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拍电影,要么做大,要么作死

发布时间:2025-07-04 05:14

【流媒体网】摘要:泡泡玛特LABUBU进军影视化引发争议,潮玩IP转型面临原创能力与商业风险双重考验。

  2025年6月18日,泡泡玛特的LABUBU 3.0突然开启补货模式。结果6月19日泡泡玛特股价应声大跌,单日市值蒸发超260亿港元,三天后,这个数字扩大到400亿港元,五天后,达到了475亿港元。

  同样在今年六月,泡泡玛特还宣布了一件大事:成立电影工作室,首部作品为动画剧集《LABUBU与朋友们》,后续还将推出大电影。这意味着,曾经只活跃在盲盒和货架上的「锯齿尖牙精灵」们,即将成为泡泡玛特旗下首个拥有影视长线内容的IP。

  创始人王宁曾将目标瞄准为「成为中国的迪士尼」。但潮玩与影视,本就是两条基因迥异的赛道,如今强行碰撞,火花之外,也隐藏着风险与不确定。

  而眼下的泡泡玛特,正脚踩潮流风口,心系资本悬崖,LABUBU的入局,有可能是一次华丽起舞,也有可能是一场华丽跌落。

  这只丑萌潮娃的未来,到底会走向IP帝国的星光大道,还是被自我困住,走向自缚与崩塌?

  做大论:影视化的添砖加瓦

  LABUBU暂时还没有故事,但早已拥有最具消费能力的粉丝。

  在LABUBU的核心消费群里,15-35岁女性占用户高达65%,复购率更是能达到惊人的56.5%,在她们眼中,LABUBU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塑料摆件,而是比心理咨询更治愈、性价比更高、更及时的情感寄托。

  更何况,这份「热爱共鸣」早已跨越国界,火遍全球。根据2025年Q1数据显示,LABUBU在美洲市场增速900%、在欧洲增速600%,而作为LABUBU的「精神原乡」泰国,从BLACKPINK成员Lisa到泰国公主,无数明星网红为它打call,限定款发售让粉丝彻夜排队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欧美明星们也不例外,从贝克汉姆到蕾哈娜,挂包晒LABUBU的自拍热潮一个接一个,更是把这只IP捧成了国际名流。

  这样的粉丝基本盘,对于一位还未开播,就已坐拥全球千万粉丝的「虚拟顶流」来说,影视化,确实是顺水推舟。

  再说了,LABUBU也不是第一个没有影视作品就火透半边天的卡通IP。在上海,被称为「川沙妲己」的玲娜贝儿,早已靠着乐园互动成为了短视频平台上的宠儿。这位LABUBU的「前辈」证明了一件事:碎片化时代,观众需要的,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轻情绪、可投射、有陪伴感的人设IP。

  而LABUBU也不像传统玩偶那样将重点放在提供功能性满足上,而是以一种「反向可爱」、小恶魔气质、丑萌脸的形象,承担着治愈、陪伴,甚至反内耗情绪的社交符号。这种「人格化投射」,正是当下短视频、AI虚拟形象、表情包文化的绝对核心。

  从这个角度看,LABUBU完全可以尝试「AI虚拟偶像+短剧角色」路线。比如,结合AI技术生成LABUBU的日常互动、情绪回复、虚拟陪聊,让它不只是静态,而是一个有独特语气、固定口癖、社交人格的「数字精灵」。

  甚至LABUBU还可以打造「AI虚拟形象KOL」的商业模型,如日本的初音未来、韩国的Rozy,中国的柳夜熙等,它们靠AI人设、社交互动、广告代言、短视频剧情,实现了从虚拟形象到商业IP的飞跃。而拥有天然用户粘性和表情记忆点的LABUBU,想做到这一切,都比重金投入电影宇宙要简单得多。

  如果说玲娜贝儿开创了「没有故事却能提供给情绪」的时代,那么LABUBU则有机会借着AI和虚拟陪伴的风口,做一次情绪触点的放大器。毕竟影视化不一定意味着要给IP「安一个大故事」,其真正内核是帮助IP获得一个更长期、更人格化、更可交互的「生命力」。

  成功的「乐高」在影视化后,衍生品的利润翻了三倍,而对于泡泡玛特来说,LABUBU的银幕冒险,或许不仅是流量转化的第一步,更是一次巩固IP价值护城河的进化点。

  当然,达到这一切的前提是,别搞砸。

  作死论:影视化的「风险大跃进」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总是过于骨感。

  LABUBU的影视梦还没正式开局,就已经踩了不少内容创作的雷区。在此前发布的宣传片中,因画面逐帧撞脸迪士尼的《心灵奇旅》和梦工厂的《魔发精灵》,一度被网友群嘲「拼好活式宣传」,而这也直接暴露出泡泡玛特内容团队的最大软肋:原创能力严重不足。

  更扎心的是,LABUBU从诞生起就没有故事根基。可影视化,偏偏最讲究世界观、人物动机和情感脉络,如果泡泡玛特要想从零开始搭建这一切,无异于对整个内容团队进行一次「高空速成换血」,相当于二次创业。

  而比创业更现实的问题是,它赔不起

  王宁口中的「对标迪士尼」,看似远大,实则危险。要知道,迪士尼一部成熟动画长片,是在拥有成熟团队的情况下,平均制作成本为1.5亿-2.5亿美元,且从概念到上映,制作周期至少为4-6年。而根据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显示,34.03亿人民币的全年净利润,不知道能承受几次好莱坞式的「失败试错」。更别提泡泡玛特曾跨界尝试的手游项目《梦想家园》,也曾因为其呈现内容不能满足游戏玩家与盲盒消费者的需求,已悄然落幕。既然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那么影视化重蹈覆辙的风险也会极高。

  哪怕抛开财务风险不谈,影视化最大的问题,其实来自LABUBU「本人」。

  首先,LABUB不是一个靠单一人设出圈的IP。它之所以能火,正是因为它「无强设定、无剧本、无标签」,是每个消费者都可以自由投射情感的「情绪容器」。LABUBU是一群爱捣蛋的小女孩,她们都善良勇敢,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这也就给消费者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LABUBU可以拥有不同的人设背景。这也就表明,LABUBU「是谁」的概念越模糊,「消费者」才越宽容。

  而一旦强行赋予影视化的性格设定、成长线和世界观,就意味着对用户情感链接的一次「硬性切割」。一旦设定的角色塑造不符合用户想象,那么原本的粉丝滤镜极有可能反噬为集体脱粉。

  更别提,顶流的背后早已背上了另一个不小的隐患:信任赤字。

  销售量级在膨胀,但关于歪头、掉漆、脱毛、开线、品控不佳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在膨胀,甚至此类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已累计超过1.4万条。有消费者声称购买的LABUBU 1.0 一个月内换货4次,但每次换回的产品仍有瑕疵。而针对品控不佳的现象,泡泡玛特的客服回应称「染色不均、轻微划痕等都属正常工艺情况」,对于如此敷衍的售后服务,很显然消费者们并不会买账。

  而当潮玩质量尚且未稳,影视化内容若再度翻车,消费者们很有可能会觉得:「玩具买了个假笑脸,电影又买了个真烂片。」

  而双线一旦崩盘,失败的,就不仅仅是LABUBU这一个IP了。

  生死分界线

  想避免「作死」,实现真正的「做大」,LABUBU必须跨过三道门槛。

  正如玲娜贝儿靠「一抬头、一害羞」制造的短视频传播奇点,LABUBU的影视化首步,也应该将内容设定「轻、短、快」,用一种直击情绪、容易被共鸣的「即时情绪流」,来做年轻人喜欢的、易裂变、易转发、带强情绪钩子的「情绪短片」。

  此前宣传片的「画面撞脸」事件,已暴露泡泡玛特内容团队在原创能力上的硬伤,而对于一个从未做过长内容叙事的品牌来说,想一口气复制迪士尼式「宏大世界观」几乎是天方夜谭,但这恰恰也是LABUBU最不需要去模仿的路。

  不做「廉价迪士尼」,而是选择以原创内容为王,是泡泡玛特需要跨过的第一道槛。

  而LABUBU的用户粘性,本质还来源于一个特质:「情感投射容器」。

  没有确定性格,没有统一人设,反而成就了它的「情绪熔炉」属性。而如果此时要强将LABUBU定性,甚至给它加不适台词、赋性格、设立主线剧情,那么用户的情感投射就会被撕裂。轻则粉丝「出戏」,重则直接引发大面积「人设崩塌」式弃坑。

  所以LABUBU要跨过的第二道门槛,不是为她们写一个「英雄旅程」,而是保持「空白状态」,通过碎片化短内容、开放式结尾、小剧场形式,让用户保留情感投射,自己对号入座。

  最后,影视化要服务的是IP的商业价值,而不是单纯的「烧钱做艺术」。

  与其赌一部大电影,不如用「内容带动衍生品销售」,从而反哺影视投资。比如,通过剧集植入限定款盲盒、联名款服饰、情绪表情包,先让内容为产品赋能,再用销售利润反向补贴内容生产。

  再胆大一点,泡泡玛特甚至可以考虑借鉴K-pop模式,试点「预售反哺制作」:提前释出部分剧集人设、概念图、角色形象,让用户投票、众筹,让粉丝们直接决定哪条支线、哪个版本、哪套造型最值得开发影视内容。

  这样一来,通过产品、内容、用户情绪、粉丝经济,才能真正跑通一条可持续的LABUBU生态闭环。

  1号结语

  17世纪的荷兰,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曾让投机者为之疯狂。花还未开,价格已翻数倍,直到泡沫破裂,万千人倾家荡产。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

  若干年后,依然在荷兰,另一个关于「渴望」的故事悄然发生。

  来自香港移民家庭的龙家升,因为语言不通,父母又忙着经营中餐馆,没有人在意他的孤单。于是,在绘本、涂鸦与幻想中,他拿起画笔,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逃生出口。

  北欧神话、森林精灵、东方志怪,成了他与世界对抗的武器,也成了后来风靡全球的潮玩LABUBU的灵感源泉。

  这些长着九颗尖牙、带着「坏小孩」特质的小精灵,成为了无数人捧在手心里的「情绪安全屋」。孤僻的青少年、地铁里的996打工人、不合群的大学生、情绪崩溃却还要保持体面的大人,都能在它那张「丑萌」的笑脸后,找到一个「被世界接纳」的入口。

  而LABUBU最初的使命,也并非盲盒流量或票房增长,它最初的使命,只是一个孩子对抗孤独的方式。

  今天,它要抵达的,也不过是每一个孤独人的手心。

  影视化,可以是通往那里的路,但绝不能是唯一的路。

  我们无法预知,LABUBU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永远的奥古斯都」,也无法断言泡泡玛特的终局究竟是不是一场泡沫。但至少,在这场潮玩狂欢中,我们看见了许多躲在笑脸与尖牙背后,渴望被看见、被接纳、被安放的小怪兽。

责任编辑:凌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LABUBU拍电影,要么做大,要么作死 https://mxgxt.com/news/view/1538371

相关内容

关于“108万天价Labubu”爆点,综艺要怎么跟进?
新华社经济随笔:LABUBU大火,“中国创造”做对了什么?
为什么富婆都爱Labubu?
Labubu爆红背后的明星营销秘籍:怎么选对人、做对事?
笑死 这个大叔 摇滚labubu
电视剧要怎么拍摄 要怎么拍摄电视剧
为什么手机厂商还没联名Labubu?
火成这样了,为什么有人骂Labubu是郁金香?
借钱也要拍电影
LABUBU拍出108万值吗(艺术收藏品的真实价值)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