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皇超160亿港元银行借贷逾期:经营窘迫与明星救场之困
香港地产市场自2020年起陷入深度调整,成为压垮港资房企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英皇国际作为老牌财团,近期曝出超160亿港元银行借贷逾期,2025年股东应占亏损达23.21亿港元,股价暴跌至0.201港元,市值蒸发98%。这一危机引发外界质疑:英皇经营是否已陷入绝境?旗下谢霆锋、Twins等明星能否力挽狂澜?答案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地产寒冬下,非核心业务贡献微薄,自救之路布满荆棘。
香港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衰退
香港楼市进入深度调整周期,住宅价格较2021年峰值下跌23%,商业地产面临更严峻危机。中环甲级写字楼空置率攀升至12.3%,租金较2019年高点下跌38%。这种衰退直接冲击港资企业的核心利润来源,四大家族(郑李郭郑)2024年合计净利润下滑62.6%,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英皇等老牌企业高度依赖地皮和租金生意,市场低迷暴露了其脆弱性,核心资产湾仔英皇集团中心写字楼空置率高达40%,租金收入同比下滑28%,成为财务黑洞的导火索。
英皇财务黑洞的恶化
英皇国际2025财年股东应占亏损达23.21亿港元,较2024年增加11%,主要因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加剧。一边是债务到期,一边是经营性现金流枯竭,166亿港元银行借贷逾期后,融资成本飙升至8%。标普下调其评级至CCC ,加剧了融资困境。2025年7月,股价跌至0.201港元,市值仅11.09亿港元,较2021年高点蒸发98%。这一暴跌不仅反映资本市场信心崩溃,更凸显企业流动性枯竭的窘境。英皇计划2025年出售观塘创纪之城5期等非核心物业套现50亿港元,但因市场低迷,实际成交金额至少缩水30%,自救措施收效甚微。
非地产板块的贡献乏力
英皇娱乐、金融等非地产板块贡献不足15%营收,持续盈利能力薄弱。娱乐板块虽签约谢霆锋、Twins等知名艺人,但演唱会、影视制作受经济环境影响收入下滑。金融业务因投资失利加剧亏损,无法弥补地产主业的失血。这些板块的疲软表明,明星效应在整体经营中作用有限,无法成为核心支柱。经济下行压力下,娱乐收入萎缩,金融亏损扩大,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债务危机与市场前景
债务逾期后,英皇融资成本高企,经营性现金流枯竭,导致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资本市场对港资房企的预期悲观,类似英皇国际、华人置业等企业可能沦为壳资源。2025年已有3家港资房企被私有化,显示行业整体面临洗牌。英皇的案例折射出港资财团的通病:过度依赖地产红利,非核心业务转型失败。在楼市未见复苏迹象的背景下,企业自救空间狭窄,出售资产套现的计划因市场低迷而受阻,实际价值缩水30%,凸显了外部环境的残酷。
明星能否堵上“窟窿”?
旗下明星如谢霆锋、Twins等虽具号召力,但娱乐板块收入下滑,贡献率不足15%,无法成为救场主力。演唱会、影视制作受经济环境影响,收入持续萎缩,金融业务亏损加剧,明星效应在经济寒冬中显得杯水车薪。160亿港元的债务窟窿远超娱乐板块的盈利能力,明星无法通过个人影响力或业务收入填补这一缺口。企业困境根源在于地产主业的崩盘,非核心业务如娱乐和金融,自身难保,更遑论扭转大局。
英皇的经营窘迫已成定局,超160亿港元借贷逾期、股价暴跌98%、市值蒸发殆尽,均指向深度财务危机。香港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衰退是主因,非地产板块贡献微弱,明星效应无法堵上窟窿。自救计划受阻于市场低迷,企业可能沦为壳资源或被私有化。这一案例警示:依赖单一产业的红利时代已终结,转型失败将加速老牌财团的没落。未来,英皇的生存取决于能否在存量竞争中寻得突破,但眼下,窘迫已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