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音乐传承者——宋熙东

发布时间:2025-07-23 17:32

原文标题:《宋熙东:英雄的后代怎能将故乡遗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他,从未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却是资深的原创歌手,因为他一直坚持用心去唱歌去创作;他,从未在校园里学过满语,却能和东北农村的满族老人们无障碍地交流,走南闯北搜集满语歌谣并且唱给身边的人听……
    你可以不认识他,但你一定会被他的歌声所感动。
    他,就是宋熙东。
    剧场里的灯光暗了下来,四周一片安静。聚光灯将台上那个少年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英俊而又刚毅。
    悠扬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静静闭上双眼,耳边流淌的声音汇成了情感的海洋——我从来不知道,满语歌曲是如此的动听,让人不由沉浸其中。
    2012年8月25日,宋熙东在北京南锣鼓巷的蓬蒿剧场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艺术沙龙活动,为大家讲述他搜集满语民谣的经历,并演唱了多首满语歌曲。现场座无虚席,观众来自各个民族,大多数人并不懂满语,但他们无一例外地被这个善良、执着的满族青年所打动,为他的歌声而陶醉。
    1997年至今,宋熙东已经在北京生活了整整15年。这15年,他在餐馆里端过盘子,在音像公司做过编曲,曾有过拮据的生活,也被别人作为明星而崇拜……一切都在改变,可他对于满族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却一如往昔,执着依旧。
    “这就是缘分吧,我注定和音乐有缘,和满族文化有缘”
    宋熙东出生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一个小镇,那里留有他一生中最幸福最生动的回忆。
    宋熙东的生日是阴历二月廿二,妈妈告诉他生日占“二”、“五”、“八”好,他一下子占了3个“二”。他还真是有福气,有两个哥哥,大哥大他14岁,二哥大他12岁。俗话说,长兄如父,哥哥们就是这样的兄长,在宋熙东的记忆中,有哥哥最实惠的就是在外面从来没有小朋友敢欺负他,在家里犯了错也有哥哥们替他挨骂受打……
    1997年, 18岁的宋熙东刚刚高中毕业,非要去学唱歌,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那时候就像着了魔一样,就认准了唱歌,说啥都没用”。他一个人跑到北京,自此开始了“北漂”生活。
    初到北京的日子并不好过,经历过多少挫折和坎坷,宋熙东自己都记不清了。后来,他遇到了一位蒙古族老乡,并辗转认识了苍狼乐队的首席马头琴师张全胜,全胜帮他在清华大学南门一个酒吧找到一份工作。就这样,他有了每个月400元的收入,也在北京有了立足之地。宋熙东离开酒吧的原因充满了北方男人行侠仗义的英雄色彩:那是一天傍晚,几个客人喝醉了,对一个女服务员动手动脚,在旁边的宋熙东看不下去,挡在了小女孩的前面,上演了英雄救美的一幕武侠片……
    慢慢地他结识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一些老师和同学,并经常向他们请教音乐知识。离开酒吧后,宋熙东就到张全胜和图利古尔(苍狼乐队键盘手)那里帮他们打理录音棚。一些圈里的哥们看他打心眼里喜欢音乐,有什么活儿就叫上他,带着他一起做,零零散散地教他一些声乐知识。让大家颇感意外的是,这个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男孩儿,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悟性,感觉也找得特别准——这个年轻人的音乐梦想自此铺开……
    可能是因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民族情结,宋熙东一直很想了解满族音乐是什么样儿的,自己做音乐的时间越长,这样的想法就越强烈。于是,他开始尝试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满族歌曲的信息,可网上能找到的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文字描述,很少有音频资料。这更加坚定了宋熙东研究和发掘满族音乐的决心。
    2003年,宋熙东开始学习满语。最初教他的民大学生对于这个年轻歌手学满语还持怀疑态度——那么多科班出身的人都学不好,这个半路出家的男孩又能学到什么呢?可能是从小家庭氛围的熏陶,也可能自己天生就和满语“有缘”,几年学下来,宋熙东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满语对话、读书,尤其是和黑龙江省的一些满族老人们更是可以无障碍地交流。
    随着自己认识的满族朋友越来越多,他也遇到了很多满语功底深厚、音乐造诣颇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宋熙东和他们一起并肩奋斗,学习满语文,创作、改编满语歌曲。这些年来,宋熙东创作并改编了多首满语、满族歌曲,其中《海冬青》、《望祭山》、《酒歌》 、《摇篮曲》、《甩葱歌》、《松花江神》、《祖国颂》等歌曲,曲调悠扬,情感真挚,在满族同胞中广为传唱,也深受其他民族同胞的喜爱。
    最近宋熙东在忙着帮辽宁、吉林的几所满族小学创作满语校歌,其中辽宁新宾永陵满族小学的校歌已经完成,这也是全国第一首满语校歌。在创作过程中,宋熙东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在词曲编排上力求简洁明了、欢快流畅,便于学生们演唱和理解记忆。虽然是无偿创作,但他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他看来,孩子们能拥有一首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校歌无疑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忙完手头的活儿,宋熙东又要去东北采风了,去找那些满族老人,继续搜集、整理满语、满族歌曲。“这就是缘分吧,我注定和音乐有缘,和满族文化有缘。这两样一样不能少,要不我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宋熙东如是说。
    “英雄的后代怎能将故乡遗忘,愿我家乡山水永绵长”
    “天地之间有我的长白山,白山之侧奔流我的黑龙江,山水之间勤劳的人们代代成长,故乡的恩德后人永不忘……天地之间有我的长白山,白山之侧奔流我的黑龙江,英雄的后代怎能将故乡遗忘,愿我家乡山水永绵长……”
    这是宋熙东原创歌曲《望祭山》中的一段歌词,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可见一斑。
    自2003年起,每有空闲时间,宋熙东都要天南海北地去搜集满语歌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他去得最多的地方要数东北了。2009年12月,宋熙东来到了吉林省九台市,准备到其塔木镇拜访一位满族手工艺人。他和几个朋友从北京出发到长春,再坐汽车到九台。等他们到九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往镇子去的路上要渡过一条河,可摆渡的人已经下班了,他们在河边足足等了四五个小时,才找到人过来接他们渡河。12月的东北,凛冽的北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的疼,上船之后宋熙东的手脚早已经被冻得失去了知觉……
    不管多难,这个倔强的北方汉子从没退缩过。每发现一个有线索的地方或是别人推荐一个新地方,他就自己下去挨家挨户地问,找那些会说满语的老人。有时候常有意外的惊喜,有时候一连几天也找不对人。他说这是件“冒蒙”(东北话,意为碰运气)的事儿,靠运气。迄今为止,宋熙东几乎到过全国所有的满族村落,足迹遍布20余个市、县,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视频、音频资料。在此基础上他创作、改编了近30首满语、满族歌曲,并积累了许多素材。
    今年2月,宋熙东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大五家子村,正巧是龙年二月二,满族续族谱的日子,全国各地的满族人都回到家乡参加这个活动。这是宋熙东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一起用满语交流,这也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对宋熙东而言,和那些满族老人们坐在炕头上,听他们讲讲过去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唱唱自己本民族的歌谣就是最幸福、最接地气的事情。每次下乡采风,他都尽量选择农闲时节,要是赶上收秋,就和乡亲们一起下地干活。在东北的田间地头、茫茫雪地中都留下了他执着的身影。那些爷爷奶奶们把宋熙东当成是自家孙儿一样,现在老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宋熙东的个人问题,每次打电话都要问他什么时候娶媳妇,要是带回东北爷爷奶奶们都等着给红包呢……
    谈及搜集、创作原生态满语歌曲的感受,宋熙东说:“难,除了难还是难。什么都要自己去找,自己去做,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和借鉴,要想得到专业一点的指导就必须去拜访专家学者或是满族老人们。”更残酷的事实是,如今能够说一口地道满语的老人大多已近耄耋之年。这也更让宋熙东感到搜集满语传统歌谣的紧迫性和传承满语的重要性。
    接下来,宋熙东准备筹建一个音乐工作室,组建自己的乐队,专门从事满语歌曲的改编和创作,毕竟一己之力还是太过单薄了。现在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虽然有很多人愿意为他提供帮助,但他却固执地认为这件事一定要筹划得万无一失才可以开始启动,他不想因为一点闪失而让人对自己的选择有任何非议和误解。宋熙东计划把他的乐队打造成word band(世界乐队)——兼具流行和原生态的风格,把民族的真正变成世界的。
    在满语中,“巴图鲁”是“勇将、英雄”的意思,认识宋熙东的满族老人们都叫他“巴图鲁”。的确,宋熙东一直如勇将般一往无前,从未踟蹰。他经历了我们未曾经历的艰辛,也体会到了我们无从体会的充盈梦想的快乐。
    好样的!巴图鲁! (责编 许鑫)


                

                采访实录
记者:要是让你给自己下个定义,你觉得现在的你是怎样一个人?
宋熙东: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这个“成功”可能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得到该得到的东西,就是成功。
记者:是什么支持你一直这样坚持着做满语歌曲的搜集和整理,无论多难都不放弃?
宋熙东:可能是有一种精神支柱吧,自己就是喜欢这个东西,愿意去做。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其实很小,更不敢妄言能做多大贡献,但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吧,做了总比不做强。前几天我还梦见了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家子村的那些老人们,梦见他们给我唱了很多满语歌,可是录音却被我弄丢了,然后就被吓醒了。看来,我是该再去一趟了,真的想他们了。
记者:有想过要做到什么时候为止吗?
宋熙东:一直到我走不动的时候吧,这事儿值得我干一辈子。

  记者手记
    宋熙东是我参加工作以来采访的第一个本民族的人物,私下里别人都爱叫他“东子”,我叫他东哥。第一次见东哥就是在南锣鼓巷的蓬蒿剧场,当时他唱了一首《望祭山》,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英雄的后代怎能将故乡遗忘”,一瞬间,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被碰得生疼,我的眼泪落了下来。对于自幼生活在城市的我而言,“满族”更多地是一种身份符号,我不愿触及它,因为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而与东哥的相识帮我突破了思想的禁锢,也完成了心灵的救赎。“不需要对你的民族心存愧疚,哪怕你不懂自己民族的语言,也不认识本民族的文字,只要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些贡献,就对得起咱们的老祖宗”。这是东哥说的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
    东哥依旧在路上,用他的激情与坚持为民族和自己的梦想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我羡慕如他一般经历时间的打磨依然能固守本我的人,更感动于他们的执着与乐观,也愿意用我略显稚嫩的笔触和他们一起勾勒出那曲曲折折但却固执向前的人生路线。

网址:满族音乐传承者——宋熙东 https://mxgxt.com/news/view/1604722

相关内容

宋承宪和金泰熙近况,金泰熙喜欢宋承宪吗,宋承宪喜欢金泰熙吗?(在韩剧《我的公主》中宋承宪和金泰熙是什么关系)
浅谈民族音乐的传承
洱海边的新年音乐会: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琵琶的传承者——邹宇
民族乐器演奏家龙:用音乐传承与创新
宋祖英:华夏乐魂之韵,民族歌坛之光,传承文化之声的璀璨歌者!
【葫芦丝名家】可歌可敬的民族音乐葫芦丝传承者和传播者云南凤尾竹民族乐器厂
文旅融合,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林志炫:音乐舞台上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
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的路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