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马嘉祺的淘汰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这位流量明星的每一次表演都伴随着热搜的剧烈震荡,从初登场时的“难听”争论到每期播出后关于咬字和选曲的批评,他的表现几乎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面对这种近乎苛刻的待遇,部分观众显然是因为他是“流量偶像”的身份而对他产生偏见。流量的标签,似乎自带了原罪,使得他在演出前就遭遇了质疑的声音。
此时,马嘉祺的声乐老师选择在社交平台为其“正名”。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保护,或许是对其专业能力被否定的愤怒,老师的发声迅速引发了更大的争议。老师在文中直言网友的偏见,强调马嘉祺在声乐技巧上有着“低中高音色统一”和“咬字细节进步”的实力,甚至对部分负面评价进行了尖锐反驳。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尽管出于爱护,却在舆论场里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结果,网友们对老师的发声迅速分成了两派,支持者认为老师是在为学生说公道话,而反对者则指责老师的情商不高,认为其发声不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火上浇油,令马嘉祺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专业人士也开始对马嘉祺的表现展开了讨论,虽然老师强调的“低中高音色统一”确实是声乐技巧成熟的重要标志,但也不乏对其咬字和选曲适配度的批评。
马嘉祺在《歌手2025》中的表现也确实存在争议。他的声乐老师指出的音色统一在专业人士眼中,意味着他在音域转换上有着良好的控制力,而他演唱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也被乐评人拆解出不少亮点。然而,部分观众提出的咬字不清晰等问题,确实在某些歌曲中影响了整体听感。
这一事件的本质,反映了流量艺人在专业舞台上的生存困境。《歌手2025》作为一个专业竞技的节目,既需要流量艺人来带动话题热度,又面临着对专业性的质疑。节目方的矛盾需求,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复杂。总监洪啸曾说“流量不应是原罪”,但在观众对流量艺人的偏见根深蒂固的现实面前,这句话显得苍白无力。
马嘉祺被淘汰后,GAI曾说“22岁的他比同龄人更勇敢”,道出了流量艺人跨界的不易。身处舆论风暴中的马嘉祺,承受着超乎寻常的压力,而声乐老师的发声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整个行业的焦虑。在流量与专业之间的摇摆不定,暴露出娱乐产业畸形的生态。
当前,亟需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节目方需要建立更公正透明的评审机制,观众应当放下偏见,回归作品本身,而艺人则需专注于提升实力。唯有如此,流量艺人才有机会真正撕掉标签,在专业舞台上站稳脚跟。
所以,《歌手2025》你看了吗?马嘉祺的唱功你认可吗?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来说说你的看法,期待与你的互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