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1 15:44

作者:任春伟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5月号 

图片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长期以来以深度挖掘、直面交流、情感共鸣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广大受众。

然而,在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和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受众的选择更加多样,注意力更加分散,对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日益增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精准传播,成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亟须解决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困境

(一)内容同质化与受众分流

传统电视新闻访谈长期依赖“主持人提问—嘉宾回答”的单向对话模式,话题多聚焦于社会热点、人物故事,形式与内容趋同性显著。以省级卫视晚间新闻访谈栏目为例,超过60%的节目选题集中于政策解读、典型人物报道等传统领域,叙事框架与表达方式高度相似,导致受众审美疲劳。

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崛起,短视频、直播等形态以碎片化、娱乐化特征迅速抢占用户注意力,进一步加剧了受众分流。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达168分钟,远超电视节目的42分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2016年以来,我国电视的开机率由70%断崖式下降至2022年的不到30%。这种分流不仅削弱了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传播效力,更使其在广告投放与商业价值上陷入被动。央视《面对面》作为老牌访谈节目,因深度报道广受好评。在新媒体冲击下,2021年《面对面》尝试引入外景拍摄与纪实片段,但因未突破“访谈+解说”框架,反而因形式混杂导致口碑分化。

可见,单纯的内容叠加难以解决新闻访谈同质化困局,亟须从叙事逻辑到表现形式的系统性创新。

(二)互动性与参与感不足

传统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以“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为核心,“你说我听”的模式难以满足受众对强互动、个性化表达的需求。反观新媒体平台推出的访谈节目,如腾讯新闻出品的创新准直播节目《十三邀》,通过弹幕、评论区与受众互动,主持人许知远常根据网友提问调整访谈方向,甚至将部分评论作为访谈问题直接抛给嘉宾。据《腾讯新闻2022年度内容生态报告》,这种“受众赋权”策略使节目单期互动量超50万,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45%。

图片

(三)技术应用滞后

尽管VR/AR、多屏互动等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其在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节目仍以演播室固定机位拍摄为主,技术投入更多集中于后期包装而非内容生产环节,技术价值未被充分释放。技术滞后的另一表现是跨平台整合能力不足,许多节目仅将短视频平台作为内容分发渠道,未针对移动端特性重构内容形态。如某访谈节目将60分钟完整版直接切片成3段短视频投放抖音平台,因节奏拖沓、缺乏悬念设计,完播率自然大打折扣。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创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访谈节目遭遇“自媒体”与媒体同质化节目的双重挑战。电视新闻访谈节目需从选题深化、制作创新、传播优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进行系统性变革,以求破局。

(一)选题深化:垂直深耕,与社会价值结合

1.聚焦时代议题与本土叙事

传统访谈节目常因选题泛化常陷入“大而空”的窠臼,而垂直化、在地化的选题策略能够有效破解这一困境。

以潍坊市融媒体中心高端访谈节目《你好新时代》为例,其选题紧扣党的二十大召开与潍坊市高质量发展两大背景,聚焦企业家、劳模、科技工作者等时代人物,通过“个体故事折射时代进程”的叙事逻辑,实现社会价值的深度传递。

节目组在策划阶段引入“大数据分析+田野调查”双轨机制。一方面,通过分析潍坊市政务新媒体评论区的高频词,锁定公众关切的议题;另一方面,记者深入基层调研,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人物。例如,采访党的二十大代表杨守伟时,节目并未局限于其职务,而是通过跟拍其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日常场景,展现其作为一千多名孤弃儿童的“妈妈”用爱为孩子点亮心灯这一受众普遍关注的主题。此类“小切口、大主题”的选题策略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也印证了垂直内容的市场潜力。

2.引入UGC,与用户共创

传统的访谈节目传播更依赖明星效应与大众话题。但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已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短视频时代的内容更注重垂直细分和内容的圈层。

比如,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主办的访谈节目《市民对话一把手·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聚焦办好为民小事,通过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BRTV新闻频道、微博、抖音等平台同步播出,在节目策划阶段就吸收了大量用户基于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的文字、视频投稿,遴选网友代表参与现场访谈。加上记者的街头采访、多渠道的数据调查、嘉宾的针对性提问,内容扎实、丰富。节目摒弃对名人或热点人物的追逐,以独特的内容定位在碎片化的传播生态中脱颖而出。

(二)制作创新:技术赋能,助力形式突破

1.拍摄手法与场景碎片化

传统访谈节目受限于演播室场景,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融媒体时代,节目更需要在注意力稀缺的场景中实现深度表达。以潍坊市融媒体中心针对潍柴集团的访谈节目《王树军:尽头处超越  平凡中非凡》为例,节目创新采用“工业Vlog+访谈”模式,通过跟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王树军的工作日常,展现其在发动机装配车间解决技术难题的真实过程。摄像机以第一视角记录其与团队讨论、操作的细节,辅以手持云台拍摄的晃动感,强化了在场感,实现了去演播室化的沉浸体验。

2.虚拟技术与沉浸式体验

技术的发展为访谈节目带来更多的可能。早在2021年底,深圳广电集团就联合深圳市中医院联合推出了全国首档“VR+XR”虚拟中医访谈类节目《中医有术》。当嘉宾谈及病毒性肝炎时,演播厅画面瞬间切换为虚拟肝脏3D模型,偏抽象的医学问题被新技术具象化还原,这种技术具象化手段让专业医学术语有了更清晰的、大众化的表达,降低了受众与专业领域学者的对话门槛,使节目传播效能显著提升。

(三)传播优化:多屏联动与精准触达

1.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以潍坊市融媒体中心新闻访谈节目《你好新时代》为例,节目通过“一鱼多吃”策略,重构内容传播链——电视端保留完整版访谈,突出深度与完整性;在抖音平台发布节目的3分钟“金句集锦”,通过快节奏剪辑与花字特效吸引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平台用户观看;微信视频号则上线“未播花絮”与嘉宾互动彩蛋,满足粉丝的深度观看需求。通过多屏分发,节目全方位触达用户,其中短视频贡献70%流量,验证了节目“二创”的价值。

2.算法推荐与个性化服务

腾讯新闻《十三邀》,依托平台用户画像系统将单期90分钟访谈拆解为“哲学思辨”“文化批判”“娱乐对话”等标签化片段,通过算法定向推送。如向一线城市高知群体推送许知远与人类学家项飙的对话片段,向二三线城市年轻用户推送李诞的幽默访谈。该策略使节目美誉度不断提升,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8.4分升至第七季、第八季的9分以上。

结   语

总之,融媒体时代并非传统访谈节目的终结者,而是其进化契机。通过充分利用其优势可以实现受众细分、内容定制、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提升节目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赋能剪辑效率、跨平台联动拓展传播边界,节目的传播形态和商业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应积极探索推动产业升级,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个性化的收视体验。

(作者单位: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5月号,原标题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参考文献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 https://mxgxt.com/news/view/1529344

相关内容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
新媒体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创新探析
浅析电视访谈类节目策划的创新方法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体育人物访谈节目创新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人物专访节目的迭代与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名人访谈节目的革新与嬗变
电视访谈节目的创作规律与编导思维
网络自制访谈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以《透明人》为例【2】
网络访谈类节目《十三邀》的叙事特征与创新
浅论明星访谈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变革之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