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文化 IP 如何出圈 第05版:特别报道 20210625期 四川农村日报
“天府红谷”项目在打造上充分发挥“文”的价值浸润。 受访者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让乡土文化能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乡镇代言人带火魅力乡村“打卡地”,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许多过去被忽视的乡村走进大众视野……截至 6 月 17日,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网络综合话题点击量达3500万+,大赛共收到各地参赛视频近1000条。线上竞演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1 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从解决吃穿住行到关注乡村精神生活,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本次竞演活动,一个个文化IP蓬勃生长,汇聚出当下全省各地挖掘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风貌。
地方民歌、传统器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民间艺术,织染编扎、烧制锻造、特色商品生产等传统技艺,乡村美食、乡村服饰、乡村节庆等民风民俗……记得住乡愁的载体,不仅有保存下来的乡村建筑实体,还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竞演得以被发现、被看见。如何在挖掘、保护的基础上,放大特色文化IP,各地正以能人为核心,以乡村为载体,让文化IP站在短视频的风口、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寻求跨界融合、破圈。
出圈有“颜” 重塑乡村公共空间
网红乡村的特质有哪些?尽管不是千篇一律,但离不开围绕IP全方位设计乡村。在魅力乡镇竞演中,一些乡村发掘与重塑原乡空间,不断展示出其丰富的可能性。
位于邛崃市天台山镇靖口村的“天府红谷”就像一座川西大院,融入山山水水中。在这个由靖口村废弃大窖纸厂改造而来的养生度假空间,游人可以体验川西林盘的美好和农事的乐趣,感受“从前慢”的诗意生活。
而为保证项目“活水”不腐,天府红谷还积极吸纳各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成为天府红谷“新村民”。这些热爱乡村的新村民入驻后,所举办的专场音乐会、读书会等,潜移默化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本次大赛中记者发现,不少乡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长期居住于其中的村民是难以通过文化自觉进行挖掘的。于是,引进有资源带动能力、产业视野的人才成为关键。
在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古镇,不仅以古西汉妙庄王城为文化脉络,保存了较为原始的民居环境、市井生活,还通过“古镇+文创”跨界搭配,推动人文空间、艺术磁场与多元产业重新组合裂变,让古镇焕发时代活力。其中,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废弃老电厂建造而来的龙凤文创园于2019年1月开门迎客后,迅速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网红拍照打卡地。
出圈有“料” 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省逐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走上了“文化+旅游、农业、生态、科技”等的融合发展之路。
在南充市南部县八尔湖镇,不仅能欣赏到青山翠拥、绿水环绕的优美景色,还可以体验到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跨入数字乡村馆体验5G智能等先进科技。
“让乡村成为科创元素的生动载体。”负责该项目的南部水务发展集团公司总经理刘炯说,才运营近一个月的八尔湖镇数字乡村馆,就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农村新业态。人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到 VR 虚拟现实,不同场景切换,带来全新视听震撼。
而挖掘乡村文化 IP,相比房子的修缮、保护,更为重要的还有造内容、恢复举办乡村传统赛事、文娱活动等,打造乡村品牌活动,增强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感。
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这个曾经人均收入不足万元的相对贫困村,因“年猪祭”活动发生了嬗变。该村乡土作家卢树盈向记者介绍,通过恢复传统民俗活动,连续举办五届“年猪祭”,箭塔村形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并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延伸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文化体验,推动蒲席编织技艺、幺妹灯等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蕴含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被盘活。而对于村民而言,他们所关心的是能够带来什么实在的利益。”卢树盈说,近几年,以“年猪祭”为突破口,该村开启了自己的乡村特色旅游。乡亲们在自家门口卖掉了腊肉香肠、土鸡肥鸭、柑橘茶叶等农副产品。
文化的价值带给村民思想变化,现在文化志愿服务在村里蔚然成风,村里各种活动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出圈有“情”讲好乡村IP新故事
时代在变,但乡村背后蕴藏的魅力却并未消散,曾凭《送你一把草》获得2018年“中国好故事”一等奖、被称为“故事女王”的卢树盈开辟起新的叙事场。2019年回箭塔村后,她开始用小视频记录乡村生活点滴。“乡村就是一部流淌着的故事集。”她把“年猪祭”幕后的故事,通过小视频记录在公众号上。
在她的短视频中,从清晨鸟鸣到傍晚,从田间栽种到舌尖美食,从民间技艺到公益传承课堂,原生态乡村生活恬静美好。
如何唤醒乡村文化的深度基因,用年轻人的方式言说乡村的诗意故事,让传统文化民俗在当下焕发强劲生命力?讲好村里的故事,离不开来自基层的文化能人。
在本次大赛中,“余奶奶”和“唐钦钦”一老一少搭档出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今年24岁的95后女孩“唐钦钦”原名叫唐于钦,出生于犍为县农村。今年3月份,其与奶奶的生活日志视频陆续在抖音平台上发布,短短3个多月时间,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5.6万粉丝和48万点赞。
“最 开始我只是单纯想记录农村生活,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日常,没想到受到那么多网友喜欢。”唐于钦说,从小跟奶奶最亲,奶奶60多岁了,趁现在身体还好,就想留下更多的影像记录。
记者翻看视频,单条视频从最初的1000多点赞量,到如今的平均7000+点赞,“余奶奶的唐钦钦”短视频得到越来越多关注,跟视频所传达的乡村孝道文化、和谐家庭分不开。
在网友的评价里,“余奶奶”像老小孩,“唐钦钦”百般宠溺奶奶。“曾经奶奶带孙女,如今孙女带奶奶”“陪伴奶奶的时间太少,看着你发的视频,心酸”……孙女和奶奶的日常打趣,成了网友对亲人情感的寄托。
在唐于钦看来,与父辈那种传统农民相比,自己是一个新农人,会在视频中用年轻人的视角看乡村。乡村文化IP,就在这引发情感共鸣的视频创作中渐渐形成,也正在启发乡村能人新的文化自觉。
网址:乡村振兴 文化 IP 如何出圈 第05版:特别报道 20210625期 四川农村日报 https://mxgxt.com/news/view/1562694
相关内容
强农App“媒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案例入选“第三届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亿邦智库:三农专家谈农村电商如何服务乡村振兴
2023“乡村振兴大讲堂”开讲 农业品牌专家讲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直播带货渠道整合分析
让艺术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赋能
河南日报农村版
“人人助农,乡村振兴”创新工程全面启动
离石:农业打底 文化搭台 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扎实推进农产品品牌化,乡村产业特色化
用艺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履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