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里,那些“不专业”的嘉宾导师都做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09 06:56

对于“专业”综艺而言,如果创作得当,“不专业”的明星嘉宾是专业评价体系之外的声音,更是链接大众的机会。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

文/迟迟

宋丹丹为什么要参加《明日之子》的疑惑,宋丹丹与华晨宇关于歌手在无字歌比赛时擅自填词的做法是否违反规则的争议,大概是宋丹丹截至目前在《明日之子》节目中留给大众的最大记忆点。

这就牵扯到了嘉宾的“专业性”问题。评价一档节目的明星嘉宾是否“专业”,主要从专业素养、艺人素养两个角度考虑,尤其是前者,从近年来综艺节目的整体情况看,“不专业”的嘉宾越来越多。

如《明日之子》宋丹丹、杨幂,《中国新说唱》邓紫棋、张震岳,《乐队的夏天》马东、乔杉,《天天向上》小五、王一博,《中国最强音》章子怡,《我是演说家》刘嘉玲、《最强大脑》郭敬明……都是跨行担任嘉宾,甚至是导师一职,创造了不少专业品鉴之外的看点。

从嘉宾分工看节目创作导向

近几年,大型选秀、养成、竞技类节目迎来新高潮,明星嘉宾群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混搭”成为大多数节目的选择。从嘉宾在节目中担当的职责,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类:

专业组:保障节目专业调性和基本看点。他们往往能够给出专业合理的点评,获得选手信服,并让观众认可其“权威”性,比如《中国新说唱》热狗、《乐队的夏天》张亚东、《明日之子》华晨宇。

大众组:具有大众知名度,帮助节目扩大受众圈层。他们不一定能够跟节目风格完美契合,但一定是具有全民影响力的“熟脸”,能够让观众产生熟悉感,甚至是被代表的“非专业”认同感,比如《明日之子》宋丹丹、《中国最强音》章子怡、《我是演说家》刘嘉玲。

流量组:带动流量和话题热度。他们身上的职责,流量等同甚至高于专业,他们能够为节目带来前期积累甚至是长期关注的流量,但如果节目流量长期依靠明星,基本可以确定这档节目是失败的。流量组中表现较为出色的有《中国新说唱》吴亦凡、《明日之子》杨幂、《这就是街舞》黄子韬等。

通告组:活跃气氛,防止冷场。他们往往没有代表作品,而是串场于各大综艺节目中,也被称为“通告咖”,他们能够捕捉到话题点,也能创造笑点,是大多数真人秀节目中的必备元素,比如杨迪、宋小宝等。

一档专业节目需要什么样的“不专业”嘉宾?

大多数情况下,大众组、流量组、通告组都属于“不专业”嘉宾,毕竟能契合明星专业领域的主要是音乐综艺、喜剧综艺、演技综艺,在整体综艺市场中占比有限,需求也有限,于是“不专业”嘉宾成为综艺常见现象。

但“不专业”并非无用,越垂直专业的综艺节目越需要“不专业”的嘉宾作为与大众的链接,一方面,他们能够代表大众提出疑问;另一方面,他们能够站在大众立场上,向大众传达所见所听所想。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嘉宾,以及他与节目的切入点,发挥这份“不专业”的优势。

同样在《明日之子》担任星推官的龙丹妮,就曾在节目中提出“到底是以歌手还是以艺人(标准)来看(选手),问题在这里”,前者偏专业,后者更重市场(大众),而她跟宋丹丹的出现就是为了增加市场的重量、大众的评判。《我是演说家》总导演刘圣辰也表示过类似观点:《我是演说家》表现的并不是专业的演讲比赛,技巧方面的东西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有表达需求的演员刘嘉玲与节目是契合的。

有了专业嘉宾满足节目的专业性需求,“不专业”嘉宾的表现方向就更灵活,但首先要保真,这是宋丹丹和刘嘉玲的共识,宋丹丹说:“我也不那么懂,所以无知,就无谓”,真诚对待就是她的立场,刘嘉玲也谈到自己在节目中的定位就是“真”,要展现出生活中刘嘉玲本来的样子。

其次,制造“矛盾”。专业审美与大众需求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而且在好与坏的评判中也掺杂了诸如情感、努力等感性因素,这就极易激发专业评审和不专业评审从不同立场出发的争议,比如《明日之子》宋丹丹和华晨宇之争,《最强大脑》魏坤琳和郭敬明之争,都曾引发大众关注。

最根本还是抓住市场的真实需求,能够代表大众发声。因此,“不专业”嘉宾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或缺的,他们表达的看法需要具有带代表性,而非仅仅是明星个人喜好,基于此产生的看点,才能真正实现“不专业”嘉宾的选择初衷。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VS

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明星嘉宾的“专业”与“不产业”碰撞间产生的效果,其实可以从辐射更大范围的节目创作角度来看,最容易产生真人秀效果的两种设定,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和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歌手》《我就是演员》《这就是街舞》《这就是灌篮》等节目,由专业衍生出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看点,其中的不确定性制造出的真人秀效果也更自然。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舞林大会》《跨界歌王》《跨界喜剧王》等节目,看点来源于不专业向专业转化过程,以及明星嘉宾的变化,追求的是反差感和成长性。

集中于一档节目中,就像《乐队的夏天》中的马东和张亚东,“音痴”马东是主持人的角色,顺流程、找互动,问的是常见的问题也会被乐队毫不留情的“怼”;“专业”张亚东,即使是不断重复的一句“我觉得非常好”,配合他的职业背景和真诚态度,也会让观众自然信服。虽然两人间没有矛盾争议,但呈现出的是不同风格、更具共鸣的表达。

亦或是开篇提到的宋丹丹和华晨宇之争,只是节目中的一段小插曲,大多数时候宋丹丹像“妈妈”,华晨宇像“老师”,专业与不专业之间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形象、定位区分,互为补充。

当“专业性”并非一档节目的唯一标准,当选拔掺入了太多“非专业性”的影响因素,大众需要专业嘉宾把控住节目的评价体系,同样也需要不专业的嘉宾发出体系之外的不一样声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综艺节目里,那些“不专业”的嘉宾导师都做了什么? https://mxgxt.com/news/view/1556518

相关内容

《歌手》节目的第二现场,那些专业乐评人嘉宾都是谁?
综艺节目明星导师受关注 能否回应观众的专业期待
​《奇妙之城》是什么综艺节目 该节目嘉宾阵容都有谁
综艺节目明星导师受关注 能否回应观众的专业期待
综艺节目里有哪些让人惊喜的嘉宾组合?
综艺节目有多可怕? 女嘉宾上节目就要“听话”,导演的权力最大
选秀综艺千千万,导师陪你永存在,盘点那些选秀节目中的常驻导师
综艺节目,不欢迎没有才华的嘉宾
综艺节目都自称没有“嘉宾主持人”
专有深度,为什么每个综艺节目里都有他?综艺圈非常忙的男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