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台风过境后,海滩上的“毒宝”可别捡

发布时间:2025-07-25 16:33

最近,刚刚给东南沿海带来强降雨的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已减弱为热带风暴。据媒体报道,台风过境后,福州海滩上“生蚝遍地”,引来大量市民赶海来捡。对于喜爱赶海的人来说,台风过后是“捡宝”的好机会,因为有不少近海、浅海的“生猛海鲜”会在台风过境时被大风浪“拍在海滩上”。

无独有偶,2022年9月,台风“梅花”过境后,青岛海滩上出现了大量海蛎子、蛤蜊、花螺等,引来不少市民赶海“搂海鲜”;2025年6月,台风“蝴蝶”过境后,广东沿海附近的海滩上出现大量毛蚶、生蚝,不少人甚至拎着水桶来白捡“天降海鲜”。

其实这种行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这些海鲜中可能存在大量变质的,不能轻易食用;另一方面,台风过境时的大风浪不仅会把我们熟知的“海鲜”拍上海滩,也有可能把一些有毒生物带上来,贸然拾捡是很危险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风过境后的海滩上可能会有哪些“毒宝”。

警惕“毒鱼”

作为海洋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大海绝对是鱼类的主场。它们的“求生技能”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繁殖力超强的翻车鲀,攻击力凶悍的大白鲨等。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鱼类依靠“生化武器”自卫,我们不妨叫它们“毒鱼”。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栖息着不少有毒鱼类。有毒鱼类依据毒液发挥作用的具体部位不同,分为肉毒鱼类、鲀毒鱼类、卵毒鱼类、胆毒鱼类、血毒鱼类、肝毒鱼类和刺毒鱼类等。而在“捡”的过程中能给人造成直接创伤而致中毒的,主要是刺毒鱼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我国部分刺毒鱼类。

1、虎鲨科、角鲨科

你没听错,鲨鱼中也有会用毒的家伙。虎鲨科、角鲨科的鲨鱼均有2个背鳍,在其前方的鳍棘后方有浅沟,其内有毒腺组织。

虎鲨类、角鲨类栖息于浅海或海湾的底层。虎鲨类在我国东海以南,以及黄海、渤海有分布;角鲨类在我国东海、黄海、南海有分布。

2、鲼形目

主要分为两大类——身体呈圆盘状的魟亚目、身体呈菱形状的鲼亚目,均与鲨鱼有亲戚关系,它们的毒器在于尾部的“尾刺”,其腹面两侧各有一道“侧腹沟”,该沟内有毒腺组织。

我国常见的魟亚目有魟科、扁魟科、燕魟科等,常见的鲼亚目有鲼科、鹞鲼科等,大多在浅海、海湾及礁石间生活,少量生活于深海。我国东海分布的鲼形目鱼类最多,南海、黄海、渤海亦有分布。

3、鲇形目

鲇形目中的海栖鲇类包括海鲇科和鳗鲇科,其背鳍和胸鳍上生有鳍棘,也有的仅胸鳍有鳍棘,毒腺便位于鳍棘前后侧的皮膜中。

我国东海、南海均分布有鳗鲇科和海鲇科。

4、瞻星鱼科

瞻星鱼科中某些物种的胸鳍基部的前上侧生有肱棘,毒腺组织就在肱棘的前侧沟内。

瞻星鱼科是常将身体埋于海水泥沙中的底栖鱼类,长相丑陋,就算“纯良无害”估计很多人也不愿接近它们。我国东海、南海、黄海、渤海均有分布。

5、鲉形目

鲉类美丽,却实在“狠毒”。包括鲉科、绒皮鲉科、毒鲉科等在内的鲉形目鱼类,其背鳍、臀鳍、腹鳍的鳍棘均有背侧沟,沟内生有毒腺组织,可以说,鲉形目“物攻+特攻”的攻击范围比前面那些刺毒鱼类大多了,并且是刺毒鱼类里的绝对“主力军”。

鲉形目多栖息于岩礁、珊瑚礁及海藻场中。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渤海亦有分布。

知识拓展:鲀形目

以外形似“豚”而得名,是我国最典型的有毒经济鱼类。人们对鲀形目鱼类可谓爱恨交织——其肉质鲜嫩、味美可口,但内脏、血液含有剧毒,人畜误食后均可致死,因此若在海滩上偶遇这些萌物千万不要随意拾捡,更不要带回家自己烹调!

鲀形目中比较知名的是东方鲀,其海水养殖的常见种,如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等都是海水鱼类。

当心“毒蛇”

中生代以后,爬行动物在海洋的存在感大大降低。今天的地球海洋中,也只有海龟科、棱皮龟科、鬣蜥科中的海鬣蜥、鳄目中的湾鳄,以及眼镜蛇科的部分种类能够在大海中游弋。

这其中,眼镜蛇科中的海蛇亚科、扁尾海蛇亚科常被我们统称为海蛇,它们不仅能够生存于温暖热带海域,还依靠在毒蛇界都称得上顶尖的毒液而令人闻风丧胆。我国海蛇资源丰富,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种类。

1、蓝灰扁尾海蛇

相比于海蛇亚科,扁尾海蛇亚科与陆地的联系更密切。如蓝灰扁尾海蛇,夜晚会“登陆”活动,每年产卵期间也会沿岸的沙滩、岩礁间产卵。蓝灰扁尾海蛇分布在我国台湾沿岸。

2、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是我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海蛇——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沿海均有分布。

青环海蛇毒液的半数致死量为0.05mg/kg。

3、平颏海蛇

这是一种头大体粗壮的海蛇,多栖息在沿海珊瑚礁及多岩石的海水中。我国山东、福建、海南、台湾、广西、香港等地的沿海有分布。

平颏海蛇毒液的半数致死量为0.06mg/kg。

4、长吻海蛇

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海蛇,与“离不开陆地”的蓝灰扁尾海蛇不同,长吻海蛇能远离海岸,是典型的“远洋”海蛇。不过别以为这样你在海滩上就碰不到它了——1973年,青岛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就在馆前的海滩上采集到一条雌性标本。长吻海蛇广泛分布于我国山东、浙江、福建、海南、台湾、广东等地的沿海海域。

长吻海蛇毒液的半数致死量在0.067-0.227mg/kg。

小结:海蛇属于前沟牙类毒蛇。前沟牙蛇类的毒牙着生在上颌骨前部,其后缘凹成纵沟,毒液通过沟从蛇的毒腺流入猎物的肌肉中,这类毒蛇的毒牙杀伤力强,被咬者中毒率极高。

注意“毒水母”

水母看似美丽且“与世无争”,但其中不乏用毒高手。近年来,有关一些毒性猛烈的水母蜇人致伤甚至致死的报道屡见不鲜。根据2008年出版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统计,我国已被记载的水母种类已超过400种。其中,常见的有毒水母十几种。我们不能忽视它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种类太多,这里简单介绍几种)。

1、帆水母

水母体像一口钟,接触物体时,帆水母的刺丝囊内的压力将“刺丝”飞射出去并注入毒液,如同暗器。帆水母毒素虽不致命,但可引起过敏反应。

帆水母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我国台湾的浅滩,浙江舟山、福建平潭的外海,以及南海有分布。

2、僧帽水母

诨名“葡萄牙战舰”,近年来霸屏社交网络的网红水母。浮囊体呈胞囊状(很多人说像饺子),前后端略带蓝紫色,所以又被戏称“漂亮的饺子”。实则是冷酷的杀手,其触手超长(有的可达30米),触手上的刺细胞内含毒性极强的毒液。

僧帽水母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海区,我国东海、南海(含西沙群岛海域)有分布。

3、海蜇

闻名吃货界多年的大型食用水母。福建的炒海蜇、天津的蛰皮菜心、烟台的海蜇汤……好吃是好吃,但海蜇在合格进入市场前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毒物。海蜇触手上的刺丝囊也能射出毒液,人体皮肤接触后会引发瘙痒、疼痛,严重时会造成局部坏死、休克、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所以,别以为你常吃海蜇,就能大胆地在台风过后去海滩捡海蜇了。

海蜇是暖水性水母,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至渤海、南至南海北部均可见。

作者:盒子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刘清华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邢郑、杨鸿光)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小心!台风过境后,海滩上的“毒宝”可别捡 https://mxgxt.com/news/view/1610873

相关内容

张爱玲说:“爱情就像在沙滩上捡贝...@地秀读书的动态
分享在海滩捡拾塑料的经历,鼓励小行动聚集大能量以敬畏自然
明星宝贝的海滩日记
上海滩七大歌后
组图:明星爱心义卖随MusicRadio飞回上海滩
b 风起上海滩
从龙套到巨星!周润发《上海滩》试镜背后的惊人故事
这走得好风流倜傥,上海滩最有腔调的男人啊!
蘑菇屋:出海扣藤壶,捡到女明星
《水里捡来宠成宝》类似推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