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我的“转型”和“创业”之路
张熙,2006 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2 年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
前言
感谢“贵系”各位老师在毕业多年之后还想着我,使我在北京冬日沉重的雾霾中回想起清华园的清风暖阳。毕业几年没有突出的成绩可以炫耀,只有将工作历程认真汇报。此题目中,“转型”代表研究方向的完全转变,几乎重读了一个博士;“创业”代表在新单位的“筚路蓝缕”,开拓领地,组建团队。希望能给有志于进入高校的同学们一些借鉴。
毕业选择
我是2006级的直博生,师从汪东升教授,研究多核处理器体系结构。毕业之前面临的选择很多,可以去芯片公司、互联网公司,还参与了创业公司,也可以做公务员,或进入证券基金行业,感觉自己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但缺少对目标的规划和对专长的认识,前途的选择非常迷茫。在我之前,实验室先后有张伟、嵩天和刘川意博士等进入高校任教,我也遵循了他们的道路,在系里园丁计划的鼓励和导师汪东升教授的推荐下,加入了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给自己的理由是,高校的灵活度比较高、发展路径比较多,进入高校是一个能带来更多选择的选择。回头来看,虽然当时进入高校的选择并不那么确定,却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我不喜欢受到过多约束和限制,而高校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是吸引了我,希望继续寻找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方向转型
初到北邮,必然面临适应与调整,而困难却超出了我的预期。相对于清华,北邮是个“小”学校,这个小不仅是规模和场地,更是学科与方向。不论哪个学院哪个实验室,几乎都在做网络,甚至人文学院都研究网络立法。我博士期间研究体系结构,还是较为小众的多核处理器设计,在北邮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样遇到了问题,评委的反馈是“申请人主要成果都是清华期间取得,在北邮缺少相应的研究基础和团队”。如果连基金都拿不到,也意味着在该方向上被判死刑。长痛不如短痛,无奈调整方向。我所在实验室主要研究可信计算与网络安全,因此我融入团队,开始参与可信国际标准的制定。另外,恰逢大数据方兴未艾,而实验室缺少做大数据方向的人,我也承担起这个方向的任务。
网络安全与大数据,成为了我工作后的新方向。可惜的是,多年的多核研究基础一点都用不到。庆幸的是,实验室给我进入新方向的机遇和信任。2012年我加入了两个大项目。第一个是863重大计划网域空间身份管理项目,目标是制定应用于网络空间的国家级身份认证体系,解决二代身份证难以应用于网络应用的弊端。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每周都有进度节点,即使在北京7.23暴雨的那个周末,我们也是加班到天昏地暗,浑然不知外面的情况,半夜回家看到路上横七竖八的汽车还一脸懵懂。在几十家单位共同努力下,该项目成功建立了网络电子身份证eID体系,并且在北邮等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示范应用。另一个项目是973计划社交网络分析项目,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方法,也由此进入数据挖掘和舆情分析的领域,接触到很多实用有趣的问题,也认识了很多牛人。有意思的是,进入这个方向我才知道唐杰老师的大名,有一次遇到唐老师问到他的办公室,才知道当年我们都在FIT三层做邻居,错过了那么好的请教机会。这两个项目的执行,帮助我初探两个新领域。
2014年12月,北邮,实验室建设验收会
2014年,随着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得到空前重视,我们的工作也愈发忙了起来,给网信办等单位提供战略、技术及人员的支撑。虽然很多付出并没有项目的回报,也难以产生论文等成果,但大家甘于牺牲、乐于奉献,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努力的成果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出台,相关组织的成立、安全事件的解决,有影响力会议的举办等,我们也有幸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网信办的表彰。
角色调整
初入新的单位,人生地不熟,还面临着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教学方面要学习如何备课讲课,科研方面也从自己单干到团队协作。作为团队最年轻的老师,还要承担很多事务性的工作,从资料整理到学生答辩,虽占用很多精力,也要尽责做好。感谢实验室主任方滨兴院士的信任和团队各位老师的支持,2014年初,我被任命为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常务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工作。这个工作并不容易,实验室缺少积累(刚成立两年),人员复杂(来自五个学院),加之我年龄最轻、资历最浅,还是外来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多年学生工作的历练,使我对双肩挑有信心。上任头件大事就是实验室的验收工作。实验室还处于筹备阶段,需要通过教育部的验收,才能正式挂牌。虽然缺少经验,但我仔细调研优秀实验室的经验,悉心梳理成果、筛选亮点、建章立制、包装品牌、装修改建,在当年年底实验室就顺利通过了验收,受到学校领导及专家的好评。实验室的发展运行更需要长效机制,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总结,我们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管理运行团队,逐步走向规范化。
2015年6月,加州尔湾,美国工程院报告
在科研方面,我们既面临基础研究,也承担工程开发、还负责实际运维,对团队能力要求很高,也驱动我们不断探索团队的构建和日常管理机制。随着团队和学生的成长,我们在新的方向上也渐入正轨,既能发表A类论文,也做出实际应用的系统,与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学生培养也开始取得成绩,博士生准备留校充实团队,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找到好工作。2016年,随着网络空间安全成为一级学科,我们也从计算机学院分离组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新学院是网信办五个“先行先试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未来将承担更多学科建设的探索任务。
成长导师
工作这几年,除了导师汪东升教授对我一如既往的关心之外,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方滨兴院士和Philip S. Yu教授对我帮助很大。方滨兴院士是我们团队的领头人,PhilipS.Yu教授是我在美国访问的合作导师,我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网络空间安全和大数据的工作。有趣的是,他们和清华很有渊源,方院士硕士在清华就读,而且也是清华的兼职教授,Philip S. Yu教授是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的院长。他们都是各自领域最顶尖的学者,有着令人敬仰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非常平易近人,无论地位多高,都保持在科研一线、定期与学生讨论,不厌其烦的回复邮件。另外,他们都非常勤奋且热爱学术,有宽广扎实的知识体系和高屋建瓴的视角,不断引领开辟新的领域。。这几年,也和当年系里的学弟姐妹们保持了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应该说,清华的身份与联系,使我受益终身。
2016年3月,芝加哥,与合作导师Philip S. Yu教授合影
责任和兴趣
工作并非事事如意,往往一些事情并不愿意做,但责任要求你去做。而很多事情喜欢做,却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做。如何将责任与兴趣更好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难题。国家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我们也一直以国家的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国家需求出发,网络空间安全和大数据的结合点是社交网络分析和舆情分析,这也是这几年一直在从事的研究。除此之外,大数据也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落地。从数据的开放度和领域的重要性来看,我认为金融大数据大有可为,Fintech(金融科技)也是当前业界的热点。我们开始探索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证券基金行业,综合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进行事件发现、趋势分析和风险评估预警。目前该方向还处于初始阶段,数据基础、理论基础等仍有待完善,我们也与业内一些知名的公司开展合作,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辅助乃至有朝一日能够主导投资决策。
结语
青年教师常自嘲为“青椒”,生活往往是忙碌和清苦的,“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虽然象牙塔外机会多多、待遇优厚,但大部分人还是坚守岗位,因为青椒的生活也是充实而富足的,能够一直被新的知识和人才环绕,不会枯燥无聊。希望学弟学妹从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势出发,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职业道路的选择,发挥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网址:张熙:我的“转型”和“创业”之路 https://mxgxt.com/news/view/151266
相关内容
娱乐明星转型创业者,都有哪些成功和失败案例?娱乐圈的转型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偶像歌手到演员:她的转型之路
由娱乐至时尚明星们的时尚转型之路.pptx
当商业化路径戛然而止,过气体育明星如何转型?
中国体育明星转型探秘:从赛场到荧幕的华丽蜕变之路
煤炭转型中的明星企业
数字化转型下的明星企业:探索星巴克的成功之道
范丞丞:逆袭之星,偶像转型演员的惊艳之路
从网红到明星,他们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