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莎莎刚从美满那边倒腾回来,拉着行李箱还没喘气,国内这头官宣直接砸脸上。这速度,真比高铁还快。朋友圈刷屏那一刻,我还以为谁又整了段子,结果青联名单明晃晃地摆出来:莎莎、丁宁成了第十四届全国青联常务委员,龙队副主席。消息像炸锅的热油,谁还不激动两句?
有意思的是,莎莎不爱摆pose,年纪轻轻,青联委员身份都背了几年了。她十九岁那年就被点名进青联,键盘侠们一边酸“资源咖”,一边还真盯着她的成长线看。你以为年少成名的人生是爽文剧本?她倒是没少在凌晨训练馆钻牛角尖。人家练球不是踩着云朵,是踩着汗渍和胶皮,一步一个脚印,真没留给黑子喘息的空间。去年世乒赛那场大逆转,别说观众,连对手都一脸“这剧情反转我没准备好”的表情。
说起丁宁,气场不用说,走到哪都是全场自带灯光。她退役后本以为会低调消失,谁知道直接从赛场转场青联。场上“女王”模式,场下“段子手”属性,和莎莎搭档那几年,女乒化学反应堪称“社恐克星”。她和莎莎配合时那种心领神会的眼神,台上一声“杀”字就是战术信号。青联委员头衔对她来说,像是多了个身份而已,带队、搞活动、出圈,哪一样不是信手拈来?有人说她情绪化,其实她心里比谁都清明。
龙队的存在,本来就挺让人琢磨不透。你说他低调吧,每次大场面总能稳住阵脚,球迷看他打球,心跳都能跟着节奏走。副主席这事儿,圈外人看着是光环,圈内人知道全是责任。他不是那种会在社交媒体花式营业的类型,但在队里,谁状态崩了都要被他“叫去喝茶聊聊”。有一年世锦赛,自己状态低迷,还能把队里的小将顶到决赛,采访时一句“团队重要”,都快成大家的口头禅了。
再说说外头的声音,体育明星进青联,总有人嘀咕。有人盯着他们的身份不放,仿佛体育圈和社会只隔着一层玻璃。其实,青联委员不是谁都能混进去的。看莎莎、丁宁、龙队这些人,台上能打,台下会带队,关键还能让一帮年轻人心服口服。你让娱乐圈的流量明星来试试?估计半路就掉队了。
说到这里,顺带提一嘴巩立姣和苏炳添。田径场的热搜也是一波接一波。巩立姣投铁饼,苏炳添百米飞人,谁不是顶着压力一路冲上去?他们的每一次登场都带着“榜样”的标签。体育明星能不能带青年?这事儿还用争吗?看看他们的社交媒体互动,动辄百万点赞转发,光是“体育进校园”这一项,影响力都够娱乐圈羡慕半天。
其实,体育和社会的界限早模糊了。你看,莎莎他们进青联,家长圈都沸腾了。“孩子们以后能跟莎莎学打球!”、“青联委员原来也能接地气!”比起那些只会喊口号的代表,这波体育圈的榜样,影响力下沉得比短视频还快。就说前阵子龙队搞的公益活动,现场一群小学生激动得睡不着觉。体育明星带队进校园,少年们追星追得有模有样,这种带动力,谁不服?
当然,也不是谁都买账。每次有体育明星“升官”,坊间总有闲话。什么“背景深厚”“资源倾斜”的声音跟影子一样甩不掉。想当年姚明当篮协主席,质疑声不也满天飞?可几年下来,青训体系、国际交流、赛事影响力全都肉眼可见地上去了。现在换莎莎、丁宁、龙队,谁敢说他们只是打球的?
说到底,体育明星现在早就不是只会打球的“运动员”了。青联委员、带队公益、跨界综艺,能上能下,比“多面手”还多点花样。乒乓球从“国球”到“国潮”,背后全靠这些能打、能聊、会带人的“狠角色”。谁说体育只能流汗?现在更要流量、流行、流传。
你要问我,这事有多大意义?简单,给年轻人多了一个人生的选项。别再说什么“人生只有一条路”,看看这些体育明星,青联委员身份一挂,职业生涯不只是比赛和训练。未来是不是还会有莎莎进综艺、丁宁出书、龙队讲课?谁知道呢?现在的信息时代,榜样的影响力早就溢出赛场,铺天盖地。
想想你身边那些追星的小孩,以前顶多模仿明星发型,现在倒好,连“青联委员”都能成追捧目标。你还敢说体育明星“只会打球”?
说到这儿,不禁有点好奇,下一个青联“官宣”会是谁?毕竟,国乒的故事从来都不只是赛场分高低,有时候,一条热搜、一个头衔,甚至一句微博,都比冠军奖杯更让人着迷。你怎么看?留言区等你来聊,别光看热闹,说不定下一个被点名的就是你家楼下打球的小神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