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世人眼中的薛宝钗,和薛宝钗眼中的世界
宝钗是红楼梦里一个极富深度的角色。许多人初读红楼梦,会将宝钗看作一个“封建卫道士”,一个名利心重,而且工于心计的人。
宝钗的确时常将封建的主流价值观挂在嘴边。她常常和姐妹们提到“女子应该以针黹纺绩为主”这类想法,也热衷于劝宝玉去搞仕途经济,还曾经被宝玉当面撂过脸子。
同时,她的个人行为也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她本人在女红这个当时女子的重要技能点上是花了不少精力的,文中甚至写到她在大观园中每天搞社交没时间,只好晚上熬夜完成针线活的KPI。
但是,宝钗的内心,真的认同这些吗?恐怕并不是如此。
在红楼梦的第19回,宝钗来找袭人说话,看到宝玉从黛玉湘云处回来,她便出去了。这里有一条脂批很值得注意:“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在这条脂批中,脂砚斋认为,宝钗和宝玉看似行止大不相同,且平时关系也不近,但实际上二人的核心是非常接近的。
随分从时、注重实际的宝钗,怎么会和离经叛道、不事经济的宝玉拥有相近的内核?
一开始我是认为这句脂批纯属瞎说,但冷静下来细细一想,竟然颇有些道理。实际上,宝钗这个人说的场面话固然非常符合当时的价值观,但实际上,当她真的认真袒露自己的内心时,我们会看到,她对于主流社会的看法并不是外在看起来那么简单的。
宝钗袒露心迹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她和黛玉的知心话: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也非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家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织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看也罢了,最怕是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第42回
宝钗这段话的核心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容后再议。但其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即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人,(绝大部分人)读了书倒更坏了。”
这句话其实是说,宝钗认为当前的社会上,读了书的男人大部分是坏人,甚至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给“读书人”这个群体抹黑。
可以见出,宝钗其实并不认同当前社会的这些读书人。
另一个明显的案例就是在第38回甚至上了回目的“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宝钗对于自己的诗非常谦虚,她写之前先叠甲说:“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个笑儿罢。”
但她的诗可丝毫没有手软,诗中特别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一句,对这些读书但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分是非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当时宝玉看后连连称赞:“骂的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宝钗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其实是有很大意见的。
宝钗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这样清晰的认知和鲜明的看法,其实源自于她丰富的社会阅历。
当大观园的姐妹们还沉浸在理想世界的美好中时,宝钗作为一肩挑起薛家家族重担的女儿,已经对世界的现实有了很多具体的认知和接触,甚至可能拿到了属于外部社会的许多第一手的信息。
例如,宝钗是黛玉、湘云这几个贵族小姐当中唯一知道“当票子”的人;她了解家中伙计的螃蟹产出情况、了解外面药铺卖人参的行情;对于家中丫鬟的人际关系处理,她不光有很深的认知,也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问题处置方案。
在扛起家事的过程中,宝钗对社会现状与人性有了清晰的认知,对于当时的社会与人性洞若观火。
在这些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宝钗也许会接触到一些“糟蹋了书”的读书人,也可能会认识一些“皮里春秋空黑黄”的人。如此,她形成对这些读书人的鄙视和厌恶,也就不奇怪了。
宝钗的这些对于世事的看法,仔细看来确实与宝玉有很强的相通之处。也正是因此,当宝玉看到宝钗写出的讽刺世事的诗时,会拍手称快,因为宝钗所言正是他自己心中想说的,只是可能宝玉没有宝钗这样的才能,写不出这么毒辣的“怨世骂时”之语。这也很可能是脂批说宝钗与宝玉“远中近”的原因。
然而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既然宝钗如此厌恶社会的“禄蠹”,又为何要频频劝宝玉多读书,走仕途经济?为什么宝钗连自己也热衷社交、热衷于把自己打造成符合当时价值观的样子?
这个问题看似难以回答,但其实非常简单。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学的应试教育是有其弊端的,这些纯粹为考试服务的学习与教育,有时候会非常脱离育人的本质,将人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在这个环境中时间久了以后,连灵魂都会枯竭。
我就对此深有体会。我高中毕业以后的大概一两年之内,写出来的日记、随笔等文字都非常干瘪,而且几乎像是有肌肉记忆一般,写到800字左右时,自动就要结尾。
究其原因,是因为初中到高中阶段,我练了整整6年的应试作文写作,所以后来写东西不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写到考试规定的800字时,大脑就自动认为文章已经写完,不愿意做更长线的思考,也没有能力对更大篇幅的文字进行组织。
这种情况直到我脱离高中的教育环境后好几年,随着我不断地主动积累、寻求改变,这些肌肉记忆才渐渐消失。
许多读者应该也有类似的苦恼,而且甚至有些人会对高中时代的学习产生心理阴影,压力一大就频繁做高中考试的噩梦。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都厌恶应试教育。
但是,如果让大家重来一次,大家是否还会主动接受应试教育的训练?如果大家有熟识的朋友、亲戚家有中学生,大家是否会劝ta好好学习?
我想,绝大部分人的答案仍是肯定的。
大部分人没有从心所欲的资本,没有纯粹素质教育的土壤。高考的独木桥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次考验,几乎没有人敢于用后面整个人生的际遇和这个早已形成体系的制度抗衡(叠甲:此处并非认为“一考定终身”,实际上高考失利但人生仍然成功的人数不胜数,只是可能高考成绩较好的人统计意义上平均而言,可能会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
宝钗是极度务实的。因制度的不合理、风气的崩坏导致的问题,靠个人孤注一掷的反抗是毫无结果的,因此,宝钗的选择,是尽管不认同社会的风气,尽管不喜欢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人,却仍然要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作者对宝钗的评价是“随分从时”,一个“随”、一个“从”,其实是揭示了她行为的逻辑根源。她并非认同这个“分”和这个“时”,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不愿牺牲自己与大势和体制相抗衡。
她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规劝宝玉的。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在这个既定的社会游戏规则中,站到有利于自己的那一边去。
但这并不影响宝钗自己内心的一些坚持。她虽然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但可贵在宝钗仍然保留着属于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具有人情味的关怀。
贾雨村之流为了讨好贾赦,能设计把石呆子搞得家破人亡,只为了抄没他的那二十把名贵的古扇;为了不得罪薛家,连薛蟠打死人命,他都可以胡乱判案。
而宝钗在面对他人时,却往往怀着深深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极富同理心的共情。面对湘云、黛玉、岫烟等人的困境,她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够支配的钱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们排忧解难。
宝钗的花签尽管是牡丹这个花中之冠,但私以为她的心性,其实是更符合周敦颐所写的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尽管自身在名利场中过,甚至自己也是名利场的一员,却能够做到不为其改变初心,始终保留自己内心的高傲和清洁。
其实人活在世上,如果不是像宝玉一样家里有爵位和数不清的钱,还有一众祖母母亲等人的溺爱,是绝难保持完全不沾染世事的。
也许,灵魂已经是我们唯一还能守住的精神阵地。
那么,在名利的熏陶之中、在社会的江湖之中,惟愿诸君能够像宝钗一样,对世界持续地保有那样清醒的认知、冷冽的愤怒和悲悯的通达。
作者:泥娃娃,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网址:红楼梦:世人眼中的薛宝钗,和薛宝钗眼中的世界 https://mxgxt.com/news/view/1600945
相关内容
红楼梦:世人眼中的薛宝钗,和薛宝钗眼中的世界《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亲戚关系是()。
黄金钗藏雪中,薛宝钗的故事静待发现 薛宝钗黄金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情感轨迹与成长演变
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关系
薛宝钗和林黛玉
《红楼梦》薛宝钗为何搬离了大观园?
《红楼梦》:史湘云真心拿薛宝钗当知心姐姐,宝钗为何故意疏远她
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如何称呼王熙凤的?为何叫她凤丫头?
红楼梦:年少只道宝钗太假太圆滑,中年才知宝钗多好多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