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知名演员刘晓庆在社交媒体上回应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称有人在视频号上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生成假冒她的影像。刘晓庆感慨道:“天哪,我点进去看了一下,画面是我,声音很像我,但不是我!这是怎么做到的?大家以后不会搞不清楚谁才是真的我了吧?我在各个平台都叫刘晓庆!”
这条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当前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一种新型的通过AI技术伪造名人视频的现象,无疑撩动了公众的好奇心与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与道德的思考。
AI生成视频的迅猛发展
与刘晓庆情况相似的,还有近期娱乐圈另一位大咖——刘德华,他也成为了AI技术使用的受害者。一些营销账户拼凑出他的影像,声称刘德华在澳洲、欧洲、澳门的演唱会上现场发话,承诺向粉丝赠送《哪吒》的电影票。这种拼凑而成的虚假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速度极快,令人震惊的是,部分账号的粉丝量竟然超过了50万,众多网友对此深信不疑,赞美刘德华的高情商。
如此利用AI技术进行名人信息伪造的情况,在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除了刘德华,谢霆锋、刀郎、周深等明星也遭遇了类似的假冒视频。不仅是明星,即使是普通人的婚礼、生活视频也常常被恶意拼接成伦理闹剧。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人们究竟该如何辨别虚假信息?
对社会伦理的挑战
随着AI技术日益成熟,谁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日前,封面新闻采访了多位法律专家,他们普遍认为,以上行为已经涉及多项侵权,甚至可能涉及诈骗。
浙江杭千懿律师事务所主任余斐彬表示,目前针对AI合成音频视频的侵权案件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参考判例,赔偿金额也没有统一标准。如果假冒主体在经历警告后仍继续侵权,那就可能会被视为故意侵权,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可能会加重判罚。
另一位法律师刘凯补充道,对于那些在视频中用小字标注“AI生成”或“剧情演绎”的账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误导性,但如果其内容依旧侵犯他人权益,仍然可能构成侵权行为。他强调:“是否标注这些免责文字,法律上并不能完全免责。”
社交平台的责任
面对迅速增长的AI假冒视频,社交平台的责任同样不容忽视。不仅要加强对线上内容的审核,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帮助用户识别虚假信息,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然而,社交平台在内容审核方面往往面临技术与人力的双重挑战,如何快速及有效地辨别真假信息,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人民日报》曾于2月16日发文,指出需要引导公众提升甄别认识,避免被AI合成的名人音视频所误导。该文中提到,随着AI技术的迅速普及,相关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对社会产生潜在风险,公众需增强警惕。
明星与公众的共同抗争
在AI视频滥用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明星们也开始积极发声,像刘晓庆和刘德华一样,提醒公众保持警惕。公众人物的声音不仅仅是个人的权益宣言,而是社会伦理与信息真实性的重要反思。明星作为公众偶像,其影响力不容小视,然而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他们也希望借助力量,督促有关部门与社交平台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以打击虚假信息。
此外,专家们建议,公众在观看视频或信息时,要多留心内容的来源,避免因一时好奇而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培养辨别真伪的能力尤为重要。
结语
可以预见,随着AI技术的继续进步,相关法律和社会伦理的讨论将愈加热门。明星刘晓庆与刘德华的遭遇,提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个新兴的网络现象。我们不仅要呼吁技术的健康发展,也要关注如何在技术和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监管部门、社交平台及用户三方都应共同努力,推动信息真实与透明,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对AI生成内容合理的管理,确保每一位公民的权益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