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直言讽刺,郝蕾成焦点,半吊子导师难再继续
“导师”,一个在娱乐圈里挂满光环的词,背后却藏着不少让人捧腹的故事。想象一下,一个不懂行的“半吊子”,怎么能在一群人才济济的行业精英中充当指导者?别说你没想过。7月19日,《让我来唱》节目中的一场争论就把这个问题抛到了大众眼前。郝蕾,那个被标榜为“资深导师”的人物,在点评选手的表演时抛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陈果的眼里只有香奈儿,香奈儿的眼里却有全世界”。嗯,这句话听起来挺高深对吧?她自己也觉得很有“表演术语”范儿。可是,紧接着,水木年华乐队的缪杰直接挑了她的刺,反问:“这是什么评审?音乐综艺本该关注的是音准、节奏这些基础,表演可不是什么主打。”
呃,说实话,真没想到会在音综节目中看到这么激烈的对抗。郝蕾一脸“自豪”,继续坚持着她的“表演术语”,而水木年华的反驳也毫不手软——“这就是没专业性”的质疑,直接给郝蕾的形象重重一击。
这场辩论不仅让节目瞬间成了社交平台的热点,更让我们再次对“导师”这一身份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如今的导师,是能力和经验的象征,还是流量和名气的附庸?
但别误会,郝蕾可不是唯一一个被“导师”光环掩盖了专业性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章子怡。她的音乐评审之路,还不如郝蕾来的那么“无缝对接”。在《中国最强音》节目上,章子怡把音准、节奏这类基础完全抛到脑后,反倒对选手的“眼神有故事”大加赞赏。哎,至于选手的唱功、技巧?她那几句像是被“假装专业”包裹起来的评语,反而让人觉得,更像是在做一个“努力而感性的演员”而非“严肃的音乐导师”。
还有孟美岐,她的导师之路也充满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瞬间。在《天赐的声音》中,孟美岐做出了一件让人哑口无言的事:在周传雄演唱时,她毫不在意地坐在那里,吃零食,神情木然。网友们一看,这简直就是对前辈的不尊重,“这个‘导师’的态度,我简直怀疑我是不是穿越到另一个星球”。可笑的是,孟美岐这种“全然不顾的态度”还不止一次出现在节目里,甚至连大咖们的表演,她也只能用“好厉害”来回应。别说导师的专业性,连基本的礼貌都能让人怀疑她的“起点”是否太低。
如果你还觉得这些例子不够“精彩”,那柯以敏的表现足以让你一笑了之。这位自诩为“资深音乐人”的评委,在一个声乐训练营中,居然对学员的提问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学员问怎么提高高音转音,她理直气壮地回了一句:“这是天赋,教不会。”这是什么神仙回答?让人不禁怀疑:这个所谓的“天赋”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这类导师现象其实背后透露了娱乐圈一个可怕的真相——导师的身份,往往被流量和名气蒙蔽了专业性和责任感。是的,现在的“导师”,不再是行业内的权威,而更多的是“吸引眼球”的工具。这些节目为的是什么?当然是收视率,当然是话题热度。这些名人导师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变成了“话题制造机”。
可能会有人问:这些导师真的那么不堪吗?答案也许不那么简单。毕竟,娱乐圈并不缺乏有才华的人才。但在众多节目里,导师们往往被流量、观众的情绪所绑架,他们的话语越来越像是节目剧本中的台词,而非基于音乐或艺术的专业评判。这时候,观众的眼光也变得尤为关键。我们的娱乐需求,是否会逼着这些导师逐渐变成娱乐圈的“伪专家”?当流量至上,专业被遗忘,我们是不是也成了这一切的牺牲品?
可见,“导师”这个词已经开始变得虚浮和疲软。你能说,郝蕾、章子怡和孟美岐这些人的评审缺乏专业性,完全没有道理吗?但问题的根源不在这些个人,而是在于“导师”这一身份本身。娱乐圈的导师,不再代表着权威,而更多的是一个浮躁和矛盾并存的舞台。这种变化,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我们所追求的娱乐到底是在做什么?我们真心需要的是一个流量爆棚的导师,还是一个能真正指引学员前行的专业人物?
看看这些反面的例子,你是不是也开始质疑:那些真正能带给我们启发、提供知识、甚至在舞台上带领我们一起去突破的导师,到底什么时候能真正“回归”呢?
网址:张学友直言讽刺,郝蕾成焦点,半吊子导师难再继续 https://mxgxt.com/news/view/1623802
相关内容
明明是半吊子,敢装资深导师,张学友讽刺太到位!郝蕾好友发长文谈事情经过,提到郝蕾被出卖,直言让郭家铭退圈
刘涛郝蕾导师秀:同一舞台两派教法,谁才是演技导师真谛
同样当“演员导师”,看完刘涛再看郝蕾,差别立马就出来了
郝蕾特训助力吴谨言演技突破:从表演指导到成名之路
郝蕾:张颂文跟我说,有个朋友的孩子学习不好,让我弄电影学院去
郝蕾指导演技获赞,实力强得令人惊叹,网友:真心想跪!
章子怡和郝蕾对金莎的犀利点评引热议,对此你有何看法?
从章子怡郝蕾到吴镇宇宁静,演技类综艺开始考验导师的“演技”了!
无限超越班争议再起:颜值评判惹众怒,郝蕾当场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