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督”岂能沦为网红滥用影响力的遮羞布?

发布时间:2025-07-29 05:32

“网络监督”岂能沦为网红滥用影响力的遮羞布?

2024年10月18日 06:42   来源:红网   

  法治社会,任何人的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尊重他人隐私和权益,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近日,“网红在机场强迫志愿者摘口罩”事件,不仅构成了对他人人身安全的威胁,更是对防疫规定及公共安全法规的公然挑战。

  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辛勤付出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保护。这起事件中的女志愿者,因坚守岗位、维护公共秩序而遭到了无端的滋扰和威胁,其个人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犯。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个人尊严,更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警方的及时介入、依法惩处,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公共秩序,有力地保护了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作为公众人物,网红本应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可这些所谓的“网红”,却为了追求流量与关注度,不惜以身试法,挑战道德底线。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与声誉,更污染了网络环境,败坏了社会风气。“网络监督”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岂能成为网红滥用影响力的遮羞布?对于那些打着“网络监督”旗号,实则谋取私利的网红,社会各界应该提高警惕,相关部门更应加强监管,通过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和约束,确保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更可悲的是,这些“网络小丑”在直播间里耀武扬威,竟有人为之叫好。这反映出部分公众法律意识的淡薄与公共道德的缺失。我们必须加强法治教育与公共道德宣传,提醒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利,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监管力度,对不当言论和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处理,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我们呼吁广大网友提升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不要盲目追捧网红,而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大家携手并进,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网络世界与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年巍)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网络监督”岂能沦为网红滥用影响力的遮羞布? https://mxgxt.com/news/view/1621256

相关内容

21健讯Daily|人民网评论“司美格鲁肽滥用乱象”;三部联合印发《医疗监督执法工作规范(试行)》
法制日报:开辟网络监督的合法渠道
MCN如何监控和分析网络红人的表现和影响力?
网络暴力成因复杂,应避免随意关联、泛化和滥用
羞羞无遮挡惊爆信息:某知名明星被拍到私密视频流出引发热议网友纷纷围观讨论事件背后真相与影响
舆情监控:社交网络舆情泛滥,品牌声誉如何守护?
快快评|“多肉饱饱”涉诈案撕下网红人设遮羞布
演员滥用替身岂能长久
影响力网络 – 重新认识影响力
网络红人为什么要监测负面舆情?如何监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