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产品业绩持续低迷,富国基金主动权益管理能力近日频频遭到投资者质疑。
数据显示,富国基金营收与净利润已连续三年“双降”,2024年较2021年高点分别缩水22.8%、31.7%,成为头部机构中唯一特例。此外,旗下主动权益业务全线溃败,超41%股票型基金自成立以来亏损,明星经理朱少醒、王园园管理产品近三年净值跌幅超30%,而公司三年累计收取管理费140亿元,基民却亏损超千亿,“旱涝保收”模式引发强烈质疑。
与此同时,固收领域突发“地震”,基金经理陈倩130亿规模产品“清仓式离任”,暴露人才断层。国泰君安入主后股权结构生变,管理层因身兼多职被指精力分散,叠加合规处罚、数据管理混乱等问题,公司治理风险集中爆发。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行业降本增效之际,富国逆势豪掷重金挖角范妍、白冰洋等明星经理,试图以“明星天团”破局,却面临新将业绩未显、规模萎缩的尴尬。
01
富国基金41%股票型基金成立即亏
近期,富国基金旗下多只产品业绩表现引发市场关注。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截至2025年5月20日,由基金经理孙权管理的富国创新趋势股票型基金(009863)成立以来净值下跌53.07%,跑输业绩比较基准(中证800指数收益率×80%+恒生港股通指数收益率×10%+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10%)超40个百分点,同类排名425/427,位列垫底。
券业观研梳理发现,该基金自2021年起持续表现疲软,2024年净值回撤达8.09%,跑输基准超20个百分点,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而基金管理人累计收取管理费超3亿元,形成“旱涝保收”的争议局面。
时间拉长至2022至2024 年,富国基金旗下132只主动权益基金中,近40%在2024年录得亏损,45只产品自成立以来累计收益为负(占比34%)。被视为“金字招牌”的明星基金经理亦未能幸免。其中,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混合A”近三年净值下跌超30%,王园园掌舵的“富国价值创造混合A”同期亏损30.52%,曾经的“消费女神”光环黯淡。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业绩连续下滑的三年间,富国基金累计收取管理费达140.62 亿元,但旗下基金合计亏损超1000亿元,“基民亏钱、公司赚钱”的反差引发投资者质疑。截至2024年末,其股票型基金中超41%成立以来亏损,混合型基金亏损占比亦达32%,主动管理能力遭受市场拷问。
基金经理曹文俊管理的6只产品均在列,显示出主动权益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尽管富国基金强调“三驾马车”战略(主动权益、固收、量化),但主动权益的整体疲软已成为其发展短板。
02
固收大地震,债券名将突然离任
在业绩承压的同时,富国基金近期经历了多起基金经理人事变动。
5月20日,固定收益投资部基金经理陈倩因“工作安排”卸任富国稳健增强债券A/B(000107)、富国信用债债券A/B(000191)等4只产品,其管理规模从2024年三季度末的超130亿元骤降至零。
尽管陈倩任期内累计为基民创造13.48亿元收益,但管理的产品业绩排名普遍靠后,例如富国稳健增强债券A/B任期回报3.99%,同类排名1183/5789;富国信用债债券A/B任期回报4.97%,排名2076/5245。
这一人事变动被广大投资者解读为“清仓式离任”,暴露出富国基金在固定收益领域的人才储备短板。
接任者俞晓斌、黄纪亮等虽具备多年从业经验,但管理超50亿元规模产品的履历尚属空白,引发投资者对后续业绩稳定性的担忧。
03
三年净利缩水31%叠加合规连环雷
随着国泰君安证券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富国基金股权结构在2025年迎来剧变。原海通证券持有的27.775%股权划转至国泰君安,使其与申万宏源并列第二大股东(持股均为27.775%)。这一变动被视为券商系基金整合的标志性事件,但也引发战略协同的担忧,国泰君安旗下已有多家公募牌照,富国基金未来定位或面临调整。
此外,管理层的精力分散问题亦被放大。现任董事长裴长江自2019年上任以来,同时兼任海通证券董秘、海通期货董事长等职,在其6年任期内富国基金净利有3年下滑;总经理陈戈长达11年任期中,6年出现净利同比下降。市场普遍认为,管理层多重身份导致的资源分配问题,或是公司战略调整滞后、投研体系僵化的深层原因。
外资股东的话语权变化亦需关注。目前富国基金股权结构为:国泰君安持股27.775%、申万宏源持股27.775%、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持股20%,其余为国有资本及员工持股。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战略分歧,将考验公司治理能力。
连续三年营收、净利润双降,从业绩表现来看,富国基金正陷入老牌公募的转型困局。据申万宏源证券披露的 2024年年报显示,曾位居行业前列的富国基金全年营收降至64.05亿元,净利润17.51亿元,较2021年历史高点分别缩水22.8%、31.7%,成为同期头部机构中唯一呈现 "双降" 态势的特例。
在此基础上,富国基金近期频现合规问题。2024年2月,公司因“个别规定及制度未严格执行”被上海证监局责令改正,督察长被出具警示函。同年4月,旗下多只产品发布2023年年报更正公告,因“数据提取口径原因”对“基金份额持有人信息”部分内容进行修正,暴露出内部数据管理的混乱。
此外,富国城镇发展股票型基金(000471)因首次持有人大会未达法定表决比例,于2025年5月启动二次表决,拟修改基金合同中的投资范围、业绩比较基准等核心条款,反映出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04
百亿年薪挖角是破局还是豪赌?
其实看富国基金近几年的动作,完全不像一个业绩承压的公司。在行业普遍强调“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富国基金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手笔引进明星基金经理,展现出逆势扩张的态势。
2024年4月,百亿基金经理范妍加盟富国基金。范妍此前在圆信永丰基金管理着超过三分之一的资产,但其管理的多只基金存在重仓股高度重合的问题,业绩可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23年6月,富国从中银证券挖来基金经理白冰洋。白冰洋在任期间业绩斐然,其管理的中银证券价值精选在2022年以13.08%的收益率跻身主动权益基金前十,中银证券优势制造则以9.26%的收益位列普通股票型基金第五。2023年2月离职后,她于同年6月加入富国基金。
2023年,富国还从大成基金引进谢家乐,被誉为“成长股猎手”,在2019年至2023年间带领大成科创主题实现132%的收益率。
此外,张弘、李世伟、董治国等业内知名人物也相继加入富国,成为其“新将”。
然而,这些“挖人”举措究竟带来了什么?短期来看,富国的团队声量确实得到了提升。但从长远角度分析,新基金经理的产品规模普遍不大,业绩也尚未显现出明显优势。富国能否凭借这些新力量在权益投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仍需时间检验。
券业观研认为,富国基金当前面临的挑战,既是主动权益管理能力的“试金石”,也是股东变更后战略协同的“压力测试”。随着国泰君安的入主与监管新规的落地,公司能否在业绩修复、人才梯队建设、合规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将决定其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的命运。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其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拐点、股东资源整合的实际效果,以及合规风险的化解进程。
***END***
转载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Guicai010203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