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爱好者到作家的成长之路
引言
193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成立“作家工作坊”,首次将培养作家作为了一门学科。自那之后,全美国350多所大学都开设了写作班,创意写作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到今天,美国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都有过写作班的学习经历。
创意写作如今在中国也正在兴起中,尤其是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让普通大众也有机会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中来。许多创作者的作品在网络上一炮而红,又被改编成影视剧大获成功。这让更多文学爱好者想要学会创意写作,也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
创意写作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可以包括在内。从内容上来说,有虚构与非虚构;从体裁上说,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可以说,在创意写作上有太多的方向可供发展,那怎样从一名零经验的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作家呢?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王小麦推出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很好地讲解了创意写作的要素,以及列举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实例,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创意写作入门书。
接下来我们从六个方面看创意写作的成功之道。
日常
万事开头难,对于有志于成为一名作家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第一件要做到的事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就是每天坚持写作。这看起来不就是句正确的废话吗?都想当作家了,不去动手写能行吗。
坦白说,没有一腔真正的热爱,也许还真做不到。可能兴头来了,能坚持一两个月,但时间一长难免被孤独和挫败感打败。钱钟书老先生就说过,“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把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认为是自己的创作才华。”
不过,坚持写作并不是要求一开始就要像专业作家那样,每天写出多少高质量的文字才行。其实就算是很厉害的作家,也并不是一次就能将文字写得很好,写完之后还有反复打磨修改的过程。
写作者找到自己最舒适的节奏和环境就行。例如许多作家特别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创作,以至于作家一个符号化的形象就是三更半夜埋头爬格子的人。还有的作家在创作时必须离群索居,不能被任何事物干扰,这就是节奏与环境对写作者的影响。
好了,现在真的能持久地坚持下来了,那么接下来就会遇到另一个烦恼,那就是要写些什么呢?
有天赋的写作者,往往有着细腻的情感,对这个世界有细致的观察。他们不担心没有东西可写,总是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表达出来。
不过好消息是,天赋并不是成为作家的必备条件,这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与感受力是可以培养的。例如,看到一个事物,自己能够去发现它的特点,并刻意去发掘其内涵,接着为其想象出有意思的故事。历练得多了,自然就能将平常的事物也表达出闪光点来。
无论对于作家还是文学爱好者来说,他们都必须是是阅读爱好者,甚至会超过对写作的喜爱。一名能稳定输出优质内容的写作者,他必定是大量阅读了许多的优秀内容,然后经过思考内化为自己的见识,从而在写作时能凝练地表达出来。
所以,一名写作者的日常活动是:
找到自己的节奏,坚持写作;细致观察现实生活;大量阅读优秀内容。灵感
许多对写作有兴趣,但一直不知道从何入手的初学者都会有一个疑问:我写东西总没什么灵感,是不是就没法成为一名作家了?
这是对作家的一个误解,从来没有哪位作家是等灵感来了才拿起笔动手写的。相反,那些伟大的作家们是写起来以后才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刻。
这些时刻也许很重要,因为它让作家为作品找到了一个更精彩的表达,或者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但对于一部完整的作品来说,它并不是由各个灵感构成的,它是经过了作家深思熟虑之后,再逐渐从草图到细节的精心打磨。
所以,写作者与其把希望寄托在灵感来临,不如扎实做好写作的积累工作,这样让自己在动笔时能言之有物。
我们应当善用工具,现在移动设备功能十分强大,我们能用手机随时随地记录下各种信息。例如,看见一幅美景和有故事的人物,就可以拍照或录视频;读书时看到名言警句,可以记录在笔记应用中;碎片化时间,就可以用来写日记和生活感悟。
不要小看了这样的点滴积累,只要时间足够长,从素材库里随手就能找到灵感了。
我们在成为作家的道路上,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体验更多的生活。这样,就能做到动笔时流畅表达,远胜过徒劳地寻找虚无缥缈的灵感了。
技巧
当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之后,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接下来就要提高文字表达的感染力了。有个三字诀可以作为写作技巧的概括,那就是“圆巧深”。
圆,不是说圆滑讨巧,而是要多维度的呈现事物。使得表达具有层次感。
例如写人物的时候,直接写人物的性格是一种方法:“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 这样很直白但是让人没什么特别的印象。
换一种方式:“就算他面前的敌人五倍于己,他明明怕得要命,但他还是会站起来去面对。” 可以体会一下这种不同的感觉。这里没有出现“勇敢”两个字,但读者会从这些话里得出那个你想要告诉他们的结论。
巧,也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表达的时候要有画面感,这样读者就很容易融入文字的意境中。
例如,“远处开来一辆车。” 这个看着就比较抽象,换种方式:“远处开来一辆京A牌的黑色奥迪A8。” 显然读者脑子里就会有很生动的场景。
深,就是表达的内容要具有深度,不能满篇尽是无意义的废话。不过这一点也是对写作者要求比较高的方面,不是那么好把握。
一部作品能够成为经典,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其所具有的深刻意义。有两个方法可以使用,一是让语言脱离短暂的时间,让语言能够延续时间。二是利用反讽、荒谬、戏剧化的语言,让语言更有弹性和张力。
另外,表达还需要有分寸感。就是叙述不要太直白,要展示而不是讲述。例如“我爱你。”就是讲述,而“今晚的月色真美呀,和你一样。”就是展示。
对于情感表达则不要太澎湃,例如马景涛式的咆哮“你到底爱不爱我?!” 就不适合。不如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不过,任何写作的技巧,终归都是要自己多写多练之后才会领悟学到。技巧不是捷径,我们还是要勤加练习。
人物
创意写作中,塑造人物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因为有一句话就是:文学即人学。要写好人物,首先自然是要在生活中有细致的观察。这不仅是去用眼睛看,还需要交谈、聆听。
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就曾亲自下到矿井中,体验一名煤矿工人的生活。这是一名作家为自己的作品所具有的最负责任的态度。
还有一个揣摩人物比较有意思的方法,就是对生活中看到的人物展开想象,在心里给对方画像。例如在沈巍还没有成为网红大师前,如果在街头遇到这样一个流浪汉,我们可以生出多少想象来。
有了观察,在对人物进行外在表现的时候就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描摹,生动灵巧地表现出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来。例如《红楼梦》中,宝玉初见黛玉时,“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便是一段优美的直接描写。
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他人的陪衬将主要人物展现出来。例如武侠小说中就会在开头出场一些威风的配角,但让他们轻易就被主角打败,衬托出主角的更厉害。《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很早出场,但看到后面我们发现超过他们的高手比比皆是。有了对比,我们就知道一位高手的厉害程度了。
让一个人物最终立体丰满起来的,是他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描摹和侧面烘托把人物外在表现出来,但展现性格则需另辟蹊径。
例如,《红楼梦》中钗黛二人俱是顶级颜值,单论外表才华,都在伯仲之间。真正将二人区隔开的,还是各自的性格。黛玉心思细腻敏感,宝钗机智深沉,她们的言行就落在了这性格之中,我们就会觉得特别合理。
展现性格需要多方面着笔,例如语言特点、眼神动作、心理活动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知道这是凤姐来了;《祝福》中祥林嫂那随着命运多舛而变化的眼神;宝黛二人斗嘴时的种种口是心非……
所以展现人物可以从外在画骨,从性格内涵画魂,从而使得人物立体、鲜明。
故事
一个故事读起来生动有趣,这就是一个故事的外在性。一个故事还能够引人深思,那就更好了,这就是故事的内在性。
对于初习写作的爱好者来说,能将故事写得生动好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往往会将故事讲成流水账。小学生写作文都知道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能把一件事讲清楚,那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之上,我们可以有各种技巧让故事写得好看。
通过悬念和矛盾制造冲突,往往是将一个故事戏剧化的力量。构思出人意料的情节,能让人拍案惊奇。例如《三体》这套系列小说,其实人物形象都比较扁平,但因为大刘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我们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情节发展。
还有通过正邪对立的方式讲述故事,例如《魔戒》三部曲,就是巫师甘道夫组织起中洲军民对抗大魔头索伦的精彩故事。
塑造人物对一个故事也可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能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因为人物的不同而特别出彩。例如让一个路人甲去《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转一圈,可能就是“我去,好大,真好看。” 但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就是文学史上的永恒经典了。
每一个有追求的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创作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对文字内在性的追求。这往往需要写作者能够站在一个更大的格局里去看待自己的创作。这一点也可以称为一个作家的使命感。
鲁迅用刀锋般犀利的文字想让国人觉醒;史铁生用厚重悲凉的文字对抗生命的不公;莫言用充满魔幻的文字记录时代的变迁;刘慈欣用不可思议的文字表达他对于宇宙、生存与人类命运的思索……
每一位写作者在成长为作家的路途上,也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主题,并且愿意为之不断探索,让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
说到风格,这是一名作家经过长期摸索实践之后,形成的语言文字范式。可能作家本人都不一定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风格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
当然,对于初学的写作者来说,开始时难免是模仿其他作家的风格进行写作。古龙出道时就是模仿诸葛青云、卧龙生等武侠作家。等到了创作中后期时,古龙的独特风格形成,他的作品也脱颖而出,成为台湾武侠界的代表,他也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新派武侠三大家。
写作风格的形成,除了需要不断打磨的文笔,还有写作者本人对于人情世故的体察。同样一个故事,在不同风格作家的笔下展开,它的阅读体验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中国科幻文学界,刘慈欣的作品经常拿来与另外一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作品进行对比。二者的创作风格也是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在王晋康老先生的一次新书发布会上,这个话题再次被提及。
当时王老说道,如果把他放到一个极端的生存环境中去,要靠吃人才能活下去,那他绝对不会去吃。这时主持人在旁边幽默地补充说,但是大刘一定会吃。这句话让全场爆笑,因为这几乎就是对二人创作风格的最高度概括。
所以,我们看到,写作者很难说从一开始就为自己选择一种特定的风格,如果说有,那也只是在模仿一种风格。这必须要写作者经过大量的写作,反复地思考,不断地磨练,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结语
创意写作在国外已经是一项非常时髦的工作了,因为写作者可以写出畅销书以获得丰富的版税收入,或者编写影视剧本,甚至是教导别人学习写作,都是写作带来的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机械性的工作都会被机器取代,大量的人力会被释放出来。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创意产品会有空前的需求,能够掌握创意写作的本领,在未来必定是占有了先机。
创意写作,不仅能够给写作者带来物质利益,同时写作者还能通过写作行动获得心灵的疗愈。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的情感总是需要有一个渲泄的出口,写作无疑就是这样一种抒发情感的极佳方式。
当然,成为一名作家并不是朝夕之功。这还需要写作者从日常点滴积累开始,勤写苦练,不断领悟文学之美,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写出优秀的作品。
网址:从文学爱好者到作家的成长之路 https://mxgxt.com/news/view/1592759
相关内容
NBA巨星的成长之路:从篮球初学者到鞋迷收藏家如何写好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初学者到进阶之路!
张宁的成长之路:从普通学生到卓越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与心路历程
窦靖童的灵性探索:从明星之女到佛学追求者的成长之路
张颂文:从坚持到成功——演员的成长之路
家长的角色转变:从教育者到引导者的进化之路
王思龙:从舞蹈少年到专业舞者的成长之路
余华:从文学边缘到经典作家的心路历程
从小童星到学霸:张峻豪的成长之路
周深:从医学院到歌坛巨星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