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角色教育注定家庭环境中的位置,此角色不可替代性
有关父亲参与方式不当和角色定位偏差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基于父亲角色对子女的影响研究,归纳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角色不当的三种类型(放任型、替代型和专制型)并进行原因分析,继而提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不当角色转换的建议:从放任型向管理型转变;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从替代型向精神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聚焦于父亲角色定位的偏差研究,基于典型案例指出当前父亲角色定位存在三种偏差:推卸责任、举止粗暴;过度保护、封闭发展;束手无策、听之任之。继而对父亲角色定位偏差展开原因分析: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网络时代影响; 生活压力影响。最后,提出了父亲角色正确定位的几种方法:转变观念、增强意识;频繁互动、增进友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求同存异。
事实上,父亲角色对子女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一直都是父亲角色研究的核心领域,更是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言之,对儿童诸方面发展,父亲角色都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心理健康发展、道德
行为发展、智力水平发展、社会化和人格完善、人际关系改善、学业成就提升等诸多方面。现有研究多以调查和实验为主,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从正反两个维度论证了父亲角色的重要意义。
对儿童性别角色方面的发展:在性别角色发展、性别适应行为方面,父亲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许多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父亲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特有的角色示范和行为强化模式使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孩子过早的失去父亲会导致性别角色发展上的障碍,进而从多方面论证了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三种社会关系,其中亲子关系尤为重要。研究结果显示: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同伴交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父亲鼓励成就和鼓励独立的教养方式是父爱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2007 年,张青青指出父子互动中孩子掌握着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识别他人的情感,依此发展他们的交往技能。2009 年,翟媛媛指出父亲在与儿童的游戏中,更多以平行、平等的形式交往,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并较少自上而下的直接教导。
道德行为方面:道德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性领域,父亲是子女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示范者,父亲的形象和父亲的行为都对子女的道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充分论证了父亲角色对子女道德塑造的榜样示范作用。从反面而言,父亲缺失、父亲教养方式不当或父亲角色定位偏差等都会导致儿童道德发展的迟缓或困难,甚至引发儿童犯罪等社会性问题。
智力发展和学业成就方面:一般而言,父亲越多参与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儿童的智力发展越好、学业成就越高。本质上是由于父亲具有根本区别于母亲的教育倾向和教育特色,相对于母亲更多关注儿童的安全养护而言,父亲更关注儿童的探索与成长,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而广阔的知识,会与孩子共同操作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及游戏,致力于促进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发展,由此,孩子在智力发展、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上都能获得较快的提升。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对父亲角色的微观研究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意义重大,其突破了对父亲角色的符号化认识,使公众得以从多维视角去审视父亲的角色、身份及职能,进而更清晰地意识到父亲角色的重要意义。同时,现有研究不仅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上实现了突破,而且致力于从正反两个维度论证父亲角色的积极影响。
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不足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研究性质上,现有研究多偏实践探索, 而缺少理论建构,相比于国外对父亲角色的模型建构和内涵探究,国内相关研究明显不足;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方法较单一,科学性有待提升,国内研究明显停留在低水平的量化研究和粗糙性的质性研究层面,原创性及科学性都明显不足;研究结论上,现有研究结论的同质化严重,实操性欠缺,国内研究对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对策建议大同小异,且缺乏对其可行性的有效论证。本论文即是基于对现有研究的反思与借鉴,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结合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惟望能对当前相关研究有所补益。
父亲,一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某人直系血统的上一代男性;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本文主要指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即主要从儿童教养的角度出发,指向教养子女成长的男性群体。法律层面上,男性除了可以和女性结婚进行生育子女而成为父亲之外,也可以经由合法渠道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女性结婚而成为养父和继父。主要聚焦于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因此既包括与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亲,也包括与孩子无血缘关系的养父和继父。
将“角色”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H.米德认为,角色是在符号互动理论中,人与人在社会环境中通过接触和互动时产生的,社会角色没有预设的剧本,社会角色具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父亲角色是与子女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家庭与社会对父亲有一定的要求与期待,父亲应具有的行为模式注定了父亲在家庭环境中的位置,此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呈现出多样性。目前,学术界对父亲角色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通常定义为:父亲角色指特定社会对父亲所期待(规定)的行为(职责)。父亲角色的研究通常会与父亲参与、父亲缺席、父亲投入、父亲身份等概念相联系,其中父亲角色具有唯一性、持续性和相互性等特点。
综上,笔者所论述的父亲角色,主要指父亲与幼儿沟通交流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包括一切与父亲有关的亲子活动:父亲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父亲对幼儿的情感支持、父亲对幼儿的陪伴行为、父亲自我提升及家庭支持等,尤其是父亲陪伴幼儿的质量。结合父亲角色是父亲与幼儿相处时才体现的一种身份,父亲角色主要以“陪伴”为核心。
网址:父亲的角色教育注定家庭环境中的位置,此角色不可替代性 https://mxgxt.com/news/view/1574647
相关内容
认清“我”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角色中国的父亲角色
《爸爸去哪儿》折射中国家庭教育父亲角色缺失之弊
重塑家庭角色,让男性在家庭中更有尊严!
家庭角色错位,多少家庭痛苦的根源
父爱如山,大爱无言丨浅谈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
《人间信》中父亲角色拥有权力为什么还会出现父亲角色缺位?
明星教子聚眼球,父性教育引热评——谈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从明星的居家环境看家庭教育(胡可版)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