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张爱玲传》顿悟:女人最高级的活法,其实就两个字

发布时间:2025-07-08 08:52

1995年9月8日,受托照顾张爱玲的华人建筑师林式同接到一通电话,是洛杉矶警局打来的:“张女士已去世,我们在这儿调查一下……”

消息来得突然,第二天就被台港、大陆的报刊登文传开。

按照张爱玲的遗愿,几个朋友没有给她举办盛大的葬礼。而选择将遗体火化,在她75岁冥诞那天,把骨灰撒向了大海。

海葬过后,一代才女的传奇就此落幕。

但她真实过活的人生,依旧是最有趣的小说,一生一世看不完,点醒一代又一代迷茫中的人。

1.不被在乎的孩子,用文字治愈童年

有关张爱玲的故事,要从她的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说起。

1920年9月30日,小张出生了。当时尚小,家族底子还在,便没吃太多的苦。毕竟,祖父是晚清重臣,祖母是李鸿章之女,父母也是门当户对打小就订了娃娃亲。

可造化弄人,富家大小姐摊上了一个不争气的父亲,结婚后还忙着快活,不是找小妾,就是抽大烟。而母亲,又是新派女性,实在忍受不了丈夫自甘堕落,失望之余找了个给小姑子当陪读的借口,就“抛夫弃女”出国留学了。

那一年,小张才四岁。“爹不疼,娘不爱”的处境,使她养成了孤僻的性子,也让她的童年黯然失色:

经历父母离婚、见着继母进门,后来还被亲爸后妈联手打骂、关小黑屋。最严重的那次,她患上痢疾,要不是佣人跪在地上求情,父亲都不肯解除监禁给女儿治病。

长此以往,被家人忽略的小张,不再像抓周时那样可爱。凉薄与古怪变成了她的保护色,而那些糟糕的童年经历,则被她安放到自己创造的文学世界中。

海明威说过:“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就是不愉快的童年。”

小张的创作天赋,同样离不开早年“成长课”的打磨。

还记得那句流传甚广的名句吗?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是19岁的小张写的。那时,赶上综合性杂志《西风》举办征文比赛,她写了一篇《我的天才梦》参赛,最后获了奖。

她在文章中写道,自己三岁背诗、七岁写小说,被外人视为天才,因此她也就把发挥天赋当做人生目标。

可让人烦恼的是,在生活方面她就成了“废物”:苹果削不好,家务不会做,有些社恐还不擅长待人接物。

偶尔的小乐趣,是吃盐水花生,欣赏霓虹灯,坐在双层公共汽车上把手伸出去摘一片绿叶……但这些欢愉,旁人未必能理解。

文章不长,而深刻。冷静的笔触下,伤痛被藏起来,只俏皮地展现着自己的早慧与愚笨。

矛盾又古怪。

可说到底,童年的幸与不幸,只占据我们人生的一小部分。

每个人都曾有过一段困顿的时光。不同的是,有人用来哭泣,有人用来蓄力。

我们要允许自己把伤痛抚平向前走,在走走停停中学会自愈。

2.爱情和事业,天才作家选择都要

清醒与果敢,贯穿于张爱玲的一生。既体现在她对原生家庭的态度上,也影响着她对爱情和事业的选择。

当年,二十出头的小张没有家人托底,早早就卖文赚钱。一开始,她是用英文写作,完稿后就投给上海的英文报刊。

长此以往,写了不少洋文后,小张试图在创作方面证明自己。于是,她选择了挑战性更高的“小说”体裁,准备一试。

为了趁早出名,还不断进行自我暗示:

“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紧接着,就在脑海里一遍遍筛选童年记忆,化用一个个经历过的场景,等整理好回忆后,才动笔写下第一个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

但写完并不意味着就能出名。最重要的,是要先被人看见。怎么办呢?这就不得不提小张的姑姑了。

姑姑是小张的第一个读者,读完《沉香屑》后,认为写得十分不错,就把这本书推介给了圈内人士。之后又经人牵桥搭线,小张带着一封推荐信和《沉香屑》,便敲开了作家周瘦鹃家的门。

的确写得很好,小张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小说就顺利地刊登在了周先生创办的《紫罗兰》上,这一年,她23岁。在周瘦鹃的关照下,很快红遍上海滩。。

只是人红后,要处理的琐事也多了。初恋这件小事,算是其中一件。

24岁那年,小张的《封锁》发表在《天地》杂志上,同期还刊登了文人胡兰成的一篇议论文。彼时,这个男人收到主编苏青寄来的样刊后,一并读完了小张的作品,只觉是相见恨晚。之后就立马写信给苏青,希望和小张交个朋友。

结果被告知,小张不怎么见生人。听到这,胡兰成倒也不在意。要到小张的地址后,直接上门。门敲不开,就递小纸条刷存在感。不承想,这清奇的搭讪方式,还真等到了小张的回复。

俩人约着只见了一面,情场才子凭借对小张的了解和佩服,就捕获了才女的芳心。

看起来小张有点恋爱脑。可事实上,在爱情面前,卑微如她,清醒亦如她。

小张不是不知道,胡兰成有妻子,有情人。只是,她不那么在意爱的过程,甚至不会去想“携手白头”的事。

所以小张提出分手后,走得干脆利落,还给了前任附赠30万稿费,从此两不相欠。

可见于小张而言,前途与爱,并不冲突。看似不靠谱,实则清醒。

毕竟,生活总在变,前方总会遇到更好的。

但一次又一次的错过,只会一遍又一遍让人重复遗憾。

我们追求的生而“无悔”,从不是要拥有最好的,而是活在每一个当下。拿得起、放得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真实地活过,方才是人生最大的清醒

小张虽情场失意,但职场得意。

当她在文坛大放光芒时,电影界的导演也关注到这个当红作家,想找人搭线结识。

于是,在一位编剧朋友的邀请下,她参加了导演桑弧在家举办的宴会。

说来,挺巧的。

当年正值小张感情上受挫,想写电影剧本换种写作状态;而恰好桑弧准备和老东家合办影业公司,需要好剧本。一拍即合,两个初涉新领域的人,洽谈好后就敲定了合作,随之拍出了两部卖座极佳的电影。

对于这次新的尝试,学者刘川鄂还在《张爱玲传》一书中写道:

“一个电影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出自一个未触电的作者之手,既见出作者的才华,也可看出公司的眼力。”

小张和合作方,实现了双赢。

可工作上的接触渐多,小张与桑弧这两个单身青年,不仅被小报编排起绯闻来,电影界也有人试图撮合俩人。但外界眼中的天生一对,在当事人看来,根本不可能:一个还没彻底忘记前任,一个后来瞒着合作伙伴就结了婚。

让小张真正稳定下来的爱情,那当提和作家赖雅的那一段。彼时的她,已经36岁,到了适婚年龄,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放下的也早放下了。

小张,变成了张姐。心智上的成熟,让她有能力承担任意一段关系带来的结果。所以,36岁的张姐,和65岁的赖雅结了婚。

有些亲友知道后,挺吃惊的。吃惊在,那么一个“拜金”的才女,竟然嫁给了一个晚年潦倒的老头。

可张姐作为局中人,对于外界的不看好,还是是一如既往地真实:

“我和赖雅在一起的时候,生活轻盈而安宁。”

“赖雅需要我,甚于我需要他。”

不被旁人理解的下半场,张姐始终在坚守着什么。

可能,当我们再回看她经历的爱与痛时,会感慨、会惋惜。

但每个人的日子,总归是自己过的。

不论是小张,还是张姐,她一直都是那个活得通透的张爱玲。

爱过、痛过,无需完美,真实活过方才是人生最大的清醒。

4

很喜欢一句话:“生又热烈,藏于俗常。”

用来形容张爱玲,很是贴切。但仅是如此,并不足以概括她这一生。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评判标准。对于已知的二三事,孰好孰坏,孰对孰错,评价往往不尽相同。

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以他人的答案,指导自己的人生。

真实一点,就像张爱玲那样。

网址:读完《张爱玲传》顿悟:女人最高级的活法,其实就两个字 https://mxgxt.com/news/view/1553386

相关内容

亦舒:最高级的活法,是好好爱自己
读懂张爱玲,就读懂了中国式亲子关系
40岁以后的中年女人,最高级的活法:4个字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表现手法及原因
才女:张爱玲传
为什么我们今天 依然爱读张爱玲?
张爱玲
张爱玲生平:一个文学巨匠的人生旅程
名字两个字的女歌星(2个字的女歌星名字)
一个中年女人最顶级的福相,不是丰满,也不是善良,其实就1个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