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再婚,娶一位年轻影视明星,还连续写下百万文字表白,这样的举动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或许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它偏偏发生在梁实秋身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化符号,于是,这段恋情便成了众矢之的。可真相远比标签复杂。
1974年,梁实秋的原配妻子程季淑去世,两人结缡五十余年,感情深厚。失去老伴的梁实秋一度陷入哀痛,写下《槐园梦忆》,字字伤情,广受好评。但就在同年晚些时候,他在台北与韩菁清相识。这位昔日影坛明星,温婉知性,又带有文艺气质,两人短时间内迅速产生情感共鸣。很快,梁实秋开始每天写信,情书写满了二十余万字。
他用“小娃”“清清”称呼她,用最浪漫的笔触表达自己晚年突如其来的炽烈情感。有人赞叹这是文人的真情流露,也有人大加挞伐,说他“老不正经”“晚节不保”。尤其是他曾在公众心中是“克制”、“典雅”的象征,如今却以“情痴”姿态示人,令不少人难以接受。尤其保守舆论将此视为一种跌落。
1975年两人正式登记结婚,小教堂内仪式简洁,却引来众多媒体围观。韩菁清是当年著名影星,有过婚史,又因年龄差异明显,被舆论质疑动机不纯。有人说她攀附名人、图谋名利;也有人说梁实秋失去理智、沉溺情场。但无论外界如何猜测,他们的婚姻生活依旧平稳持续。
婚后,他们在台北生活,清淡规律。韩菁清负责起居,料理三餐,陪他跳舞、陪他散步。梁实秋则继续写作,完成了《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这样的代表作,文字质量毫不滑坡。
韩菁清对他照料细致,也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支持。没有绯闻,没有公开回应,有的只是默默相守。
“背叛亡妻”“违背道德”“失去文人风骨”等声音持续多年。面对这些,他不回应,不辩解,只是在采访中说:“我不过是个凡人,有感情,别无所有。”这一句话,既真诚也决绝。他没有回避争议,也不想解释。
人们之所以对这段感情格外敏感,是因为梁实秋原本在公众语境中代表的是一种“标准文人”的形象。他讲礼仪、谈典雅、翻莎士比亚,象征“正统”“保守”“节制”。这场恋爱,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对这些标签的冲击。但正因如此,他才展现了更真实的一面——那个愿意承认情感、直面内心的人。
1987年,梁实秋去世,享年85岁。他在弥留之际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清清,我对不起你,怕是不能陪你了。”
13年婚姻生活,未被任何丑闻污染,亦无财务纠纷,也未留下后悔。她是他的情人、伴侣,也是他晚年创作的守护者。从文学上看,这段关系没有拖累他;从人生上看,这段感情给了他另一种晚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