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音乐节热潮消退,音乐消费市场的结构分化加剧

发布时间:2025-07-28 18:44

□蒋璟璟

近期国内多个音乐节宣布延期,引发热议。其中不少是“一次性”音乐节,但也不乏老牌音乐节。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除了确实存在“不可抗力”因素,更归因于“一次性”音乐节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内涵和长期发展,导致整体质量严重下滑。同时,高票价与低体验的矛盾愈发严重,让许多消费者开始质疑音乐节的价值和意义。(中新社)

音乐节的遍地开花,其实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相较于“音乐节”数量的爆发式扩张,同期音乐消费人口,或者说稳定的音乐消费人口,其实远未实现等量级的增长。所以,从供需两端的实际情况来评估,很容易解释近段时间多个音乐节官宣延期或取消的现象。当一段时间内的那种“跟风式消费”退潮,音乐节本身的含金量和感召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事实上,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尽管音乐节产业有“见顶”走低之势,但作为另一种音乐消费以整体而论,其实仍旧保持了不错的态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3年中国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2023年,2000人以上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2023年演出场次0.56万场,与2019年同比增长100.36%;票房收入201.71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373.60%;观演人数3551.88万人次,与2019年同比增长208.50%……就此而言,并不存在行业性疲软的问题,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一种结构性的此消彼长。

我们知道,音乐节、演唱会,构成了当今音乐演出的两种主要形态。这两者,是存在着显著区别的。大体而论,演唱会更多是由“成熟明星”站台,其本就拥有巨大的乐迷,粉丝基本盘稳固。由此,很多演唱会也就自然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与之相较,音乐节的嘉宾往往咖位相对较小,其音乐路线也更为先锋、边缘或曰“小众”,这客观上制约了其市场影响力和商业变现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音乐节都是主打摇滚、民谣、电子、说唱等音乐形态,这种有意塑造的文艺调性与“品位梯度”,显然旨在与主攻流行音乐的“演唱会”形成差异化竞争。然而一个悖论在于,很多小众乐手,本身就是以“反叛”“不羁”的人设示人,其频频出没于本质上仍是商演的“音乐节”,不可避免会造成自身品牌贬损。正是忌惮于此,很多所谓小众乐手,也越来越对音乐节“敬而远之”,这进一步蚕食了音乐节的吸引力。

以小众、文艺、非主流的调子,来做音乐商业化的生意,不少音乐节的运作方,从一开始就是拧巴的。在多个音乐节官宣延期或取消的语境下,也许是时候重新反思这一音乐产业化路径的可行性和规模边界了。

网址:封面评论|音乐节热潮消退,音乐消费市场的结构分化加剧 https://mxgxt.com/news/view/1619807

相关内容

大麦发布“五一”演出市场数据:音乐节消费爆发式增长
2021年中国音乐节市场消费者调研
京东格莱美音乐节大数据:一场潮音文化催生的消费狂潮
音乐节退票手续费最高达50%,对冲票房风险加重消费者负担
从赞助到主办,消费品牌盯上音乐节
串联更多产业链和消费场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推动音娱市场繁荣
策略点评:银发经济娱乐消费新风潮
跟着演出去旅行 多地举办音乐节 带火当地消费市场
机构论市:看好四大消费结构性机会
流媒体热潮逐渐消退 全球音乐产业需要全新的增长故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