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才捕手》
杨绛在回忆录里写过这样一则轶事:
自从一九八〇年《围城》在国内重印以来,我经常看到锺书对来信和登门的读者表示歉意:或是诚诚恳恳地奉劝别研究什么《围城》;或客客气气地推说“无可奉告”;或者竟是既欠礼貌又不讲情理地拒绝。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将饮茶》
不少人将钱锺书的这句话误解为,欣赏好的作品就够了,不必了解创作者的生平。事实上,这样的读书信条恐怕会让你错过不少闪耀的人类群星。更何况,究竟是何种经历、何种想法促成了优秀作品的诞生,这难道不令人好奇吗?
读到莎士比亚充满激情的十四行诗,你会想知道他究竟有着怎样浪漫的一生;看到大卫·林奇那些如梦似幻的电影,会让你好奇他的灵感来自何方;如果你是朋克青年,是否也会想知道帕蒂·史密斯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如果说创作者的作品是正在放映的正片,他们的传记就像电影放映后的“彩蛋”和花絮,吸引你再多坐一会儿。继上次分享的 传记书单 后,理想君再次端上一桌传记“大餐”,请你享用。
文学/思想
《毛姆传》
[英]赛琳娜·黑斯廷斯
姜昊骞 译
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假如回到20世纪中叶的欧洲或美国,询问路人他心目中的作家应该是谁那样,得到的回答极有可能就是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布,那么毛姆的画卷拥有惊人的尺幅与层次,容纳了无数比他的作品更为精彩的故事。他环游世界,活跃于文学圈、戏剧电影界乃至政界,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其经历之驳杂,视野之广阔,同时代少有作家能与之相比。
继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 之后,理想国推出《毛姆传:全本》,也是该书首部中文全译本。作者赛琳娜· 黑斯廷斯是英国著名的传记圣手,做过顶级文学奖“布克奖”的评委,她为写作此书做了大量文献梳理,力求做到每个细节的陈述都有来源出处,有据可循,被《观察家报》评论为“难以超越的文学传记”。
《梭罗传》
[美]劳拉·达索·沃尔斯
钱佳楠 译
我的读者中,还没有一个人度过了整个人生。
——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诗人及思想家。生前鲜为人所知,20世纪后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来自于日记,绝大部分都在死后才出版,生前只出版过两本书——《瓦尔登湖》与《河上一周》。
梭罗的一生,见证了美国从一个充满农民和工匠的社会,转变成了熙熙攘攘、相互联结的商业国度。而梭罗的形象从未被之前的传记完全捕捉,他过于天马行空,过于特殊且多面。本书对梭罗大量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作品进行整理,追踪了他生命的全部轨迹,通过梭罗所有的奇特与矛盾之处,复活了他完整的一生。
《不似骄阳》
[英]安东尼·伯吉斯
张琼 译
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的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安东尼·伯吉斯
关于莎士比亚,伯吉斯写过两部作品,除了传记 《莎士比亚》 ,就是这部虚构莎氏爱情生活的《不似骄阳》,书名取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30首:“我爱人的双眸绝不似骄阳。”
与只作推断而杜绝虚构地再现作家生平的《莎士比亚》不同,《不似骄阳》是伯吉斯企图进入莎士比亚内心生活密室的一次尝试,令人目眩的语言风格仿佛莎士比亚本人融入了伯吉斯的身体,神形合一地进行创作。作者以在莎学和古典文学上的深刻造诣,加之小说家的盖世才华与想象,创造了莎士比亚一段充满欲望、背叛与灵肉挣扎的私人史,并从中揭示艺术创作的真谛。哈罗德·布鲁姆称之为“关于莎士比亚最精彩最有力的文学传记”。
《米沃什词典》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西川 北塔 译
我是一个理想国的居民,这个国度与其说存在于空间,不如说存在于时间里。
——切斯瓦夫·米沃什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天才的编辑》
[美]A.司各特·伯格
彭伦 译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是他们“矢志不渝的朋友”。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电影/音乐
《梦室》
[美]大卫·林奇
克里斯汀·麦肯纳
胡阳潇潇 译
你可以用整整一本书来讲述一天里发生的事情,却仍旧什么都抓不住。
——大卫·林奇
在好莱坞梦工厂,大卫·林奇始终是一个独特的“造梦人”。《梦室:大卫·林奇传》是一部回忆录与自传“合璧”的传记,由克里斯汀·麦肯纳与大卫·林奇合作完成:克里斯汀先用传统的传记写作方法完成一个章节,林奇则在通读后做出补充和修改。
人生中的重要抉择,经典作品《橡皮头》《象人》《蓝丝绒》《我心狂野》《双峰》《穆赫兰道》等的拍摄历程,影像背后的人世沉浮,丰富曲折的感情生活,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跨界实践……大卫·林奇首次敞开心扉,以轻松、坦诚的语言,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
《魔灯》
[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张红军 译
有时候我会梦见自己在拍摄一部人物众多的大制作影片,有音乐,以及色彩缤纷的场景。我很满足地对自己轻轻耳语:“这是我的电影,我创造了这些。”
——英格玛·伯格曼
伯格曼无疑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执导过 《野草莓》《假面》等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 他的许多作品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断变奏:失衡的家庭,失败的艺术家和上帝的缺席正是我们集体性沟通无能的表现。
艺术家的私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在伯格曼这里是混乱而迷人的。在无数的访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自传《魔灯》中,伯格曼则不断强调童年对于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对于伯格曼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止于戏剧,更浸透了他整体的艺术生涯。
《时光列车》
[美]帕蒂·史密斯
非尔 译
被誉为“朋克教母”的帕蒂·史密斯是美国知名作家、表演家、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天分首次展露于1970年代时,将诗作与摇滚乐所做的革命性结合。她录制了十二张专辑,其中《马群》被《滚石》杂志尊为史上最伟大的百张专辑之一。
《时光列车》是帕蒂·史密斯继《只是孩子》 之后,再次奉献给世人的一部难以归类、情感真挚的回忆录新作。作者将本书称为自己的“人生路线图”,它关于记忆与创作、文学与咖啡、冥想和侦探剧集,关于哀悼和希望,也关于时间及其流逝。全书包含二十则随笔,又如同二十个悬浮的车站,串联起她周游世界时曾流连过的咖啡馆或其他地点。回忆的多棱镜折射出的点点光斑,将读者带入她的灵感之地和想望之原。
《乐队女孩》
[美]金·戈登
董楠 译
我喜欢置身一个软弱的位置,然后让它强大起来。
——金·戈登
出现于后朋克时期纽约的“音速青年”,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同样著名的,还有女主唱金·戈登与同为乐队主创的瑟斯顿·摩尔的婚姻,他们首次缔造了男女双方在乐队中的平等创作关系,成为诸多乐迷的理想。2011年,两人在二十七年的婚姻之后分手,并由此导致了“音速青年”的解散,公众对此震惊异常。戈登写下这本回忆录,检视自己之前所走过的路途。
全书充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特有的声光颗粒,记录下一个“乐队女孩”如何在男性乐手的“能量顶点”之下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以及当世上并无前路可寻时,如何构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创造力的人生。
艺术/设计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
[日]津野海太郎
毛叶枫 译
在只有三五十人的职场制定规则,是对在这里工作之人的侮辱。
——花森安治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是日本著名媒体人花森安治的个人传记。花森安治是个传说式人物——堂堂男子,长相粗犷,却烫着娃娃头;行事独特,爱穿奇装异服,甚至有穿女装的传闻;性情严厉却内心细腻,对待社会问题口诛笔伐、不留情面,却画得一手温馨暖人的插画,文笔触及人心;创办杂志《生活手帖》,坚决不刊登广告,完全靠内容支撑,发行量一度突破100万;将改变日本人的家庭生活作为毕生的事业,奠定现代日式生活美学精神基调;开创“商品测评”的先河,以近乎疯狂的操作测试商品,不为读者推荐好物,亦不谄媚商家,只为监督商家提高质量,逼迫“日本制造”走向世界一流……
本书作者津野海太郎亲访花森安治女儿、生活手帖社员工和花森安治生前友人,参考大量文献,勾勒出花森安治完整的人生轨迹,揭示一介编辑如何以一本杂志改变日本人战后日常生活的故事。
《海海人生》
[日] 横尾忠则
郑衍伟 译
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自由。
——横尾忠则
横尾忠则,日本平面设计师、艺术家。设计作品以拼贴、迷幻、波普风格为人所知,有“日本的安迪・沃霍尔”之称。这本自传中,他用日记般的记录细细回顾自己这段如波涛汹涌般的传奇人生,娓娓道出他与一柳慧、大岛渚、土方巽、小野洋子、三岛由纪夫、田中一光、寺山修司、宇野亚喜良、亨利·米勒、杉浦康平、美轮明宏、约翰·列侬、唐十郎、高仓健、细江英公、野口勇、达利、矶崎新、筱山纪信、濑户内晴美……等多位当代大师名家相遇相知的种种过程,以及他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杜尚传》
王瑞芸 著
本书是首部以中文写就的杜尚传记,洋洋三十万言,追索这位传奇人物的艺术历程和精神世界,同时描绘了一幅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变迁的画卷。作者王瑞芸女士被陈丹青评价为 “国内研究杜尚的重要学者”,她也是 《杜尚访谈录》 的译者。
杜尚以一人之力扭转当代艺术的走向,却始终韬晦自隐,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生存态度,他的艺术观点,他的超然、无我,让他躲开种种羁绊,站到了艺术之上。理解杜尚,我们可以把整个现当代艺术的得是成败看得透透彻彻;通过杜尚,我们将把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看得清清楚楚。
《弗兰克·盖里传》
[美] 保罗·戈德伯格
唐睿 译
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不断建造出来的建筑当中,有百分之九十八是纯粹的垃圾。
——弗兰克·盖里
美国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建筑师,曾获得普利策克奖。《名利场》杂志因此把盖里叫做“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
《弗兰克·盖里传》以建筑师的人生重要节点和高光时刻为篇章,通过大量的采访记录与资料调查,完整呈现了盖里从犹太移民成长为建筑师的一生。传记侧重于现场重现,举重若轻地揭示了盖里建筑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在“局外人”与“圈内人”的身份转换中,如何得以坚守“前卫”,化解“争议”。更重要的是,成功带来的焦虑和理想带来的踟蹰,又如何通过艺术与科技得到平复,并带他迈向下一个巅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于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作品和人生,同样适用。
文化/历史
《漫漫自由路》
[南非]纳尔逊·曼德拉
谭振学 译
获得自由不仅仅是摆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是尊重和增加别人的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
——纳尔逊·曼德拉
纳尔逊·曼德拉(1918—2013),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世界最著名的精神领袖和政治领袖之一,20世纪最传奇的自由斗士,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前主席。199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自2010年起,联合国为表彰曼德拉对和平与自由作出的贡献,将其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
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1994年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这部自传中完整记载了他70多年的漫漫自由之路。这是一部有关斗争、学习与成长的史诗。他的智慧与善良,超越种族的胸怀,超脱仇恨的宽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堪为人类的楷模。
《坂本龙马与
明治维新》
[美]马里乌斯·詹森
曾小楚 译
一介武夫,生于土佐寒门,然奔走天下,辅佐王政复古之大业,终毙于刺客之难。如坂本龙马者,其功亘千古而不灭。
—— 板垣退助
坂本龙马首次提出“日本国”概念,他的“船中八策”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构架;他促成互为仇敌的萨长两藩联合,并提出“大政奉还”口号,和平推翻了德川幕府几百年的统治;他仰慕西方科技,深怀民主思想,创建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公司,还自学法律与外国人对峙公堂。
百年之后,坂本龙马借着历史小说和影视剧复活,声誉日上,成为人尽皆知的民族英雄。这种小说与影视剧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坂本龙马是否一致?来自僻乡僻壤的低级武士如何成长为维新领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详细勾勒坂本龙马和中冈慎太郎的一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还原明治维新前夕的时局。真实的经历未必传奇,但依然令人振奋。
书摊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