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销三两单到年销破千万,“果二代”于本诚的蝶变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宋秀英 摄影报道
“老辈儿种地靠经验,现在全靠数据,不服不行。”几年前,龙口果农于基东还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心甘情愿给儿子“打下手”。15日,再提起儿子时,满脸都是藏不住的骄傲。
于本诚,龙口市诚达佳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几年来,他扎根乡土,抢抓电商风口,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向全国,成为龙口小有名气的电商达人。
初衷:让父母不再遭罪
选择电商专业,源于于本诚高中时的深刻记忆。
高中时,他家里开始种蔬菜。父亲在棚里管生产,母亲负责去市场销售。
一筐菜三四十斤,体力消耗巨大,但精神压力更甚。于本诚还记得,那时候母亲推着车到处推销,价格都是商家说了算。
“每次都要‘求爷爷告奶奶’,可以说,好话说尽,冷暖尝遍。”于本诚说,“那时我就想,要是能自己定价就好了,不用再看人脸色。”
这颗种子深埋心底。高考后,他毅然选择了电商专业,希望用新渠道改变传统农业。带着这个梦想,大学期间,于本诚在自媒体领域做得有声有色。
2019年8月毕业时,手握留校机会的他站到人生岔路口。
彼时,家里的冷库正经历一场灾难:因边贸中断,数十万斤太婆梨积压如山,如果不卖出去,价值百万的鲜果可能砸在手里。
“果农们眼巴巴瞅着,爸妈整宿睡不着。”父母的焦灼和乡亲们的期盼,让他最终退掉留校合同,毅然返乡。
起步异常惨淡:最初,日销三单五单、十单八单。看着零零星星的订单,父亲失望地摇头:“这得卖到猴年马月?”
无形的压力袭来,让刚走出校园的于本诚有点招架不住。他最大的解压方式就是吃,一直吃成了300斤的大胖子。
但他还是咬紧牙关,一项一项学习、攻克。从商品定价到平台评分,再到包装物流,他的技能越来越高。
努力收到回报,日订单不断上升,从100、200单开始破千。最多时,日订单量飙升至3000。父子俩连夜找来30多个乡亲,灯火通明的仓库里,胶带撕扯声彻夜不息。
原本要到第二年3月份才能卖完的太婆梨,竟然在年底销售一空。干了半辈子农业的父亲于基东瞪大了眼,彻底服气了:“这孩子,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既帮家里解了困,又帮果农销了货,这种成就感和助农情怀让于本诚坚定了扎根农村、深耕农产品电商的决心。
成长:在学习中破解成长阵痛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路坦途。
“虽然第一个销售季流水就有上千万,但实际上并没赚到钱,最大的瓶颈就是损耗太大,运营有欠缺。”回忆早期困境,于本诚坦言道。
比如,有的订单莫名其妙地丢失,退一单就意味着“双倍亏损”——不仅要赔梨钱,包装、快递、人工也全打了水漂。
运营瓶颈、售后难题、算不清的账……重重压力下,他走进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
在这里,他不仅学习到完善的电商知识,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比如数据分析师吴谨涵和新农人培训师姜启良。
二人的助力,让于本诚如鱼得水:吴谨涵可以用数据优化推广、分析店铺、降低差评和售后,姜启良可以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技术和短视频直播技能,于本诚则把精力聚焦在产品品质和供应链上。
“遇到问题,我们就凑一块儿讨论解决,突破了单打独斗的瓶颈。”说起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经历,于本诚充满感激。
4月8日,在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的组织下,烟台市高素质农民电商联盟成立,推动烟台农业步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在这次成立大会上,于本诚当选联盟秘书长。
“我种过地,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如今赶上好时候,国家给政策,电商开新路,我们烟台高素质农民电商联盟必不负重托,要用手机把我们的产品卖到天南海北。”于本诚信心满满道。
品质立身,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
“好品质才能留住顾客,所以我们从最开始就坚持以质量为主的路线。”于本诚深知口碑的力量。他们主打的太婆梨口感软糯独特,积累了大量回头客。
正是靠着品质和口碑,于本诚的订单量稳步攀升。2021年销售季,日均订单量突破2000,比第一年翻了一番。
而后台数据显示,5年来,有忠实客户下单超过100箱。
蝶变:希望帮农民过得更有尊严
摸爬滚打几年后,于本诚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不能光拼低价,‘谷贱伤农’是恶性循环。”
他痛定思痛,摒弃了盲目追求规模和低价压货的模式,砍掉了十多个品类,聚焦最具当地特色的太婆梨、秋月梨等七八个核心品种,提出了“品质溢价、良性循环”的理念。
好处非常明显:收购价提高约20%,果农增收,更有动力投入果园,源头果子质量更好;消费者以合理价格买到优质水果,复购率高;店铺评分提高后,获得平台更多的推广资源;售后率大降60%,细算下来更划算。
“以前老想着‘做大做强’,觉得一天发1000单不够,还想发1万单。现在明白了,农业不是这样干的。”于本诚说,“要抓住质量做良性循环,果农舍得投入,我们有好货卖,消费者满意,这才是长久之道。”
如今,在他的仓储保鲜库里,20多位村民正麻利地分拣着秋月梨。她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用再外出奔波。团队联结着18个村庄、200多户果农,年销水果300万斤。稳定的销路,让乡亲们种得安心。
“做久了,发现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我得把这事做好,让跟着我干的工人、信任我的果农过得更好。”望着忙碌的乡亲们,于本诚眼神坚定。
他的初心是让父母不再遭罪,这早已实现。现在,他想帮更多农民过得更有尊严:“40℃的高温,乡亲们摘了梨,还得蹬三轮车跑二三十里地去卖,看人脸色。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出力更少、收入更高。”
两辆货车“轰隆隆”驶来,上千箱新鲜的太婆梨开始发往全国,于本诚又开始忙碌起来。
他希望,有朝一日,“让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成为现实、走入村庄。
责任编辑:信召红
网址:从日销三两单到年销破千万,“果二代”于本诚的蝶变 https://mxgxt.com/news/view/1602356
相关内容
三大顶流代言品牌销售额公布,肖战唯一破千万,还是单平台统计华语歌手单曲专辑销量前10名,前三超过一千万,前二超过两千万
小众坚果翻身战:黑花生年销破千万的秘诀
一年上新两款月销千万元大单品 满小饱是如何打爆新品的?
从零到两千万曝光:揭秘海外网红营销3策略
某明星跨界直播带货英语课程单日破千万销售额
明星每周水果开销一二十万,李小璐一只龙虾一千多,李湘太实诚!
日化抢明星代言营销成本陡增—360化妆品网
美妆营销的最大变量,三大榜单拆解抖音618
火锅品牌狂销千万的秘籍:内容+场景+记忆点=节日营销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