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巅峰千亿市值,如今靠老片续命

发布时间:2025-07-10 18:26

2025年,在深圳创业板成立的第15个年头里,一家首批挂牌的明星公司,再次走上了热搜。

不过这次,和影视作品无关,也和资本运作无关。

主角,是华谊兄弟(2.750, -0.01, -0.36%)。

更准确地说,是王中磊的女儿——王文也。

她被低调求婚了。

媒体用“低调”两个字,试图还原她如今的姿态;但社交平台的热度,像是刻意提醒人们:你们曾经有多耀眼,如今就有多难安静。

看着这个曾被称为“娱乐圈公主”的名字重新出现,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已经很久没认真谈起华谊了。

可一旦认真翻开它的近况,就会发现:这家曾撑起中国娱乐圈半壁江山的公司,已经连续亏损整整七年,从曾经的千亿市值跌落谷底,靠卖股、卖画、卖房艰难续命,甚至连老电影的重映,都写进了年报。

一个曾与冯小刚、成龙、葛优并肩站在银幕金字塔顶端的名字,为何沦落至此?

我试图重新走近它,翻过这些年的账本,听听他们还留下了哪些作品,又是怎么在债务、声誉、人才、票房四重困境中继续挣扎的。

Part01

“创业板首批”,曾是含金量最高的三个字

把时间拨回到2009年。

那是中国创业板元年的秋天,一批明星企业正式敲钟。

华谊兄弟,就在其中。

那时候的它,正处于高光期:旗下签着姚晨、冯绍峰、陈赫,合作的导演有冯小刚、徐克、王中磊还是成龙的老搭档。电影一部接一部爆,大IP不断:《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狄仁杰》《十二生肖》《太极宗师》。

冯小刚在一次访谈里说:“中国电影(11.340, -0.05, -0.44%)这十年,是华谊的十年。”

这话不是恭维。

2009年到2017年,华谊的营业收入从6亿涨到近40亿,巅峰时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王中军登上《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338位,王中磊则被称为“最懂电影的企业家”。

你很难想象,那样的辉煌,会和今天的处境连在一起。

但市场从来都不记人情。

而华谊,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地方,断了供血。

Part02

七年亏损,靠什么活下去?

2024年,是华谊连续亏损的第七年。

年报上写得很明白:全年营收4.65亿元,同比下降30%,创下自上市以来的最低点;归母净利润-2.85亿元。7年累计亏损超82亿元。

换句话说,从2018年到现在,华谊几乎把之前十年赚的钱,又还了回去。

电影不好看,票房没保障,是最直接的原因。

2024年,他们收入最高的电影,不是新片,而是2023年9月上映的《前任4》,贡献了2600万的“跨期收入”。还有冯小刚导演、葛优主演的《非诚勿扰3》,票房刚过1亿,表现平平。

除此之外,《来福大酒店》《屋顶足球》票房分别只有五千多万和区区百万出头,几乎等于没播。

公司实在没法交差,只好把老片拿出来重映:《唐山大地震》《功夫之王》《狄仁杰》……仿佛一夜之间,华谊变成了一个自己放自己“十年前高光回顾”的平台。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现金流的绷紧与投资的受限。

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只有7800万,而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债务却有6.5亿。

怎么办?

卖股、卖房、卖画。

王中军拿出13件收藏拍卖换现,甚至连松美术馆的藏品也悄悄“转出”;王中磊在香港的豪宅,挂出拍卖;英雄互娱20%的股份,也已出清。

这些年,他们前前后后靠股权融资筹集了52亿,发债96亿,但截至目前累计未分配利润为-43.81亿,连分红都断了7年。

拼了命地扛债,熬时间。

可时间,对影视公司来说,从来不是朋友。

Part03

被求婚”上热搜,是低调,也是讽刺

就在不久前,王中磊的女儿王文也“被低调求婚”的消息,忽然登上热搜。

这本是一件私事。可网络的情绪,总是对“曾经的高调”格外敏感。

有网友评论:“她的未婚夫在北京金融圈上班,身家不过半亿,对比王家的背景,这算不算是‘下嫁’?”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文也被拉入聚光灯下,人们试图从她的“选择”中,读出华谊兄弟的命运变化。

是啊,那个曾经和綦美合、欧阳娜娜组团“出入奢华”、尝试进军娱乐圈的“名媛姐妹团”,如今一个消声、一个转型、一个低调订婚。

热搜上的王文也,其实也就是华谊这些年风风雨雨里的一个缩影:

过去太高调,所以现在,哪怕什么都不说,也会被看见。

而这一次,公众并不是冷嘲热讽。

而是感慨:一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Part04

几部影片,能救得了华谊吗?

当然,作为一个内容公司,能否翻身,最终还是得靠作品。

华谊自己也清楚这一点。

于是把希望,押在了2025年的几部影片上:

《美人鱼2》,周星驰出品,前作33.9亿元票房,是国产喜剧神作之一;

《东极岛》,由《八佰》的导演管虎主导,筹备三年;

这两部影片,有IP、有导演、有流量。

但问题也摆在眼前:华谊并非三者的唯一出品方,很多只是参投,话语权、收益权都有限,很难凭此一举翻盘。

而自己主控的项目,年报上写得清楚:“开发中”“主创待定”“未定档”。

这就意味着,至少在2025年,华谊依然缺少真正可以主导市场节奏的内容产品。

最核心的能力——内容制造力,依旧虚弱。

这和它的现金流、组织结构、核心导演资源、人才梯队,密切相关。

说到底,华谊的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故事,而是讲不好一个“新时代的故事”。

写在最后

看完华谊过去七年的路径,我其实感慨良多。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中,华谊是一个标本式的存在。

它是第一个把明星资本化的企业,是第一个讲“IP为王”的故事,是最早将实景娱乐、文旅地产、游戏、电影、电视剧、网剧打通的人。

它也是最早试图走出“创始人中心化”的公司,从王中军、王中磊,到王夫也、王文也,再到各路制作人、执行团队,他们试图构建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只不过,一场疫情、一波监管风暴、一次战略判断失误,最终将这个本可以成为“东方迪士尼”的梦,打碎在产业结构变革的浪潮中。

但我依然相信,时代不会辜负那些,真正沉下心来打磨内容的人。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

创业板的第一批企业,有的退了,有的转了,也有的还在撑。

撑得住的,也许能等到下一个风口。

哪怕现在,他们靠老电影的尾声、靠卖房卖股的尽头来度日,哪怕他们不再奢谈“千亿市值”,只求活着——

但只要还活着,这家公司,就还有一次被重新讲述的机会。

希望那时候,我们还能说出一句:

“我记得你当年讲过的那个故事,现在终于有了新结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华谊兄弟巅峰千亿市值,如今靠老片续命 https://mxgxt.com/news/view/1561734

相关内容

股价破5、市值蒸发700亿,华谊兄弟深陷泥潭
"查税风暴"后的华谊兄弟:断尾求生 千亿市值成泡影
市值缩水近800亿,王中磊减持还债,华谊兄弟拐点何时出现?
“查税风暴”后的华谊兄弟:断尾求生,千亿市值成泡影
华谊兄弟艺人(华谊兄弟覆灭记)
华谊兄弟,不再是老大
7年亏损80亿,华谊兄弟“大片”变烂账,“哥俩好”还能撑多久
华谊兄弟,太缺钱了
“查税风暴”后的华谊兄弟:断尾求生 千亿市值成泡影
巨债悬额、连续亏损四年,市值跌去九成,华谊兄弟何以至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