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与艺术上的狂想,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道出了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复杂的文学风格。他不仅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戏剧奖的作家,更是美国文学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员。尽管怀尔德三次荣膺普利策奖,他的名字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到底是为什么?
怀尔德出生于1897年,他的生命轨迹与许多作家不同,童年在波澜壮阔的家庭背景中熏陶,父亲是一名外交官,带他在中国求学。他在山东的芝罘学校求学,这段经历让他接触了不同文化与风俗,丰富了他的文学想象力。然而,怀尔德的早年生活并不顺利,他常常感到孤独。初入社会,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他的生活,虽然未曾参战,他也在炮兵部队中生活了几年。之后,他进入耶鲁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他的首部小说《卡巴拉》在1926年问世,这让他在文坛初露头角,但实际上怀尔德在文学创作上一直是个“业余爱好者”。直到1928年《圣路易斯雷大桥》的发表,情况才有了显著的变化。该小说不仅赢得了普利策奖,更让他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开启了他作为作家的辉煌生涯。
怀尔德的作品往往结合了古典主义的主题与一种无拘无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他的代表作《我们的小镇》中,怀尔德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界限,试图以简洁和直接的方式展现生活的本质。此剧竟让死者在剧场中发声,这种超现实的艺术手法,在当时的观众看来,既冲击又难以理解。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这种表达方式却被现代文学所接受。
怀尔德的文学风格,既体现在对人物的深刻洞察,也体现在对人类情感本质的揣摩。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故事,让人们在其中反思生命的意义。在《九死一生》中,面对二战的背景,他用一种奇幻的方式探讨了生死与希望的主题,依然保有古典的深邃。
然而,尽管怀尔德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高度评价,时间却让他变得愈发模糊。在其他剧作家的冉冉升起中,怀尔德的保守思想似乎令他逐渐被边缘化。批评声音称他作品的价值观显得陈旧,无法与当下的精神潮流相融合。这是否是他被遗忘的根本原因?
怀尔德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却又重要的瞬间。他所描绘的人生观——生命短暂、深爱珍贵,依然能激发年轻一代的灵感。虽然当今的舞台上,他不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他作品中的智慧和情感,仍然能够触动每一个心灵。
怀尔德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学的力量在于探索人性而非追逐潮流。他的作品在反映真相的同时,也邀请读者们一同思考与感受。即使历史将他淹没在当下的热潮中,桑顿·怀尔德所留下的思考依然在召唤着那些寻求真实的创作者与读者。或许,正是这种“遗忘”,让他的文字在时光中显得格外闪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