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8岁的黄奕在电影首映礼上哽咽自曝“辛酸过往”,称自己曾为了生计辗转各地婚庆商演,嗓子喊哑了也要强颜欢笑,直到接到新戏才“重获新生”。台下观众努力憋笑,而屏幕前的打工人则默默掐了掐自己的人中——毕竟,黄奕口中的“维持生计”,是日薪八万,一个月商演十天就能赚80万;而普通人“维持生计”,可能是月薪三千,加班到凌晨,连病假都不敢请。
黄奕的“辛酸”之所以引发众怒,不是因为公众不允许明星赚钱,而是她的“诉苦”完全脱离了普通人的生存现实。她抱怨商演“喊哑了嗓子”,而现实中,教师每天讲课到声带结节,外卖骑手在寒风中嘴唇冻裂,客服连续通话12小时导致耳鸣——这些真正的职业损伤,在“日薪八万”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更讽刺的是,黄奕的“苦难”还带着一种微妙的凡尔赛。她说自己靠婚庆商演“艰难求生”,但事实上,她所谓的“低谷期”依然住豪宅、开豪车,甚至还能投资高端蛋糕品牌。这就像马云说“我对钱没兴趣”,王健林说“先定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普通人的苦难是生存,明星的苦难是“如何优雅地炫富”。
黄奕的“日薪八万”哭穷,让人想起李佳琦那句经典的“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当明星们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早已忘记普通人如何为房租、医疗、孩子的学费发愁。年入千万的科技博主何同学,拒绝给网约车司机打五星好评,理由是“克服讨好型人格”,却忘了司机们的生计依赖平台评分。
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本质上是阶层固化后的认知偏差。明星们可以一边在红毯上哭诉“辛苦”,一边享受着顶级资源;而普通人只能踩着沙砾,默默前行。公众并非不能接受明星高收入,但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真诚,而不是一边享受特权,一边表演“底层挣扎”。
黄奕曾因家暴、事业低谷被同情,但当她一边哭诉“没能力去爱”,一边靠日薪八万的商演投资高端蛋糕品牌时,公众的共情瞬间崩塌。苦难人设本可以成为励志故事,但当它变成一种“表演”,甚至成为明星巩固粉丝经济的工具时,公众的耐心终将被耗尽。
更可笑的是,娱乐圈的“苦难叙事”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网红何秋亊在直播中怒怼质疑者:“我每天发红包都要发四五万,你要能做到我这个地步,你也可以。”评论区瞬间被月薪三千的打工人的愤怒淹没。这种“何不食肉糜”的态度,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有钱人的烦恼,穷人不懂”。
如果明星真的想获得共情,不妨先放下身段,看看真实的世界。当你站在红毯上哭诉“辛苦”时,别忘了还有无数人正为了一日三餐奔波。日薪八万的“苦难”,在月薪三千的普通人眼里,不过是矫情的表演。
或许,娱乐圈该学学怎么“接地气”——毕竟,真正的苦难,从来不是演出来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