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偶像的“成人礼”,马嘉祺淘汰背后的音综困境与未来走向
2025年6月20日晚,《歌手2025》第六期节目尘埃落定,时代少年团队长马嘉祺最终因排名末位而暂别舞台。这并非仅仅是国际唱将麦可·布雷袭榜成功所引发的赛制结果,更是一面无情却真实的棱镜,折射出流量时代下年轻偶像转型专业歌手所面临的严苛挑战,以及华语音乐综艺在艺术追求与娱乐炒作之间那道日益加深的撕裂。马嘉祺的淘汰,与其说是职业生涯的一次挫折,不如说是其在聚光灯下完成的一场残酷“成人礼”,同时,它也预示着音综节目未来在话题性与专业性之间寻求新平衡的必然趋势,甚至可能颠覆性地重塑“养成系”艺人的培养模式。
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赛事结果,成为一个复杂且具有公共价值的议题。马嘉祺的经历,是流量偶像在专业壁垒面前的一次具象化碰撞。他曾是流量的宠儿,与那英合唱《兰亭序》创下66万点赞奇迹,与A-Lin合作的《天若有情》36秒片段更斩获127万点赞,乐评人耳帝也曾盛赞其“A4稳定混声”与“天然去雕饰的音色”。这些早期亮点无疑证明了他作为年轻歌手的潜质与市场号召力。然而,当他登上《歌手2025》的竞技舞台,面对直播无修音的严苛考验,其在《云与海》等歌曲中暴露出的气息不稳、咬字生硬等技术争议被迅速放大,“难听”热搜甚至先于表演出现,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唱功的质疑,更是流量时代下“预制黑热搜”对偶像的无形审判。这种从流量宠儿到专业审视的急剧转变,构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场“成人礼”。
华语乐坛的音乐综艺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自我迭代的进化史。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启的平民选秀时代,以其草根逆袭的叙事点燃全民热情;到《我是歌手》和《中国好声音》等现象级竞演的崛起,将专业唱功和导师盲选的悬念推向极致;再到2018年《创造101》将偶像养成推向巅峰,彻底拥抱粉丝经济和“养成”概念,节目形态不断演变。早期音综侧重挖掘素人天赋和专业唱功,而随着互联网和粉丝经济的兴盛,流量偶像开始成为吸引年轻受众的关键。此次《歌手2025》引入马嘉祺这类Z世代偶像,正是节目组在传统专业竞技与多元市场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尝试,试图用流量杠杆撬动更广阔的年轻市场。
然而,这种尝试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冲突。马嘉祺在节目中表现出的青涩与进步并存,批评者认为其咬字生硬、情感表达平淡,而支持者则肯定其嗓音清澈、改编细腻。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恰恰折射出专业技术标准与大众情感共鸣之间的审美裂谷。当观众仍在用“神仙打架”的传统标尺衡量所有歌手时,养成系偶像的“成长型”表现,很难在短时间内赢得广泛认可。同时,部分粉丝的过度保护,以及营销号的推波助澜,也使得原本可以建设性的音乐讨论,异化为情绪化的对骂,进一步加剧了流量与专业的对立。
马嘉祺的境遇并非孤例。此前,同为养成系偶像的王源在《天赐的声音》中也曾遭遇“难听”风暴,引发了类似的唱功争议,凸显了流量偶像转型专业歌手的普遍困境。音乐制作人张亚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评判标准分裂成两个体系,专业维度看技术完成度,大众维度看情感共鸣。”马嘉祺恰好卡在这个裂隙里——他的学院派发声方法得到业内认可,但缺乏生活沉淀的情感表达又难以打动普通观众。这种代际审美和评价标准的分裂,是当前音乐综艺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华语乐坛在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阵痛。
舆论场对马嘉祺的审视,更像是一面放大镜,将所有瑕疵无限放大。#马嘉祺难听#话题在表演未结束时便空降微博热搜,有用户指出这可能存在“预制黑热搜”的嫌疑,其背后是资本与流量的暗流涌动。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显示,针对流量艺人的负面词条传播速度是普通艺人的2.3倍,这量化了流量艺人所承受的舆论压力,简直是数字时代的“网络私刑”。这种“未演先判”的现象,使得艺人的表现往往在专业评判前,已被舆论场的情绪所裹挟。即便有海外评审如断眉(Charlie Puth)在社交媒体上称赞马嘉祺“接近完美”,也难以完全扭转本土舆论的走向,这反映出不同文化语境下审美认知的差异,以及信息茧房对公众认知的深刻影响。
马嘉祺的“成人礼”式淘汰,对流量偶像而言,是一次残酷但必要的洗礼。它警示着年轻偶像,仅凭流量难以在专业领域立足,实力才是硬通货。马嘉祺本人直面争议,坦言“难听”热搜带来的压力,却也表示“压力都会在准备下一首歌时忘记”,并希望“一步一脚印走踏实”。这种将争议转化为进步动力的自省与韧性,正是养成系偶像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淘汰并非简单的比赛失利,而是其作为年轻艺人,在流量与实力撕扯的行业生态中,完成自我认知与专业定位的一次重要洗礼。这场经历不仅让他的路人缘有所上升,更获得了GAI、陈楚生等同行肯定其勇气的支持,预示着年轻偶像需以更坚实的专业能力,而非仅凭流量,来回应公众的期待与行业的挑战。
对于音乐综艺而言,马嘉祺事件也敲响了警钟。过度追求话题性,甚至不惜制造争议来吸引流量,短期内或能带来收视率和热度,但长期来看,却可能消解节目的专业底蕴和公共价值。音综的未来走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艺术追求与娱乐炒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可能意味着节目组需要构建更立体、更多元的评价体系,将舞台表现力、音乐传播度、情感共鸣等纳入考量,而非简单地以传统唱功作为唯一标准。正如《广州日报》评论指出:“当讨论脱离音乐本身,任何评价都失去建设性意义。”这场风波,无疑将促使整个华语乐坛和综艺行业对偶像转型困境及音综生态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与调整,以期让音乐回归其本质,而非沦为流量的“血包”。毕竟,当音乐本身不再是核心,那我们看的究竟是“歌手”,还是“流量的狂欢”?
网址:流量偶像的“成人礼”,马嘉祺淘汰背后的音综困境与未来走向 https://mxgxt.com/news/view/1553263
相关内容
《歌手2025》马嘉祺淘汰!马嘉祺的音乐征途何去何从?马嘉祺被淘汰了!大气告别:唱一首赚一首
《歌手》淘汰预测风云再起!马嘉祺成网友热议焦点,这次真要走了
马嘉祺淘汰争议不断,声乐老师发声激化矛盾,流量明星转型有点难
马嘉祺回应被淘汰:感谢粉丝给予力量
林志炫淘汰马嘉祺揭榜成功
马嘉祺淘汰了林志炫
马嘉祺的无助瞬间:揭开偶像背后的艰难与挣扎
《歌手2025》官宣马嘉祺加盟:流量偶像的破茧之战
声乐指导引发争议,马嘉祺被淘汰引发热议,流量明星转型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