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路径上的四种角色定位
消费者行为路径上的四种角色定位
我相信不少朋友跟我有同样的困惑,为什么每年都有一些新的大家不太理解的词冒出来,比如这两年的“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不就是不依靠各大平台,有自己的渠道可传达用户,以便交流和沟通。为什么不能说人话?而是要发明创造一个词。
直到我接触到“结构化思维”,了解到我们大脑运行的底层逻辑:大脑记不住太多复杂的信息,且喜欢简单有规律的信息。
结构化思维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分门别类,以便我们大脑记忆、存储、和提取。
名字就是结构化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是对信息的一种归纳,从而降低了传播成本。
比如,有这样一堆信息:中国篮协主席,身高226公分,前火箭队篮球队友等等。用一个名字把它们归纳起来,就是“姚明”。
消费者行为路径的四种角色定位,也是对信息的一种归纳,让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候能做到井然有序,而不是像一个毛线球一样,纠缠在一起,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按照时间顺序,消费者有四种角色:受众,购买者,体验者,传播者。
受众有茫然和遗忘的特点。对于这一点我有很深的感受,有一家超市在学校外面开了七八年了,读书的时候我在那里待了四年,还经常从他店前路过,但我竟然不知道他的存在!我也是后来在找门面的时候才注意到它的。
所以针对受众的这个特点,我们要给到刺激让他们注意到我们,知晓我们的存在。可以通过各种广告手段,美团点评、异业联盟、传单等等,还可以增加店内灯光亮度,门头的吸引能力。我见到一个做日料的店就是在门口做了一个巨大的螃蟹模型,很吸睛。
在受众注意到我们之后,进店之前,消费者是购买者的角色。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研究消费者心里,看看怎样才能打动打动并降低他们的顾虑,从而提高进店率。
所以,我们要给到消费者一个购买理由,这也是我常说的门店口号。还可以通过海报展示激发消费者的食欲,价格标注让消费者有一个心里预期。还有店铺内热闹的场景激发消费者的从众效应,所以,我们可以把靠窗的座位设置得舒服一点,让顾客首先坐在窗户边,路过的消费者看到里面有人,进店的顾虑就会小很多。这一步的核心要点就是,清楚消费的心理机制,然后做出一些针对措施,降低消费者购买和决策成本,从而增加进店率。
进店体验之后消费者就成了体验者了。体验就涉及到店铺的方方面面了,包括菜品、环境、服务等等。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体验的好与否决定了消费者的复购率。
这里提一点,峰终定律是提升消费者体验的不二法门,我之前也在相关文章中提过。简单来说,就是在顾客就餐过程中提供一点惊喜,顾客买单的时候送一点小礼物,微笑服务,针对老顾客主动给一些折扣等。
当顾客体验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后,就会成为传播者。针对传播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打造一个让消费者有拍照分享欲望的店铺环境,这也是一些网红店善用的手段。
二来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品牌故事,像我们知道的霸蛮牛肉粉的创始人,北大毕业卖米粉是不是很具有话题传播性?还有抖音上的一个叫黄鸡肉的,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鸡肉给儿子治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
第三一点,也是华与华经常提到的“播传理论”。我们打造的口号并不是要“播”一句话给消费者听,而是希望消费者把这句话“传”给他们的朋友们听。所以,口号一定要口语化,通俗易懂,并且能把店铺特色描述出来。
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在郑州出差,在出租车上问师傅哪家火锅好吃?师傅说:去巴奴,服务不是他们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这样的口号就是很有价值的好口号!
受众,购买者,体验者,传播者,这就是消费者行为路径上的四个角色定位。我们做营销就是围绕他们各个角色做细节的优化,提升每一个环节的好感度或者转化率。
这个模型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你只要仔细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很恐怖。假设每个环节的转化率是10%,最后的成功率就是0.1x0.1x0.1x0.1=0.0001,也就是万分之一。如果通过我们的改善,把每个环节提高到50%,最后的成功率就是0.5x0.5x0.5x0.5=0.0625,是原来的625倍!
所以,每个细节的优化的重要性你看到了吧。
持续改善,小步快跑。我们一起记住这八个字!
网址:消费者行为路径上的四种角色定位 https://mxgxt.com/news/view/1596302
相关内容
消费者行为学揭秘:中心路径与边缘路径,品牌为何偏爱流量明星?企业转型中管理者角色定位转换路径探究.doc
品牌代言人与消费者行为概述及其关系,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oc
8种消费者购买行为动机分析
食品饮料行业年轻态消费新路径下的营销变革|报告
消费者的10种消费心理
明星经纪人入门详解:角色定位与成长路径
街头品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docx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