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琏:刘伯温的长子,一个颇有才学的文化人,可惜被胡惟庸逼死了
刘琏是明初杰出政治家刘伯温的长子,他的出生时间可以追溯到元惠宗的至正八年,也就是公元1348年。作为刘伯温的后代,刘琏自幼便继承了父亲卓越的文学才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遗憾的是,历史的变迁使得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未能流传于世,现今所知的仅存一卷《自怡集》。
《自怡集》是刘琏的一部诗歌文集,虽然只有一卷,却包含了九十四首诗作。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刘琏的诗作仅有九十四首,而不再多写六首以凑成一百首?其实,古人对此早有解释。《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的作者黄伯生在《自怡集》的序中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明:“少临事而又年三十二以卒,其所著述亦多散亡,故其所见止此!”也就是说,刘琏从小便需要承担责任,而在仅仅三十二岁时便因病早逝。本就时间有限,再加上许多作品因历史原因而散失,因此最终留下的只是一部分,正好是九十四首。
对于刘琏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文学巨匠王夫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称赞刘琏的词意高雅,毫不逊色于两宋时期的许多名家,甚至在某些方面也不及其父刘伯温。这不仅展示了刘琏的文学才能,也突显出他所处的文化背景。
提到刘琏的仕途,在洪武十年,他便受命成为江西参政。在任期间,刘琏的表现整体良好,加之有其父刘伯温的光环,太祖皇帝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希望能够进一步重用。然而,不久之后,因受到了胡惟庸一党的威胁,刘琏对官场的阴暗与腐败感到厌倦,最终选择了以跳井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史书对于刘琏遭受胡惟庸一党威胁的原因并没有详细记载,但结合历史常理,我们可以推测,刘琏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人,拒绝依附权贵,宁死不屈的气节注定了他会与胡惟庸一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难免遭受对方的打击。《明史·列传十六》中记载道:“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值得一提的是,刘基的伯爵爵位原本是不允许继承的,但朱元璋出于对刘基及其儿子刘琏不幸遭遇的愧疚,于是决定让刘琏的儿子刘畾继承伯爵地位,并增加他的俸禄,这样的做法使得这一爵位得以世代相传,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网址:刘琏:刘伯温的长子,一个颇有才学的文化人,可惜被胡惟庸逼死了 https://mxgxt.com/news/view/1557534
相关内容
刘伯温临死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将出一个奇才,百年后果然应验刘伯温为何能被称为“中国六大神人”之一?看他是如何料事如神的
朱元璋为什么会和刘伯温关系恶化?原因来源于三个事件
刘伯温
绽放于明朝词坛荒野的一朵野梅——刘伯温的诗词艺术特点
何惟芳在悬崖旁丢掉发簪,刘畅以为何惟芳死了,觉得是自己父母逼死她的…
曾仕强:朱元璋与刘伯温的一段经典对话,这才是高手间的沟通方式
专访文字鬼才马伯庸:不喜欢重复,自律和高产源于“生活所迫”
马伯庸的“文学考古”,有何创作“秘诀”?
《长安的荔枝》小说作者马伯庸:我写小人物,源于一块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