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最后的巨头郭富城,与其“神话”之作

发布时间:2025-07-15 00:56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许多年前,杜琪峰说古天乐是“最后一个明星”。

一语成谶。

古天乐以“新一代劳模”姿态,自《柔道龙虎榜》之后拍片无数,最终位列香港影坛“巨头”之一。

但其后,果然再无一人可以踏阶而上。

而“最后的巨头”与“神话”之作这两者相合,又该再陈何人?

笔者想先谈郭富城。

相对电影演员来说,他身上的光环和头衔很多,除了影帝之外,还有诸如乐坛天王、舞台王者、广告天王和时尚天王等顶级荣耀。

这象征着卓绝而庞杂的天赋。

因为就娱乐圈来讲,能唱能演,就已经可以被视作,具备了做巨星的潜质,更何况如郭富城这般,踏足多个领域皆能“称王”的艺人。

更夸张的是,他在多个领域,都交出来足够分量的作品,也有确凿可呈的商业数据,以至于若是其拥趸想要“吹”他的话,根本无需任何加工,只需要摆出事实,就可以一路横扫、碾压过去。

这当真传奇。

本文要谈的当然是电影。

他在一九八九年,以配角身份参演了第一部电影,《飞越危墙》。

次年先以机车广告惊爆台湾岛,而后台湾传媒大亨邱复生派人至香港找他签约,遂乐坛出道并即刻爆红整个华语世界。

但以电影来说,这不见的是好事。

公司肯定是以赚钱为先。

郭富城发唱片爆卖,发写真集爆卖,就连发型都成为那个年代的集体流行,这样的“摇钱树”,当然要“物尽其用”。

所以彼时,经纪公司一股脑给他接了十来部电影。

这些电影,基本上就在1992年和1993年“集体”上映,消化了个干净,而郭富城后来说,除了一部《赤脚小子》,几乎都没有“营养”。

这个时期,颜值或是最大的贡献。

1993年,他遭遇了一场空前危机。

因为合约签得太乱,而其“摇钱树”的体质,引来各方争抢利益,甚至连韩国和日本都来了人,想要分一杯羹。

这算是一个极深的教训。

而他因此被雪藏,此前此后,连续多张唱片不被引进内地,甚至连台湾都被阻碍发行。

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与他识于微时的小美,仗义出手,帮他出谋划策并与各方周旋、谈判,最后索性成立“小美工作室”,直至华纳国际唱片公司豪掷三千万,才一揽子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有心人或会知道,自1992年之后,要到1994年,才能在内地再次见到他的正版唱片和磁带。

略过音乐不谈。

我们只需要去翻看一下他的电影作品目录,就会知道,从1994年开始,他的电影产量突然暴跌,也与之同时,就很少去接拍一些“乱七八糟”的电影了。

不过,也正因如此,他错过了香港电影最后的黄金年代。

祸耶,福耶?

1996年。

他接拍了吴宇森爱徒梁柏坚执导的《浪漫风暴》。

被业内称金像影帝“遗珠”。

而继《赤脚小子》之后,这令不少人关注到,郭富城此人,在本就稀缺的偶像外壳之下,竟然还有罕见的表演和“动作巨星”天赋。

嘉禾电影元老何冠昌老先生,果断出手,以逾1700万港币,签下了郭富城。

遂有《风云雄霸天下》的问世。

两年后,在双周、成、李及多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这部电影一举夺得香港票房年冠,并在台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是华语片年亚。

震动了香港影坛。

出道十年的郭富城,完成了弯道超车。

新偶像崛起。

新世纪到来。

郭富城在2000年,连推《公元2000》和《雷霆战警》两部大片,而因他彼时身价和动作危险系数皆高,片方分别为他投下了千万美元和一亿美元的保额。

一年之隔,又带来歌舞大片《浪漫樱花》。

在香港影坛开始步入衰微的彼时,其资源的爆棚和声势的高涨,相当惹眼。

但舆论一物,相当有趣。

以商业票房论,《公元2000》、《雷霆战警》和《浪漫樱花》三片,都进了内地票房年度前十,《雷霆战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北皆年度第三,《公元2000》新加坡年度第四,《浪漫樱花》马来西亚年度第六。

这成绩其实算不俗。

只不过,除了《雷霆战警》,另外两部电影在香港的票房相对普通,又恰逢他连续两年没有新电影上映,媒体就开始铺天盖地写,郭富城是“谷底王”。

找谁说理?

这件事先不管,反过来想一下。

自1994年开始,郭富城在电影上一直维持“低产”状态。

若是品质和票房皆不俗,诸如《浪漫风暴》、《风云雄霸天下》和《雷霆战警》,其他人当然没话说,而一旦像《浪漫樱花》这样,仅几百万票房,就容易遭到舆论的“围剿”。

其实除了极少数演员,电影票房向来都是有扑有爆,但如果你拍得多,这部扑街,另外一部爆,大家的目光就会盯着爆了的那部。

郭富城则恰恰是拍得少,爆了固然好,一旦“扑”了,就会被放大。

这是演员接片数量一事的辩证与“双刃”。

不过郭富城确实不凡。

他在低谷期签约寰宇电影,并以《三岔口》和《父子》连庄影帝之后,没有如大家意料中那样,趁着声势回转,去频繁接拍商业电影,而是一头扎进了小众、现实题材电影当中。

很显然,他要的不是商业票房,而是打磨演技。

从2007年到2011年,从《C+侦探》、《白银帝国》、《杀人犯》,到《最爱》与《浮城大亨》,仅短短五年时间,就走出来一个脱胎换骨的郭富城。

凭《最爱》一片,他可以直入华语影坛顶级演技派殿堂。

已成为“被挑战者”。

而后,他开启了商业与文艺电影“双线”模式。

一面是《寒战》、《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寒战2》和《无双》,一面是《道士下山》、《踏血寻梅》、《天亮之前》、《秘密访客》和《麦路人》。

不但创下两夺香港票房年冠、一破香港华语片影史票房纪录的盛况,若连同《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内,他总计三度冲破内地十亿票房门槛,也凭《踏血寻梅》,得证金像奖影帝之位。

绝对“巨头”之选。

笔者常常喜欢说一句话,郭富城是整个华语影坛,唯一一个,小众文艺电影作品占比超过商业电影作品的演员。

他的票房数据确实跌宕起伏,但事出有因。

换任何演员来,像他这样接拍电影,商业票房数据都不绝不可能稳定。

但郭富城“得失”究竟如何?

这个问题放到文末。

而郭富城其人的“神话”之作,究竟应该是哪一部作品?

笔者以为,首推《无双》。

如果沉落进去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从一开始,郭富城就控制了整部电影,他以肢体、神态、眼神等诸多细节,以及任何可以用到的东西,带着观众,或逆流时光、或走进岔道、或袒露内心,深若不可测的潭水、浅则若潺潺溪流。

你却不知道,何时为真,哪处为假。

恰如庄文强所说,只拍了三天,他就知道,郭富城的表演,超过了自己和电影的需要。

这是一部可传世的大作。

至于得失。

笔者认为,只需要看看,在香港电影步入“冰封”期的当下,究竟是谁,有能力稳住表演和作品的阵脚,并能够推陈出新,自可勘破“得失”一词。

毫无疑问,《临时劫案》和梅蓝天,足以说明所有。

最后的巨头。

郭富城。

网址:港影:最后的巨头郭富城,与其“神话”之作 https://mxgxt.com/news/view/1577481

相关内容

港影:列传之“崛起”,郭富城的巨星路
港影列传:郭富城,探寻巨星崛起的传奇之路
港影:郭富城与《九龙城寨之围城》的前世今生
港娱笔下郭富城:堪称永远的“巨星之王”
港影:传奇境的郭富城
港娱:不管在谁之笔下,郭富城都该是“巨星之王”
港影光辉岁月:郭富城背后,那些被忽视的影视巨星们
港娱:无论谁来书写,郭富城都应是“巨星之王”
港影:“重器”郭富城
港娱:迄今仍是“现象级”巨星的郭富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