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的一条话题迅速冲上了热搜——“杨幂新片票房突破20亿”。点开评论区,热议声不断:“杨幂这两年是不是把观众缘养回来了?”“没想到她转型硬核动作片也能扛?”“倒是章子怡,前两年因为《上阳赋》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好不容易喘口气……”
要说章子怡这几年的经历,简直就像一场过山车。2021年初,她因出演15岁郡主角色而被批评“装嫩”,甚至她曾经的“国际章”光环也开始动摇。接着,《上阳赋》被下架,豆瓣评分从7.8跌至5.2,网友纷纷翻出她曾经“用力过猛”的采访视频,甚至有“章子怡太飘了”的话题挂了三个月。
那时的章子怡,估计每晚都在琢磨如何翻盘。
从15岁被张艺谋挑中开始,章子怡的演艺生涯一直如同“修行”。每一步都充满艰辛,每一部作品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汗水。
1996年,15岁的章子怡刚从江西老家来到北京学舞蹈,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她常常蹲在操场旁啃着馒头,天天坚持练功8小时,脚磨破了依旧裹上纱布继续跳。直到有一天,张艺谋的选角团队找到了她,“我们要找一个眼睛亮得像星星的姑娘演《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招娣’”。
这部电影,让章子怡第一次站在镜头前。为了演好这个来自山村的纯朴姑娘,她和剧组一同在河北坝上的雪地里待了三个月。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她穿着单薄的衣服追着“父亲”跑,雪花灌进领口冻得她直打颤;为了表现“招娣”对爱人的眼神,她整天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盯着远处的山路,直到眼睛因寒风而发红;拍摄摔碎碗的那场戏,她连续摔了十几次,手背上的血和泥巴混在一起,导演喊“过”时,她依旧坐在地上笑着说:“这才像真。”
电影上映后,章子怡的名字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时代周刊》称她为“新世纪最具潜力的东方面孔”。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这部电影,章子怡瘦了15斤,甚至连过年都没回家,母亲来看她时,差点没认出那个“晒得黝黑、头发乱糟糟”的女儿。
2000年,《卧虎藏龙》让章子怡真正登上了世界舞台。但这背后,她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李安导演要求她的“玉娇龙”必须拥有真功夫。每天清晨5点,她都要在片场开始练习,三个月的八极拳训练让她的手腕肿得像馒头,武器拿不稳;吊威亚时,她腰上的淤青层层叠叠,有一次摔下来直接撞在石头上,疼得当场昏了过去,但她咬着牙说:“再试一次。”
2013年,章子怡凭借《一代宗师》中的“宫二”一角,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多年后,她在访谈中提到拍摄这部电影时摔了13次膝盖,回忆起那些疼痛,她说道:“疼是真疼,但我知道,要演好这个角色,就得把自己摔进那个时代里。”
许多人都以为,章子怡的“形象修复之路”终于迎来了曙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她口碑逐渐回升之际,杨幂却先一步成为了娱乐圈的“赢家”。
有评论认为,杨幂这次“捡了个漏”,因为章子怡还在“修复期”,她顺势而为,趁机占了便宜。可仔细想想,这哪里是“截胡”,不过是杨幂走对了自己的路。
其实,这也不是杨幂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从2011年《宫》中的“洛晴川”火遍大江南北,到2024年《刺杀小说家》票房突破10亿,但她依旧免不了“演技下滑”和“过度营销”的批评。与此相比,章子怡这几年的策略则更像是“老匠人打磨手艺”,慢工出细活,用作品来证明自己。
她所选择的角色几乎都非常具有挑战性,每一个角色都需要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变成”那个人。这种“笨功夫”式的积累,的确能够为她赢回口碑,但所需的时间也非常漫长,至少需要两年。
相比之下,杨幂的策略则更像“巧匠雕花”,她选的作品多为商业片,既能保证曝光度,又能够展示她的演技。而她参加综艺节目时也不卖惨、不煽情,始终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连微博文案也简洁明了。
简单来说,章子怡在“修复形象”,而杨幂则是在“重建形象”。前者的目标是“证明自己没有退步”,后者则在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进步”。
最近,章子怡在采访中提到,“我不后悔花两年时间磨演技,但现在回头看,可能应该向年轻人学习,观众喜欢什么就演什么。”而杨幂则在超话中回应粉丝,“我就是个演员,能演好戏,比什么都强。”
或许,这就是明星形象管理的真谛:口碑并不是通过“憋大招”攒出来的,而是通过每一次选择、每一场戏、每一次与观众的真诚互动逐渐积累出来的。章子怡用两年证明了自己的“韧性”,而杨幂则用两年证明了自己的“灵活性”。至于谁最终更胜一筹?其实谁也没输,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
毕竟,在娱乐圈这个“喜新不厌旧”的地方,只要始终保持认真演戏的态度,就永远有翻盘的机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