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塌房”后作品该不该下架?深度解析娱乐圈乱象背后的机制
近些年,仅仅因为PC而塌房的明星就不在少数,广为人知的就有罗志祥、吴某凡、王力宏、李云迪、李易峰,还有一些因为其他原因而塌房。相应地,他们的作品也不同程度遭到了下架。
很多人都说,明星塌房后他们的作品不应该被波及,一是一二是二,他们演绎的作品仅仅只是角色而已,没必要封禁。当然,也有持相反意见的人。乍一看,都很有道理。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度讨论讨论,看看违法后的明星的作品该不该下架?
从作品和个人的互动角度看,作品是由个人进行演绎的,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个人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观众因为作品而认识个人,从而喜欢个人。同时,有些人又因为喜欢这个人而去喜欢其出演的作品。因此,作品个人之间就这样产生了一种相互强化的作用。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观众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个人品德怎么样,仅仅因为其出演的作品好看而去喜欢个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因作品而去喜欢个人。实际上,大部分演员或者网红的粉丝就是这么来的,比如大家关注我,也仅仅只是因为作品而关注。
只要喜欢一个人,就意味着可能会模仿,比如模仿穿衣打扮,模仿行为举止,这种模仿很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进一步说,如果被模仿的个人道德败坏,那么粉丝就非常容易受到其影响,从而增加了社会道德败坏的合理性,助长了道德败坏的社会风气。
第二层含义:
反过来,观众可能因为喜欢个人而去喜欢作品,这也是粉丝经济得以产生的原因。人们仅仅因为喜欢这个人,是他的粉丝,从而就可能为其作品甚至是代卖的商品而买单,一些人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换句话说,粉丝只要喜欢这个人,不论出演的作品好坏,不论其卖的产品质量优劣,同时也不论其道德是否败坏,都可能有极大的包容性。这样的结果是:助长了垃圾作品、伪劣商品的盛行,形成了恶性循环。
实际上,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机制,也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从众心理、刻板印象等心理机制的综合体,如果没有这一机制,那么娱乐圈的明星光环将会褪去,作品也仅仅是作品而不与个人产生关系。而也正是有了这种机制,娱乐圈才得以长盛不衰,使得人们对当网红、当明星趋之若鹜。
但是,正因为这一机制的普遍存在,我们才不得不采取更加严苛的措施,防止娱乐圈乱象的产生。否则,社会将会变得无序,竞争也会变成恶性竞争。
因此,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支持产品下架,通过提高娱乐圈的违法成本,让娱乐圈回归本来的面貌。而且,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任何人触犯法律,都是不被允许的!只有不触犯法律地从事各个职业,其职业环境才是健康的。反过来,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难道遵守法律就那么难吗?并不!
文/知社君
关注我,一起科学阅读社会。
网址:明星“塌房”后作品该不该下架?深度解析娱乐圈乱象背后的机制 https://mxgxt.com/news/view/1575854
相关内容
为什么明星“塌房”后其作品要下架?原因一讲你就明白了娱乐圈人设崩塌背后的心理学解析
明星接连“塌房”:如何看待娱乐圈乱象
明星塌房背后:心理防线如何瓦解?
流量明星塌房:如何看待娱乐圈的乱象
女明星整容,现象背后的深度解析,女明星整容现象背后的深度解析与探讨
黄晓明塌房、高圆圆小三?娱乐圈情感纠葛背后的心理解析
明星代言人「塌房」,企业品牌该怎么办?
【2022遴选案例分析】娱乐圈“塌房”事件
明星塌房的原因 明星塌房的后果 明星塌房给娱乐圈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