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嘉祺遭质疑、单依纯热度高,《歌手2025》在争议中迎来流量狂欢

发布时间:2025-07-10 09:08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

自《歌手2025》开播以来,节目的热度持续攀升,但伴随而来的是不断激烈的争议。尤其是00后歌手的亮相,成为了讨论的焦点——单依纯凭借连续两期夺冠引发了大量讨论,然而一丝失误也成为了热议话题;而偶像团体时代少年团的队长马嘉祺的加入,更是让节目争议不断。

围绕“马嘉祺淘汰林志炫”、“马嘉祺大战断眉”等话题,争议愈发激烈,甚至衍生出“校园歌手大赛”的戏谑性词条。对年轻偶像的集体审视,反映出音综市场在追求流量和保持专业性之间的艰难抉择。马嘉祺和《歌手》,究竟谁是被“操控”的棋子?

马嘉祺:争议的风暴眼

《歌手》节目从来不缺话题,尤其是在首次直播时,00后歌手单依纯的夺冠便掀起了广泛讨论。虽然她的表现收获了大量赞誉,但也不乏“模仿王菲”的质疑。她在舞台上的技巧处理与台下的放松气质,共同塑造了她在本季节目中的独特印象。

然而,真正引发热议的是马嘉祺的登场。第二期节目播出时,似乎以“马嘉祺淘汰林志炫”为结局,立即在社交平台引发了公众愤怒。

所谓“似乎”,是因为节目中的实际赛制并非直接由马嘉祺与林志炫一对一对决。实际上,马嘉祺是与白举纲进行对战,最终获胜,并凭此获得了继续留在《歌手》舞台的资格。而林志炫则因为节目组综合前两期的排名而被淘汰,完全符合赛制规定。然而,很多观众并不清楚复杂的规则,从结果来看,确实是马嘉祺作为新晋偶像暂时留了下来,而曾在节目中获得过亚军的林志炫却意外出局。

这种误解催生了第一轮针对马嘉祺的激烈讨论。随着第三期引入知名歌手查理·普斯(“断眉”)后,争议达到了高潮。马嘉祺与断眉的对决一度占据热搜,甚至衍生出“校园歌手大赛”的玩笑话题。所有讨论的核心,都在于一个问题:马嘉祺是否有资格参加《歌手》?

事实上,马嘉祺在《声生不息·宝岛季》中与那英合唱的《兰亭序》,在社交平台获得了超过66万点赞,是当季最引人注目的舞台之一。他在《我们的歌》中的《天若有情》片段,更是在短短36秒内,凭借127万点赞量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乐评人耳帝对马嘉祺的评价也十分中肯,认为他的声音清新、真诚且具有天赋,能够稳定地演唱高音区。

由此可见,马嘉祺并非毫无实力。而真正引发争议的,正是“流量歌手”与“专业标签”之间的错位,以及观众对节目改革的认知错乱。

从“专业竞赛”到“音乐竞技”

《歌手》自开播以来,一直有着新生代歌手的身影。马嘉祺的加入,显然给节目带来了不小的助力。作为偶像歌手,他的流量效应和偶像属性为节目引入了大量年轻的Z世代观众,拓宽了节目观众群体。这种“流量与口碑置换”的策略,虽然风险很大,但也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种转型带来了一个问题——当断眉等国际歌手与偶像同台时,比赛的“专业性”界限变得模糊。曾经以邓紫棋、迪玛希为代表的“实力歌手”通过节目获得了大量曝光,而马嘉祺作为新生代代表登台时,在演唱技巧上确实无法与前辈比肩,这使得他的表现和《歌手》一贯以来的“技术至上”形象产生了冲突。

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嘉祺并不是凭空登上《歌手》的,他是在节目组的邀请下参赛的,从现有的标准来看,他是符合条件的。因此,节目组的转型和变革,不仅在结构上有所变化,甚至在节目定位上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近年来,《歌手》系列已经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竞赛”,而是逐渐走向“音乐竞技”的道路。导演洪啸曾公开表示,传统的方式已难以找到合适的歌手,甚至连首发歌手都难以凑齐。从《歌手2024》到《歌手2025》,节目的定位悄然转变为“邀请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歌手进行歌唱竞演”,而不再专注于“专业歌手”和“竞赛”。

然而,这一转变似乎并未及时传递给观众。节目快速的直播流程压缩了对马嘉祺偶像歌手身份的解释,也未能给予他足够的表达空间。与其队友严浩翔在说唱节目中坦诚认领“流量rapper”的直率相比,马嘉祺在面对质疑时的被动处境,不仅未能有效化解争议,反而加剧了外界的疑虑。

音综市场的流量悖论

在流量时代,音综市场的生存焦虑愈发明显。传统上以“唱功至上”为特色的节目已经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真正能够代表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们忙于巡演和个人事业,少有参与综艺的意愿。与此同时,年轻观众的审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歌手》以及其他音乐类综艺节目,都在努力寻找新的自我救赎之路。例如,《歌手》引入了刘宇宁、声入人心男团等多元化选手,而同期的《天赐的声音》也直接借助抖音等社交平台的热度吸引观众,邀请了王源、黄子弘凡等流量明星。

与《天赐的声音》类似,王源的加入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外界对他参赛资格的争议与马嘉祺在《歌手》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音综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节目如何创新,更在于如何让观众接受这些创新。

音综拥抱流量的难点在于行业对“专业”的狭隘定义。唱功、舞台表现力、音乐审美、粉丝互动等多维度因素,已成为新的竞争力。流量歌手的定位,必须更加精准且具说服力,不能简单粗暴地套入传统的评价体系,否则像马嘉祺这样的困境将成为常态。

实际上,音综不仅是音乐综艺,整个娱乐产业也在探索如何平衡“流量变现”和“专业坚守”之间的关系。马嘉祺所面临的“围猎”局面,正是音综节目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在如今的音综格局下,单依纯等技术型歌手或许可以撑起节目,但单纯依靠技术流歌手已经无法维持整个音综市场的长久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马嘉祺遭质疑、单依纯热度高,《歌手2025》在争议中迎来流量狂欢 https://mxgxt.com/news/view/1560344

相关内容

马嘉祺晋级争议:歌手2025总监回应流量与实力质疑
单依纯、马嘉祺两名“00后”包揽《歌手》热搜,老牌音综也有流量焦虑
《歌手2025》马嘉祺淘汰!马嘉祺的音乐征途何去何从?
是流量歌手还是新生代音乐人?马嘉祺加盟《歌手2025》引全网热议
马嘉祺挑战《歌手2025》:流量偶像能否逆袭成实力派?
《歌手2024》“守国门”,《歌手2025》“单依纯”
《歌手2025》官宣马嘉祺加盟:流量偶像的破茧之战
《歌手》淘汰预测风云再起!马嘉祺成网友热议焦点,这次真要走了
马嘉祺淘汰争议不断,声乐老师发声激化矛盾,流量明星转型有点难
马嘉祺加盟《歌手》引争议:实力逆袭还是人脉操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