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钊文学视野中的《南漳文学人物》
地域书写之《南漳文学人物》
在中国文学的宏大版图中,地域文学始终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根系。吴仕钊在《襄
阳文学人物之南漳巡礼》中对都正康《南漳文学人物》的推介与解读,不仅展现了一位资深
文化研究者对地方文学谱系的深切关怀,更折射出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文学书写本质的深
刻思考。这位以“老朽不才突奇想”自谦的学者,实则通过看似朴素的个体叙事,构建起一
个关乎文学根基、人文精神与时代使命的理论框架。他的文学视野,恰似荆山楚水间绵延的
文人传统,既有对文化血脉的执着追寻,又饱含对当下文学建构的忧思。
一、地域文学的价值认知:从历史碎片到文化基因
吴仕钊对都正康《南漳文学人物》的推崇,本质上是对地方文学田野调查式整理的价值
确认。这部收录 148 位现当代南漳文学人物的文献,以近乎社会学档案的严谨态度,将王正
刚的从政轨迹、夏世清的教育实践、卢鸿赓的剧本创作等零散记忆编织成网。这种全景式扫
描并非单纯的史料堆砌,而是试图在“民俗角度看人文”的框架中,寻找地域文学的生命密
码。
在吴仕钊的阐释中,这些人物谱系构成的文化图谱具有双重维度:横向的,它呈现了南
漳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既有基层干部王正刚跨越半个世纪的政治叙事,也有教育家夏世清
“四环五备六为主”的教学革新,更有卢鸿赓对鄂西北花鼓戏的民间文化抢救;纵向的,则
勾勒出文学传承的隐形链条。当夏世清在《管见篇》中提炼教学经验,当卢鸿赓将地方戏曲
融入语文课堂,这些实践本身即是文学精神在基层社会的具象化传承。吴仕钊敏锐捕捉到这
种微观层面的文化传递,将其视为抵御文化断层的韧性网络。
这种视角突破了传统文学史写作的精英化倾向。相较于聚焦名家名作的文学史范式,吴
仕钊更关注文学如何在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中生长。例如王正刚从农会主席到建设局长的经历,
表面看是政治履历的铺陈,实则暗含革命语境下乡土叙事的嬗变;夏世清将政治课教学与农
民生活经验结合的尝试,则折射出特殊年代文学教育的生存智慧。这种“下沉式”的书写策
略,使地域文学研究从文本分析转向文化生态的整体观照。
二、人文精神的内核:在坚守中寻找文学的原生力
吴仕钊对南漳文学人物的关注,始终围绕“人文精神”的核心展开。在他的解读中,这
些文学实践者的共同特质,在于对文化使命近乎固执的坚守。夏世清 44 年教学生涯中摸索
出的“启发式教学法”,卢鸿赓将地方戏曲融入语文教育的尝试,乃至王正刚在政务之余对
基层文化建设的推动,都体现出知识者在时代浪潮中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这种坚守并非简单的文化保守主义,而是对文学原生力的深度开掘。夏世清在政治课教
学中强调“抓活思想,运用活教材”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以文学思维重构意识形态教育。他
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农民熟悉的语言系统,这种转化本身即是一种文学创作——通过叙
事重构实现观念的在地化传播。同样,卢鸿赓创作的《贪为贫》《二月火把》等地方剧本,
将革命叙事与鄂西北民间文艺形式嫁接,在政治宣传的表层功能之下,潜藏着对民间审美传
统的创造性转化。
吴仕钊特别关注这些实践中的“中间态”价值。在主流文学史难以顾及的县域文化场域,
文学活动往往呈现出政治诉求、教育功能与艺术追求的复杂交织。例如王正刚在建设局长任
内对建筑美学的关注,夏世清在地名志编纂中对文化记忆的抢救,这些看似边缘的文学实践,
实则是文化基因在体制缝隙中的顽强生长。这种观察视角,使吴仕钊的文学批评具有了文化
人类学的厚度。
三、文学书写的方法论:民间立场与历史纵深
从吴仕钊对都正康书写策略的解析中,可以窥见其独特的文学方法论建构。他称赞《南
漳文学人物》“像分镜头剧本一样”的呈现方式,实则是肯定了一种民间立场的历史书写。
这种书写拒绝宏大叙事的话语霸权,转而通过大量细节碎片的重组,建构起更具生命温度的
历史现场。
具体而言,这种方法论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田野调查式的在场性。书中对人物生平轨
迹的细致考证,如王正刚 1948 年任农协主席时的工作细节,夏世清 1965 年政治课教学改
革的具体步骤,都建立在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其次是叙事结构的开放性。148 位人物
的平行陈列,打破了线性历史的固化框架,使文学史呈现出多声部共鸣的复调特征。最后是
阐释视角的民间性。对基层教育者创作实践的关注,对地方戏曲改良的重视,都显示出将文
化阐释权归还民间的理论自觉。
吴仕钊进一步指出,这种书写方式的价值在于打开了历史的褶皱。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王
正刚在建设局长任内对城市美学的思考,或是夏世清在退休后仍坚持主编地方风物志的选择,
就会发现文学活动从未局限于书斋,而是始终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互交织。这种认知颠覆了
传统文学研究的文本中心主义,将文学重新置入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四、当代启示:重建文学与生活的共生关系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冲击下,吴仕钊的文学视野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对南漳文学人物的解读,本质上是在探讨文学如何重建与生活的共生关系。当夏世清将政
治课教学转化为“活的文学”,当卢鸿赓用地方戏曲搭建主流文化与民间审美的桥梁,这些
实践都证明:文学的生命力始终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介入。
这种介入在当下语境中显得尤为迫切。面对短视频对文字阅读的冲击、人工智能对创作
主体的挑战,吴仕钊提示我们回归文学的本质功能——作为文化基因的传承载体和人文精神
的培育土壤。他在评论中反复强调的“民俗视角”,实则是呼吁文学创作重新建立与地域文
化、日常生活的情感联结。就像都正康通过人物谱系展现的,每个普通人的文化实践都是文
学长河中的涓滴细流。
在方法论层面,吴仕钊的探索为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他打破文学史写作的等级
秩序,将基层教师、文化干部、民间艺人的实践纳入研究视野;他摒弃简单的审美评判标准,
转而关注文学活动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他强调田野调查的基石作用,使文学研究获得文
化人类学的实证品格。这些都可能成为破解当代文学困境的重要路径。
结语:作为文化基因库的地域文学
在《南漳文学人物》的评论中,吴仕钊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文化寻根。那些散落在荆
山汉水间的文学记忆,被他重新编织成抵御文化同质化的防护网。这种努力不仅是对地方文
化资源的抢救性梳理,更是对文学本质的深刻叩问——当我们将目光从聚光灯下的文学明星
转向基层的文化耕耘者,便会发现文学从未远离生活,它始终在民间叙事中生生不息。
这种视野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地域文学作为文化基因库的战略意义。在全球化浪
潮中,正是无数个“南漳”的文化坚守,构成了中华文明多样性的生态基底。吴仕钊以其独
特的文学洞察力提醒我们:守护这些文化根系,不仅关乎文学传统的延续,更是维系民族文
化主体性的根本所在。这种思考,使他的文学评论超越了地域局限,成为当代文化建构的重
要思想资源。
网址:吴仕钊文学视野中的《南漳文学人物》 https://mxgxt.com/news/view/1534314
相关内容
漳州立人学校2024届高考复读班开始报名了十大著名中国作家 中国文学代表人物 中国文坛大家
上央视讲易经“第一人”的曾仕强,39岁才学易经,十大预测惹争议
文学知识图谱 人物 王绩
南方文学
影视文学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易学界两大泰斗人物,曾仕强已经离世,无量子选择隐居
【中国科学报】吴文俊:数学界的“老顽童”
漳州影视热潮再起:新剧组开机,探讨背后的文旅融合与明星魅力
湖北南漳县疾控中心被指34人一年吃掉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