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影视行业,流量明星的崛起让整个创作环境变得愈加复杂。最近,一位小有名气的演员因未能成为“流量明星”而面临接戏困难,无奈之下兼职成为泰山的陪爬员,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频频登上热搜。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当今影视创作中流量与生存问题的缩影。
流量崇拜的风潮在影视行业愈演愈烈,导致许多创作者和投资方把流量视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高额的片酬流向那些拥有巨大粉丝基础的流量明星,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却被迫让位于商业利益。许多作品的剧本情节潦草,人物形象单薄,故事逻辑失序,只要贴上“流量”的标签,作品的瑕疵似乎就可以被忽略。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仅背离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也对观众的审美能力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流量明星凭借其庞大的粉丝基础,确实能够为影视作品带来更高的关注度,但单靠“面孔”和“身价”选角,作品难免会浮于表面,陷入陈旧的窠臼。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深度与广度,需要流量带来的市场热度,同时也需要演技对角色灵魂的精准塑造。商业大片与文艺精品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文艺生态。
正如“国民媳妇”朱媛媛,她的表演生动得让人觉得她并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还有“爷叔”游本昌,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敬业精神诠释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真谛。这样的专业演员不仅为角色注入了灵魂,更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榜样。流量并不能完全代表演员的价值,专业能力和艺术追求才是衡量一个演员真正价值的标准。
为了营造更为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我们需要多方合作,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平衡专业口碑、艺术创新、社会价值与流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创作者应当坚守艺术初心,让“流量”追着创作跑,而非创作仅仅依赖于“流量”。主管部门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为那些潜心耕耘的创作者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
实践证明,只有为“好内容”全力以赴,影视创作的百花园才能够蓬勃生机。当评价回归理性,创作重拾敬畏,文艺的沃土方能育出参天大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坚持艺术的初心,才能让真正的创作在流量的喧嚣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