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拆解泡泡玛特:情绪消费不是伪需求,而是千亿生意的起点

发布时间:2025-07-14 21:38

6月30日,中信出版「你好读者·公开课」特邀《详谈》丛书作者、纪录片《激流时代》及播客《高能量》主理人李翔,一位以深度访谈和商业观察见长的资深媒体人。此次直播中,李翔围绕他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对谈著作《因为独特》,拆解了泡泡玛特从线下小店到千亿市值企业的进化路径,剖析了潮玩IP的运营逻辑与全球化方法。  

本文浓缩李翔的直播深度分享,文末附精华笔记长图,直播回放、更多学习资料可根据文末指引领取。

图片

图片

泡泡玛特的“独特性”密码:

从创业选择到商业逻辑

(一)反潮流的创业起点:在互联网风口开线下店

李翔强调,泡泡玛特的独特性从创业初期就已显现。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与电商爆发,多数创业者追逐线上流量,王宁却选择开线下门店——这一决策曾遭不少投资人质疑。但他认为,潮玩作为“体验式消费”,需要线下场景传递质感:用户触摸、观察、与店员交流的过程,都是与品牌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

为打磨单店模型,王宁专注于细节的把控:测算门店灯光亮度、设计收银台位置与顾客动线,甚至对比不同装修风格的效果。这种对“经营常识”的执着,让早期门店虽规模小却能实现单店盈利,而非依赖资本输血。在李翔看来,王宁相信“时间”和“经营”的力量,他明白有些事需要多年沉淀,而非半年速成,这与当时追求快速扩张的互联网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二)IP运营:不做“消耗”,只做“加分”

在李翔看来,IP的成功是一种“厚积薄发”,Labubu的爆火并非偶然。Labubu这个IP已运营10年,团队一直都在投入——在北京朝阳公园的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中,Labubu以精灵成员的身份和泡泡玛特的一众IP一起被拟人化呈现,有专属的场景、角色身份、角色舞蹈和主题曲,整体的形象塑造和氛围烘托比较全面。 

无故事IP催生情感连接,让用户“自己创造意义”。与迪士尼“先有故事后有IP”的模式不同,泡泡玛特的IP(如Molly、Labubu)多为“无故事形象”。李翔解释,当代年轻人不喜欢被预设的剧情,更愿意自己为IP赋予意义——用户会给Labubu做“娃衣”、“改娃”,在社交平台分享“摇盒”技巧,这些自发行为让IP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情感载体。 


(三)商业本质:潮玩是核心,盲盒只是“玩法”

针对“盲盒=泡泡玛特”的认知误区,李翔指出盲盒只是一种销售方式,谁都可以用,不构成壁垒。现在连书店都在用盲盒卖书,这种模式太容易被模仿了。

李翔认为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力是“潮玩”本身:通过IP独特性吸引用户,以限量发售、系列迭代等方式维持稀缺感。

王宁团队有个原则:一款产品卖得再好,也不会无限制生产。即使某款产品在二级市场溢价好几倍,团队也不会复刻旧款,而是推出新系列维持活力,比如推出二代、三代的新设计,让用户始终有期待。李翔强调,这是对IP价值的保护——如果为短期利益大量复刻,IP会迅速贬值。

王宁的企业家特质:

常识、决断与领导力

(一)对常识的敬畏:相信时间,相信经营

李翔指出,王宁最突出的特质是“对常识的敬畏”。王宁常说相信时间、相信经营,这听起来简单,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相信时间”,指接受商业规律的客观性。王宁明白,一个IP的成长需要数十年,不是靠聪明团队或资本加持就能够速成。沉淀是很重要的,就像OpenAI在ChatGPT爆火前已投入多年研发,泡泡玛特对IP的打磨也是如此。

“相信经营”,体现在对单店模型、现金流等基础要素的重视上。很多创业者追求“指数级增长”,但王宁更在意“线性增长”。因为线性增长时,团队能力能跟得上业务规模的变化,不会因扩张太快而失控。他坚持单店盈利后再扩张,这就是对经营常识的尊重。

这种特质的形成与王宁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家是做小生意的,自己上大学时也摆过地摊、开过小店,这些经历让他明白,做生意的本质是“卖东西赚钱”,而不是靠故事融资。  

(二)从业务细节中长出来的决断力

李翔分享了一个细节:旁听泡泡玛特内部会议时,王宁当场做出业务调整决策,甚至直接决定部门整合。他的决策效率很高,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对业务的极致了解。

这种决断力源于王宁长期“泡在一线”的习惯。从第一家店开始,他就亲自上货、谈判,甚至搬箱子。门店的每个细节,比如灯光、动线、货架高度,他都一清二楚。当管理层汇报问题时,他能迅速判断症结,因为他知道实际运营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李翔提到,王宁性格“安静”,与大众印象中侃侃而谈的创业者不同,但这种安静背后是敏锐的观察和快速的行动,投资人评价他“稳”,但关键时刻绝不犹豫。 

(三)创业者品质:领导力与极致专注

李翔分享了一个投资人对王宁的评价:早期创业时,王宁和大学同学挤在宿舍里办公,条件很苦,但大家愿意跟着他干,这说明他颇有领导力。

这种凝聚力还体现在对合作伙伴的态度上。王宁和艺术家合作时,会平衡艺术独特性与商业普适性。比如Molly的设计师有自己的坚持,王宁不会强求妥协,而是找到双方都认可的平衡点——既保护艺术家的创作,又让产品能被市场接受。  

李翔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王宁喜欢跳街舞,而且跳街舞很厉害。这其实能说明他是个聪明的人——能在爱好上做到极致的人,往往具备快速学习和坚持的能力,而这正是创业者需要的素质。

全球化与行业启示:

从泡泡玛特看中国品牌出海

(一)出海逻辑:先验证需求,再“从高往低”渗透

泡泡玛特的全球化路径是“谨慎中带着魄力”的典范,他们并不是一下子铺向所有市场,而是先试水、再深耕。他们把韩国及东南亚市场作为出海的优先选择,因为这些市场与我们的文化距离更接近,试错成本相对较低。在泰国,Labubu通过明星Lisa的晒单火起来,再由当地名人带动,形成破圈效应。

初步验证海外需求后,泡泡玛特才进入欧美市场,且优先选择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开店——如伦敦热门商圈、纽约潮流街区。李翔分析,这种“从高往低”的打法,是为了树立品牌调性,直接在顶级地段开店能传递“高端潮玩”的定位,比单纯靠经销商铺货更有效。

(二)中国品牌出海的三种常见模式

李翔结合泡泡玛特的案例,总结了中国品牌出海的常见路径:  

1. 性价比替代:针对海外已存在的需求,用供应链优势提供更便宜的选择(如露营装备);

2. 跟着华人走:围绕海外华人的需求布局(如中餐);

3. 输出新品类:将在中国市场验证成功的新品类推向全球(如泡泡玛特的潮玩)。

李翔强调,泡泡玛特属于第三种,难度最高,因为需要教育市场。但一旦成功,价值也最大,它证明中国品牌能创造独特品类,而不只是模仿。

(三)情绪消费的本质:不是伪需求,而是真痛点

针对“潮玩是非刚需”的质疑,李翔明确:情绪消费也是真实需求,符合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对于人类需求的划分。

Labubu的挂饰为什么火?因为它挂在包上带出去是容易被别人看见的,而且很适合拍照发社交平台,满足了个体被关注的需求。而收藏成套的过程,能带来成就感;甚至“改娃”的行为,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些需求虽然不直接解决衣食住行,却能缓解当代人的焦虑,提供情感慰藉。

图片

矿泉水能解渴,蜜雪冰城的柠檬水能带来快乐,Labubu能提供情感陪伴,本质上都是满足需求,只是维度不同。判断一个行业有没有前景,关键看需求是否真实,“是否为刚需”则并非必要条件。

Q&A:创业与IP运营的实战思考

Q1:普通人能复制泡泡玛特的成功吗?

A1:很难,但有迹可循。泡泡玛特的成功在于愿意用十年去打磨一个IP,如果只是看到Labubu火了才跟风做潮玩,大概率会失败。王宁的逻辑是“持续给IP加分”,今天做个新系列,明天搞个联名,后天开个主题展,这些投入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普通人如果想入局,得先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接受前期投入看不到回报?能不能拒绝短期收割流量的诱惑?

Q2:传统品牌需要转型做情绪消费吗?

A2:未必。矿泉水、可乐这些刚需产品,不需要强行加IP。但如果能通过IP降低获客成本(比如蜜雪冰城的雪王形象),可以试试。做品牌的关键是找到自身与用户的连接点,传统品牌的优势是刚需,与其盲目跟风做潮玩,不如思考如何在刚需基础上增加情感价值,比如老字号糕点做“国潮”包装,让用户送礼时更有面子,这也是情绪价值的一种。

Q3:资源有限的小公司,如何打造独特性?

A3:从验证需求开始。王宁开第一家店时,资源也有限,但他先把单店做盈利了,这就是最小化验证。独特性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细节中积累,比如王宁打磨灯光、动线,其实就是在积累别人带不走的细节。小公司资源有限,更要聚焦一个点做到极致,而不是贪多求全。

至于创始人重要还是产品重要,李翔的答案是“相辅相成”。创始人对产品没有感情,很难坚持打磨;但产品脱离市场需求,再投入感情也没用。王宁的优势就在于,他既热爱潮玩,又懂经营,能平衡两者。

Q4:出海时如何平衡投入与风险?

A4:小步快跑,快速调整。以泡泡玛特为例,他们早期在海外先做线上销售,看用户评论、销量数据,再决定是否开店;开店后,也会根据当地反馈调整产品,比如在欧美推出更大尺寸的IP,因为当地人喜欢摆在家中当装饰。不要一开始就押注所有资源,先通过小规模测试验证需求,再逐步加大投入。即使是泡泡玛特这样的上市公司,最初也是这么做的。

结语:独特性源于对本质的坚守

在《因为独特》中,李翔所记录的关于泡泡玛特的商业成功,没有公式,但有原则:尊重时间、理解需求、持续创造价值。从Labubu的爆火到全球化布局,其底层逻辑始终是以用户为中心,让IP成为情感连接的载体。这或许正是“独特”的终极含义:在变化的市场中,守住不变的商业本质。  

学习资料获取  

点击保存高清精华笔记长图,直播回放、更多学习资料可根据文末指引领取。

图片直播预告关于「你好读者·公开课」

中信出版「你好读者·公开课」是一档大咖知识分享类直播栏目。

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生活,从科技前沿到文化哲思,每期聚焦一个核心议题,邀约中信出版的前沿新书、重磅好书、经典畅销图书作者/译者/特邀推荐人,进行约90分钟高视野、厚密度、多干货的知识分享,输出独具一格的核心策略、方法论与干货知识。

我们将持续推出系列知识分享,助力读者在价值迷失的时代,重拾商业与人生的本质思考。 

整理:雅蓉

编辑:醒醒 | 审核:孙小悠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李翔拆解泡泡玛特:情绪消费不是伪需求,而是千亿生意的起点 https://mxgxt.com/news/view/1577093

相关内容

泡泡玛特商业解码,情绪消费价值几何
泡泡玛特的千亿目标之路:给 LABUBU 当经纪人、扩品类、去大市场
黄牛溢价14倍、消费者转向购买仿品……泡泡玛特饥饿营销困局
泡泡玛特60亿估值=潮玩+艺术+IP+盲盒+情绪价值+行为经济学
泡泡玛特下一个“ONEPIECE”在哪?
泡泡玛特的崛起密码
下一个“泡泡玛特”是谁?
洛杉矶凌晨三点排起千米长队,泡泡玛特Labubu引发全球抢购?
全网都在等着抄底泡泡玛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泡泡玛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