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香港为什么要搞出来个“四大天王”?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思考的碰撞无穷无尽。
在之前小文《港娱:“四大天王”封号,谁是最大获益者?》评论区,有人问了这么一句话,“香港为什么要搞出来个四大天王?”
究竟是大势横空下的顺水推舟,还是预先图谋的有意钦点?
溯源即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乐坛开始步入繁荣。
但经这个十年后半程的“谭张争霸”一役,不但谭咏麟和张国荣先后宣布无限期退出乐坛,就连梅艳芳和陈慧娴都前后脚告别乐坛。
转眼间巨星尽去。
所以1990年,在香港乐坛历史上,就被称作了巨星缺位的“真空期”。
而很显然,没有巨星,就“制造”巨星。
这大概是昔年整个香港乐坛和娱记的共同想法和策略。
反过来看当年,男歌手唱将只剩下了张学友和李克勤,唱跳歌手有张立基、杜德伟和草蜢,偶像歌手则仅剩陈百强和从乐坛“抢滩”过来的刘德华。
很显然,综合权衡之下,偶像力是压倒性的首选因素,故在陈百强声势陡然转弱的时刻,上选自然是携影坛威势而上位的刘德华,其次才是实力唱将张学友。
剩下的人,要销量没销量,要人气没人气,根本都还扶不起来。
故有封号“两大家族”。
这一年。
黎明与郭富城先后在香港和台湾乐坛出道,前者刚刚拿了十大劲歌金曲的“最受欢迎新人金奖”,还不够资格登台争雄,后者则火爆华语乐坛,还没来得及考虑粤语歌坛的事。
至于很多人关注的王杰。
1989年的王杰,确实算得香港乐坛一颗新星,不但拿了最受欢迎新人奖和最有前途新人金奖,也凭《谁明浪子心》,同时入列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
但随即如烟泡消散,再也不见影踪。
这事不知内情,难讲。
不过换句话说,如果王杰留下,当可与刘德华和张学友二人并列称雄,而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张学友与王杰要进行“生死一决”。
毕竟同为实力派歌手,两个只能留一个。
就很惨烈了。
1991年,格局再变。
宝丽金唱片新人黎明崛起,他在宝丽金内部,压下了老将李克勤,并以第三张粤语唱片《是爱是缘》,夺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IFPI香港全年销量最佳大碟奖。
媒体哗然。
旋即炮制出“三国大战”和“三剑客”两个概念。
最终“三剑客”受到认可。
在此刻稍作停留。
问一句,何谓“三剑客”?
直白一点讲,三人占据十大劲歌金曲名额之七,刘德华和张学友二人,包揽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和金曲金奖,占据十大中文金曲名额的五成,张学友和刘德华同获FPI国际大奖,黎明拿走全年销量冠军大奖,并包揽叱咤乐坛流行榜男歌手金、银、铜奖。
换句话说,这是来自销量、人气和奖项等要素的大致均衡和并驾齐驱,在粤语歌坛的视野内,没有第四位歌手,能与三人有一战之力。
这就是事实。
1992年,郭富城衣锦还乡。
前一年,他刚刚拿到香港电台的最有前途新人金奖。
而甫一回到香港,就强势终结了诞生不到半年的“三剑客”封号,转以“四大天王”之名,取而代之。
可能有人会问,他何德何能?
来看一看,出道至封王此时,他都干了些什么。
出道连续三张普通话歌曲专辑,全亚洲皆破百万张销量,台湾金曲龙虎榜六连冠、新加坡醉心龙虎榜连续十二周冠和单曲九连冠,并有蘑菇头风行整个亚洲、个人写真集销量破百万册的空前影响力。
如此盛况,除了“王座”,香港乐坛还能拿什么东西来迎接?
四大天王遂横空出世。
至此,谭张梅陈等巨星离场的“真空”,才当真被填满,而这四位巨星,非但会雄霸香港乐坛,更将冲出香港,走向亚洲乃至世界。
青出于蓝。
回头来看。
所谓“两大家族”,更像媒体制造噱头,强扶刘德华与张学友上位,及至“三国大战”或“三剑客”,就隐有王者气象,等到“四大天王”现世,一锤定音。
这个过程该怎么看?
笔者以为,有制造巨星的图谋,也有大势横空之下的顺水推舟,呈现为一种主观意愿与客观趋势的交互影响。
故这些封号的出现,一则出自娱乐的需求,二则也是歌手实力的显现,并不可能像某些人所说,为了对抗某位歌手,或者为了争抢乐坛话语权。
坦白说,华语乐坛史上,还没有哪位歌手,有资格承受这四位的联手一击。
而不管是哪一种情势,也不管坊间怎么看。
四大天王,实至名归。
网址:港娱:香港为什么要搞出来个“四大天王”? https://mxgxt.com/news/view/1534276
相关内容
港娱:四大天王,与四个版本的来历香港电影成也四大天王,败也四大天王
香港四大天王四大天后 都有谁:他们代表作是什么
港娱:四大天王,何以位列,香港十大文化符号之首?
都知道香港有四大天王,可谁知道香港的四大天后都是谁?
香港四大天王与四小天王分别是谁,尤其是小天王,?
香港四大天王都有谁?
香港演艺界四大天王是谁,四大天王是哪四个明星
香港四大天王盘点 香港四大天王分别是谁 当年到底有多红
香港人瞧不起黎明 黎明被质疑四大天王中实力最弱 黎明为什么不承认四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