻的宏大背景下,以文学之笔与史学之眼,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交织着科学史诗与民族命运的瑰丽画卷。这部堪称“科学史诗,半部中国近代科学奋斗史”的传记,其价值远非仅仅在于填补了图书市场上关于这位先驱的唯一传记空白,更在于它穿透时间迷雾,以赤忱爱国、正直刚毅、诚恳坦荡、艰苦朴素、严谨治学的精神内核,烛照出一个真正科学家在历史洪流中的永恒光芒。
赵忠尧的人生,始于一个对科学充满敬畏与渴望的灵魂。1927年,这位从东南大学毕业便执教清华大学的年轻教师,深感中国物理科学与西方世界的巨大鸿沟,怀揣着振兴民族科学的宏愿,他自费远渡重洋,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教授。当密立根最初为他布置一个相对平缓的课题时,赵忠尧却展现出科学探索者最珍贵的品质——对“难”与“突破”的主动渴求。正是这份不甘平庸的执着,让他争取到了那个最终将他推至伟大发现边缘的课题:“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
在严谨得近乎苛刻的实验操作与夜以继日的攻坚中,赵忠尧于1929年底至1930年,相继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和《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篇论文。他首次向世界宣告了硬伽马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现象”,并紧接着独立发现了前所未见的“特殊辐射现象”。这束穿透物质世界的科学之光,其意义被物理学泰斗们后来揭示:反常吸收源于部分伽马射线在原子核附近转化为正负电子对,而赵忠尧率先捕捉到的特殊辐射,正是正负电子对湮灭并转化为光子的“湮灭辐射”——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观测到反物质存在的物理学家。
然而,当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芒聚焦于在宇宙射线云雾室中观测到正电子径迹的安德逊时,历史的聚光灯却鬼使神差般地绕开了赵忠尧。段治文与钟学敏以抽丝剥茧的笔触,揭示了这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误会:后续两个未能重复赵忠尧结果的实验(一个方法错误,一个仪器精度不足),竟被评审者张冠李戴地误认为是赵忠尧本人的工作,加之权威的误判,最终导致这颗本应闪耀的星辰被诺奖的星空所遮蔽。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前院士爱克斯朋的断言:“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这迟来的公正裁决,是历史对科学纯粹性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赵忠尧那超越奖项得失的伟岸人格的无言加冕。
面对诺奖的擦肩而过,赵忠尧的回应并非怨艾,而是毅然踏上了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为壮丽的归途。他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在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在西南联大简陋的茅草校舍与山洞实验室里,这位本可跻身世界顶尖实验室的科学家,以惊人的毅力利用极其有限的资源,带领学生们手工制作实验器材,在炮火硝烟中守护着中国物理学的微弱火种。杨振宁与李政道这些未来的诺奖得主,正是沐浴在这束坚韧的科学之光下成长起来的。丁肇中曾一语道破天机:“没有他的发现就没有现在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赵忠尧的发现,不仅是理论的基石,更是实践的灯塔。
新中国成立后,赵忠尧的科学报国之路迎来了新的高峰。他主持装配创建了中国第一台加速器,亲手为共和国的核物理研究打造了“心脏”;他主持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物理系,为中国高能物理的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火种。即使在特殊年代的风雨飘摇中,他亦如磐石般坚守岗位,晚年仍为高能物理研究奔走呼号。从清华园简陋实验室的第一缕微光,到西南联大山洞里的顽强坚守,再到新中国加速器的轰鸣,赵忠尧以一生践行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他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个人命运与国家理想的高度统一,其精神图腾早已超越了科学的范畴,成为民族复兴征程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段治文与钟学敏两位学者的笔触饱含深情而不失史家的冷静,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结构,将赵忠尧跌宕起伏的人生编织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叙事诗。两位学者深厚的史学功底(段治文为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史专家,钟学敏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深耕)确保了传记的历史深度与学术严谨性。他们巧妙运用“图文并茂”的优势,让尘封的档案与泛黄的照片在书中重新呼吸,将那个筚路蓝缕的科学时代具象化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从“出生与童年”的温情开篇,到“风骨千秋,精神长存”的深沉收束,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尤为珍贵的是,书中对赵忠尧“湮灭”的诺奖公案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呈现,这不仅是科学史的拨乱反正,更是对科学精神本质的深刻叩问——真正的伟大,从来无需奖章的点缀。
当阿尔法磁谱仪承载着人类探索反物质的雄心飞向太空之际,那位最早揭示其奥秘的灵魂却悄然回归宇宙的怀抱。这悲怆而宏大的巧合,仿佛是宇宙对赵忠尧一生功勋最深沉的礼赞与最永恒的铭记。段治文与钟学敏的《赵忠尧传》,正是这样一部为沉默奠基者树碑立传的杰作。它告诉我们,在功利喧嚣的时代里,总有一些星辰甘于在历史的暗夜中默默燃烧,以自身的光芒为后来者照亮未知的航程。
赵忠尧先生虽未戴上诺奖的桂冠,但他用毕生心血在中华大地上浇筑的加速器基座,他亲手点燃并传递给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人的科学圣火,早已超越了任何奖项所能衡量的价值。他的一生,就是反物质湮灭理论最壮丽的现实映照——被历史短暂遮蔽的光辉,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永恒能量。这部传记,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巨匠的深情缅怀,更是献给所有在时代暗夜中追寻真理之光的灵魂的永恒指南。
来源:北京号
作者:董江波
网址:读《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和近代物理研究奠基者的赤子人生 https://mxgxt.com/news/view/1626996
相关内容
孙侨潞的个人资料(中国近现代核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孙侨潞)【大地之子】 我国矿物学和岩石学奠基人——何作霖
中国粒子物理“学术谱系”,从这7人谈起
走近国科大强子物理研究团队
中国十大物理学家排名 国内十大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有谁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托辊的理论研究
侏罗系油藏化学与微生物复合调驱技术研究
解读宠物行为心理学研究.docx
张奠宙:与杨振宁先生漫谈数学和物理的关系|节日福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