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务需要“学术明星”的视角——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5-07-26 15:13

  社会事务需要“学术明星”的视角

  最近一段时间,与易中天、李文忠等人有关的新闻不断传出,有人认为学术明星太过张扬,甚至以“学术明星集体不务正业”这样颇具倾向性的语言来描述他们(《扬子晚报》2009年8月曾报道)。但什么叫“务正业”呢?想来应该是在课堂上认真讲课和钻进书房做学问。我想,学术明星之所以为“明星”,是因为完成了从普通学者“荣升”“明星”的过程,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已经不容他们只做学问不关心其他。自然,他们可以选择硬性疏离,但这需要极高的想象力和自我约束力,没法要求他们都做得到。

  事实上,学术明星频频曝光,并非坏事。有些人希望他们缩回象牙塔的小圈子内,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是一厢情愿。再说,目前缩在象牙塔内的人,也不见得全部在认真做学问。让明星们缩回去,不一定对学问有什么裨益,社会声音却少了一种。易中天自我辩解时说:“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原本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现代知识分子的理念,也强调关心公共事务,因此,如果是因为公共事务(比如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等等)而出现在媒体,应该肯定。当然,其他学者不愿意发表意见,也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无可指责。总之,言论当自由,身份不重要,最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量学术明星参与社会事务的意义,关键一点,看他们就各种社会问题发表意见,是否整体拉低了社会的品位,是否打乱了社会向前行进的脚步?起码我认为不是这样。相反,他们的观点是多元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发言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影响力是把双刃剑。有正面效应,负面杀伤力同样不容小觑。但既然让学术明星发言,就要承担其负面效应:表达的方式可能激烈,可能温吞,不可能千人一面;他们有时候关心的只是些小问题,不关心大问题,他们视野也可能褊狭和外行。但我也坚信社会具有自净功能,如果学术明星总胡说八道,早晚会被淘汰出局。

  让学术明星广泛参与社会话题,并不是鼓励校园中人都争着抢着去做学术明星。不用担心,学问总有人去搞的,冷板凳总有人坐的,这由性格和见识决定,而非舆论决定。学术明星介入社会事务,还刚刚是萌芽状态,远未成熟。我们应该思考、监督和校正他们的介入,而不是让他们像网络潮人贾君鹏一样“回家吃饭”。

  作家:王国华

网址:社会事务需要“学术明星”的视角——中新网 https://mxgxt.com/news/view/1613495

相关内容

中听丨明星卷学术,更要拼业务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偶像?
花边新闻的学术解读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娱乐媒体中的隐喻与符号
网络数据造假的社会危害需正视
明星社会责任:争议明星需要引起重视
网络社会学
中南大学吕鹏教授:学术界的璀璨明星与社会治理的智囊
探索社交网络数据可视化的艺术与技术
社会名人:科学家与演艺明星的角色分析.docx
【免费】新媒体视角下“网红现象”的社会成因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