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少林寺的古籍
自北魏孝文帝敕建以来,少林寺便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镇。印度高僧跋陀与菩提达摩在此译经传法,《十地论经》、《四分律经》等重要典籍经由少林高僧首译,开启了汉传佛教的新篇章。这份深厚的历史底蕴,注定了其藏经阁的不凡。
少林寺藏经阁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是寺院讲经说法、储藏法宝的核心场所。虽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却不幸在1928年的战火中焚毁殆尽,无数珍本秘笈化为灰烬。今日我们所见的藏经阁,是1992年起按旧制重修,并于2018年因木质结构遭虫蚁侵害而再次修缮的成果。
浴火重生的藏经阁,在新世纪迎来了其文化功能的全面复兴。在历任方丈的带领下,少林寺将古籍的征集与保护提升至战略高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少林寺藏经阁的馆藏规模与质量均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据统计,目前馆藏古籍已达六万余册,其中善本近六千种、两万余册。这其中,不仅包含元、明、清三代《大藏经》共计5480卷,更有唐人写经、宋版《资福藏》、元版《普宁藏》以及珍稀的清代贝叶经等。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少林寺的收藏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作为禅宗祖庭,其禅宗类经藏的收藏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禅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收藏的禅医药典籍为研究传统中医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闻名天下的少林功夫,则以历代传承的拳谱秘笈形式,在这里得到了最权威的保存。此外,达摩面壁影石、明代《大藏经》铜版、清代《大藏经》木版以及木刻《少林寺志》等贵重藏品,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而厚重的少林文化宝库。
然而,如此珍贵的遗产也曾面临严峻挑战。嵩山地区的气候、传统的木质建筑以及专业人才的匮乏,一度使这些古籍的保存状况堪忧。为扭转局面,少林寺以决心和远见,走出了一条科学保护之路。寺院专门建造了拥有恒温恒湿与现代安防系统的专业图书馆,为古籍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同时,通过外聘专家与内派僧人学习,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管理与修复团队,并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
保护并非终点,更重要的是“藏以致用”。遵循佛教“法宝流通”的传统,少林寺大力推动古籍的数字化,并通过与学术界、出版界合作,将馆藏特色资源影印出版,如规模宏大的《中国佛教医药全书》等。这让沉睡于书库的古老智慧,得以走向大众,服务于当代社会。少林寺的实践,为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守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网址:家民:少林寺的古籍 https://mxgxt.com/news/view/1623115
相关内容
新少林寺少林寺和佛教的关系
《新少林寺》:军阀与少林的纠葛 新少林寺
释永信揭秘,揭秘少林寺方丈真名背后的姓氏之谜
少林寺释延王详解少林功夫玄机
白马寺方丈释印乐法师履新少林寺!千年古刹再度站到十字路口
少林寺为何与武结缘
少林寺出身的三位明星
导演陈木胜聊《新少林寺》 放火烧掉“少林寺”
「少林寺」苦修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