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型诈骗 守护资金安全
(来源:河北法制报)
游戏“福利”陷阱
1.“免费送皮肤、装备、点券”
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广告,谎称扫码免费领皮肤。待受害者信以为真,主动联系诈骗分子扫码后,便会以“受害者未成年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不解除冻结就会起诉其父母,让其父母坐牢”等理由进行恐吓,让其下载远程控制软件或者开启手机屏幕共享,按照要求进行“解冻”,随后一步步诱导受害人用手机汇款转账。
2.“高价收购”“低价代充”
诈骗分子冒充游戏玩家、游戏运营商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虚假广告,以“高价收购”“低价充值”等字眼诱导受害人进入虚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实施诈骗。
3.“解除防沉迷系统”
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专业代解防沉迷”的广告吸引未成年人添加其为好友,诱导其支付“服务费”,随后还会以“验证费”“审核费”等各种理由,层层诱导受害者不断付费,实施诈骗。
“轻松赚钱”兼职骗局
1.“动动手指日赚百元”“刷单返利”
诈骗分子在网上发布兼职广告,以“足不出户赚取高额佣金”或“免费赠送礼物”为诱饵,引诱受害人添加QQ,加入刷单兼职群。刚开始通过完成简单任务即刻返现骗取受害者信任,随后便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刷单APP,以“充值越多、抢单越多、返利越多”为由,诱导受害人不断垫资充值。等到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便会以“任务未完成”“卡单”“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等各种借口,拒不支付本金和佣金,甚至诱骗受害人加大投入,骗取更多资金。一旦受害人识破骗局,诈骗分子将切断一切联系。
2.要求垫付资金、交押金或培训费的“暑期工”
诈骗分子在招聘平台发布招聘“打字员、客服、线上家教” 等,宣称 “日薪300+、无需经验、时间自由”,实际要求缴纳 “押金、培训费、保密费”,或诱导下载虚假 APP 投入资金。后续诈骗分子要么迟迟不安排工作,要么安排的工作与承诺严重不符,甚至直接拉黑跑路。
“偶像福利”追星骗局
1.“加群领明星签名照、见面会名额”
诈骗分子伪装成粉丝群里的“大粉”“站姐”,声称能帮忙拿到明星签名照或见面会名额,甚至伪造与明星经纪人的聊天记录。等粉丝交钱后,要么拖延交付,要么直接拉黑跑路。
2.“扫码付1分钱,就能和偶像视频连线”
诈骗分子利用孩子“贪小便宜”心理,在短视频、QQ空间发布“明星签名照免费送”“粉丝返利红包”等虚假广告。一旦孩子扫码支付,骗子立刻翻脸:“你用未成年人账户付款,导致系统被冻结!”接着用“解冻账户”的名义,让孩子偷拿父母手机反复转账。
给孩子的“三不”原则
1.不轻信。陌生链接不点!陌生二维码不扫!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信。
2.不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验证码、家庭信息不说。
3.不转账。未经父母确认,绝不向任何陌生人转账、发红包。
给家长的“三要”提醒
1.要多沟通。关注孩子上网动态,聊聊网上见闻,提醒潜在风险。
2.要管好钱。设置支付密码,管理好银行卡绑定,避免孩子大额转账。
3.要装软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
警惕不法分子“冒充老师”收费诈骗
当你收到孩子所在学校老师发的“缴费紧急通知”,会第一时间转账吗?小心!近期有不法分子利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冒充“学校老师”骗取“学杂费、培训费”进行诈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揭开骗子的真面目,筑牢防骗“防火墙”。
案例一:“教材费补缴”陷阱
一天,A先生突然接到“班主任陈老师”的电话:“这学期教材临时更换,需要补缴1200元教材费,统一转到这个账户,别耽误孩子上课。”电话里的“陈老师”语气严肃,还催促A先生尽快办理。A先生觉得老师不会骗自己,便立即转账。
然而,儿子当晚打电话时,被告知根本没收到补缴通知,A先生这才意识到被骗,此时骗子早已消失无踪。
案例分析:骗子抓住家长对学校收费流程不熟悉、对老师权威信任的心理,通过语音模仿老师口吻,营造真实场景。“别耽误孩子上课”的话术更是直击家长痛点,让其无暇思考就落入圈套。
案例二:“假扮女儿”骗培训费
Y女士收到一个微信头像及网名与女儿一样的好友申请,对方自称是其女儿,现在正在学校上微机课,想报名参加老师推荐的某大学培训班,让Y女士帮忙缴纳培训费用,随后推送了负责报名工作的“教务处主任”微信号。Y女士添加教务处主任的微信好友后,听从教务处主任指示,为女儿缴纳了培训费。然而,Y女士联系上女儿后发现,学校并未组织或推荐培训班,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案例分析: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学生及其家长的信息,再冒充学生,用短信、QQ、微信等联系方式发信息给家长,称想报名参加培训班,需要缴纳费用。由于信息开头直接呼“爸”“妈”,并自报姓名,很多家长看到信息会放松警惕。
温馨提示
1.核实身份。凡是收到通过陌生手机短信、QQ等联系要求转账汇款的信息,务必与本人联系,再三核实,切勿轻信陌生号码提供的联系方式。
2.拒绝私人转账。正规学校收费均通过官方平台或对公账户,对任何要求转入私人账户的行为,一律说“不”。
3.保护隐私。不随意在社交平台、非官方渠道透露孩子的个人信息、学号等隐私,避免被骗子利用。
“亲情诈骗”套路多 转账汇款需谨慎
某日上午,一位中年女性客户至宁夏分行某网点办理汇款业务,柜员询问其转账用途,客户表示其儿子在外省犯案,“律师”要求今日务必汇款9万元到指定账户,用于法院开庭。
网点工作人员查看客户与“律师”的微信聊天记录后,察觉到客户可能遭遇电信诈骗,遂劝阻客户转账并建议客户报警。
当日下午,客户及其家属再次匆忙赶往网点。因“律师”表示庭审即将结束,为避免其儿子遭受牢狱之灾,催促客户尽快汇款。
网点工作人员细致为客户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与案件处理流程,并且联系该省相关法院进行核实,确定客户所说“案件”为电信诈骗,成功为客户避免了资金损失。客户对网点的优质服务表示感谢。
风险提示
1.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家人担心的焦急心理来行骗,属于亲情诈骗,广大消费者如若遭遇这类骗术不要轻信对方,应保持冷静,第一时间与所谓“出了事”的家人联系,一时联系不上的,也要和亲友商议,或迅速报警,谨防财产损失。
2.建议广大消费者在遇到陌生人的汇款请求时,务必通过电话或其他途径进行核实,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即使看到亲人、朋友的视频影像,也要通过电话与本人确认,拒绝电话联系的,请提高警惕,不要急于转账。
3.建议广大消费者在意识到可能被骗时,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准确提供对方账号、账户名称、转账金额、转账时间等信息,配合警方做好取证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预防新型诈骗 守护资金安全 https://mxgxt.com/news/view/1609180
相关内容
“警察蓝”守护“夕阳红” 洪雅公安走进老年大学上反诈防骗宣传课海安警方城南派出所立体宣防织密反诈防护网 多维共治守护群众“钱袋子”
诈骗新趋势:黄金成媒介,安逸花提醒消费者防范
惊!防不胜防:朴智旻1亿韩元诈骗案,明星如何守住钱袋子?
涉诈“资金链”治理显成效 工行年内协助公安返还超5亿元电诈资金
构筑防非防火墙 守护市民钱袋子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积极创新防非宣传形式,提升市民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网络安全公司和专家支招普通网民防诈骗
防诈骗保安全之第五篇,牢记“三不一多”原则
以假乱真的AI诈骗,如何防范?
武山公安开展“守正创新110 协同高效护安宁”主题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