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汪海林,他真的是个敢说的编剧。曾经凭借《一起来看流星雨》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作品成名,他不仅才华出众,还毫不避讳地在社交媒体发布一些不满,揭露娱乐圈的种种内幕。
最近,他在悼念好友朱媛媛去世后,再次引发热议,公开对行业规则进行严厉批评。他指出,资本大手笔投资那些明显不具备实力的演员,实际上说明这些资金根本不是为了让作品获得成功,而是为了进行资源的置换,背后往往隐藏着利益交换,像是一本花账。
汪海林的言论令人深思,娱乐圈里那些看似优质的资源,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选角的标准似乎也并非自由、公正,而是受资本的影响,因此观众常常感到没有再看电视剧的欲望,因为制作方既不重视作品的打磨,也不会追求完美,似乎只关心利益。当他们已经吃到“甜头”的时候,制作质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汪海林提到,资本选择一些演员,意味着无论作品好坏,他们都有一套稳妥的传播方案。这样一来,观众能看到的热门剧,常常是经过数据包装与粉丝运作后呈现出的“第一爆剧”。一些作品在数据上看似完美无瑕,但实际播出后,主演并未因此受到提升。
相对比来说,最近两年中,孟子义和陈都灵虽然在数据上看起来只是“轻微爆红”,但实际上她们赢得了很多商机和好处,刚刚结束电视剧的她们就接到了各种商务合作,展现了真实的市场价值。
汪海林不仅直言,表演是一门需要天赋的艺术,一个演员如果没能力,即使给了他们再次机会,砸下重金,和顶尖导演合作,最终的表现也无可改变。他特别强调,志向高远是一回事,而能否实际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他进一步指出,现行的这种模式可能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导致行业的堕落。和圈外人相比,许多明星背后有强大的流量支持和资本捧场,这让一些真正有才华的导演和编剧不得不低头,期望能够邀请这些明星合作,甚至愿意妥协改剧本,同时在场合中高调赞美他们的演技。这个现象在当初有位90后女演员身上曾引起过不少讨论。
再看看如今的许多导演和主演的宣传,几乎无一例外地夸赞男女主角。然而,关键的在于,演员本身和热情的粉丝们却可能都对此深信不疑。就这样,行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提升,只有随波逐流。
许多网友看后表示赞同,吐槽现今不少电视剧做出来并不是专为观众服务,而是为了迎合粉丝的需求,只要能够让他们愿意消费,这就足够了。口碑和数据往往靠的是某种程度的自我包装。
值得注意的是,有网友直接提到肖战,正好他目前也有一部剧在播,恰好符合汪海林所批评的“大导演”现象。尽管如此,该剧的数据走势依然向好,甚至超越了《折腰》,而肖战的演技也收获了不少网友的好评。不禁让人思考,汪海林的言论是否另有所指,究竟有哪些深层的寓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