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 园景人最新访谈专栏 —— 《 我是设计师 》,走进设计师,聆听他们的心声!
钟惠城
大小景观创始合伙人
如果想要形容钟惠城二十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那么“变化”这个词再适合不过。
入行十载,他常经历空间的转换,从小城市到大都市,再回到小城市,往复数次;也经历多次身份的转变:学生、老师、设计师、创业者……他拥抱这些变化:“每一段经历的反差都特别大,但我愿意全身心投入新的旅程。这些反差带给我成长。”
在他身上,可以读到不同经历带来的多样,但某些品质一以贯之。“我关注年轻设计师的成长。想把自己学会的,都教给大家。”
大小景观的前身是Lab D+H深圳工作室,钟惠城依旧保有Lab D+H创始合伙人的身份。在此之前,他曾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担任兼职讲师,也发起并创办风景园林新青年网站——一个致力于传播知识、增进设计师交流的非盈利性网站。
与之相对,大小景观内部注重知识分享与交流,设计师们在每周一次的“大小Talk”上发表近期体会与感悟,引发思维碰撞。
对于钟惠城来说,事务所并不是单纯的公司,更像是社群或是学校,每一名设计师都会在此获得提升与成长。从他身上,能读到一种先人后己的好,让你仅是围绕在他周围,便会萌生一种想与之并肩“战斗”的冲动。
“每一次的博弈与厮杀,淋漓尽致后得以和解
最终得到极富张力的作品
这就是我们对设计的理解”
2021年10月1日,ASLA(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南加州奖颁奖仪式在美国洛杉矶水庭广场举行。
提前收到消息时,钟惠城人在美国。邮件中言语含糊,他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真获了奖。拨电话过去,对方礼貌地回复:你递交的作品入围,但是很抱歉,我们现在还不能告诉你得了什么奖项。
ASLA被公认为全球级别最高的景观奖项,也被称为景观界的奥斯卡。颁奖方式也似奥斯卡般充满刺激和不确定:设计师被通知作品入围,但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轻易透露作品或奖项。
挂掉电话,钟惠城在大小景观的工作群里发消息:我们的作品入围ASLA了!
ASLA南加州奖分为优异奖(Merit Award)和荣誉奖(Honor Award)两类奖项。每一大类的入围作品中,会有数个优异奖,但只会产生一个荣誉奖。
大小景观共递交了4份作品申请,钟惠城一时拿不准是哪个作品受到亲睐,他猜测或许是“浪花园”——位于深圳,一组可被回收再利用的临时展园。“因为觉得公共空间的作品不一定能竞争得过别人。最后没想到却是‘山脊的回归’获得荣誉奖。有些许意外,但也很欣慰。”
作品“山脊的回归”位于山城重庆某住宅小区内,项目所在地的山体按照原规划将被部分铲平,沿红线搭建一段最高处达16.5米的挡土墙。大小景观希望恢复这一段被硬生生切断的山脊,并以此为空间框架构建户外活动场所,将自然景观引入社区。
“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挡土墙的存在,意味着建筑户数的最大化,如果拆除,必定会损失掉一些建筑面积。但我们认为,山脊的回归会造就一条公共生态走廊,居民不用离开自己的小区,就能直接通过山上的栈道到达旁边的小山。这座小山就变成了社区的后花园。”钟惠城介绍说。
▲设计团队与业主在等待回归的山脊上,2018
经过多方的博弈、大量的沟通和妥协,该想法基本得以保留。对此,钟惠城表示欣慰,哪怕期间耗费的精力“不亚于一场搏斗与厮杀”。
在ASLA南加州奖的颁奖现场,所有荣誉奖的获得者都需上台发言。公布获奖项目后不到十秒,钟惠城被推上舞台。“完全没有准备,很紧张。”获奖的惊喜和惊讶交织,在这样的场景下很容易头脑一片空白,只能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感谢大小景观的设计师们,感谢那些和业主博弈的日日夜夜,感谢这条山脊最终能够回归社区。
▲钟惠城在颁奖典礼现场,2021
除此之外,大小景观的另外三组作品也成功摘取ASLA优异奖。“去年我们并没有太多建成的作品。公众号上也只发了这四个——水滴花园、浪花园、轻花园和山脊的回归。想不到全部都获奖了。”钟惠城如实说。
“我们不是言听计从的设计师
更谈不上是听话的事务所
为此我们吃了不少苦头
很多时候本可以听话就好
但我们还是选择再抗争一下”
设计中,使用者与决策者的拉扯并不少见,而设计师不得不斡旋其中。从专业层面,应更多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但决策者的想法却是无法忽略的现实问题。
钟惠城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前往地震后的四川,参与一所希望小学的改造修建,设计教学楼下的小花园。在开始设计前,他请校长叫来一个四年级的班级,给全班20多名小朋友发放彩水笔和白纸,让他们画出自己希望这个花园被设计成的样子。
这种名为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的方式对于设计师们来说并不陌生,也是使用者需求的直观体现。回收小朋友们的画后,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类,以此为导向确定设计方向。
▲钟惠城给同学们发放纸张,2012
“四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当然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所以他们画了很多热闹玩耍的场面。但校长认为,花园里应该放一座陶行知的雕塑,就像大多数的校园那样。于是他礼貌地回绝了我们的设计方案。”钟惠城回忆起那段往事,有些许遗憾。
但现实并不永远充满遗憾,遇到“志同道合”的业主方,设计师往往能激发出1+1>2的潜能。
项目“山之厕所”原本只是应业主要求“顺带设计一下”的小品,却不妨碍它获得2020 Architizer A+(建筑+木材类别)大奖,被许多媒体冠以“中国景区最美厕所”称号。
“山之厕所”位于山东烟台昆嵛山景区,该地地形层叠起伏。设计初期并未确定厕所的具体位置,结合复杂的地形,大小景观从模块化入手,设计了一个3米*3米的基本模块,可以根据山体坡度及标高转换,进行自由组合。
这一设计思路得到业主认可,模块可以适应不同的地势,亦能统一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的设计形象,为游客带来强烈的身份认同。
▲徒步者在山之厕所前的驻足拍照,2018
最终,“山之厕所”被放置于一块极为陡峭的场地。“除了山之厕所外,我们也在推进这一系列的设计。后续会有谷之厕所、林之厕所、脊之厕所等一系列设施落地。采用同样的模块化设计,统一的视觉呈现,可以安置在截然不同的地形上。我们坚持以低干预的模式介入自然,这一设计理念会一直延续。”
“我成长的每一个切换,反差都特别大
但每一次全身心投入这段旅程中,就会特别有收获”
钟惠城形容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热爱自然”的人,这种热爱在本科时期就初现端倪。
本科时期,他就读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校位于儋州市,有海岛城市独有的气候与植物风貌。“平时吃水果几乎不花钱,也能见到一些保存非常完好的自然植被。那段时间就特别快乐,基本上天天接触大自然,是一段跟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也积累了许多对生态、自然的感性认识。”
毕业后,他考入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在那里,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北林的几年,除了上课,钟惠城大量参加竞赛,也随同导师前往唐山,与彼得·拉茨事务所进行合作,参与唐山大南湖片区城市设计。
“那片工业遗址是一个采矿的塌陷区,邻近唐山曾经的地震灾区。彼得·拉茨对于这种旧工业遗址的景观设计非常有经验,不管是垃圾山的治理,还是某一款废旧的发动机,他看一眼就能说出产地和时间。能在一个领域做得这么深入的人,让我非常佩服。”钟惠城回忆说。
研究生毕业后,钟惠城决定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彼得·拉茨为他写了推荐信。最终,他选择提供高额奖学金及科研助理(Research Assistant)职位的康奈尔大学,并于2008年9月顺利入学。
▲钟惠城在康奈尔大学,2009
有北林打下的扎实基础,康奈尔大学的专业课程并不会让钟惠城觉得吃力。相反,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大量选修其他院校的课程。
“除了去建筑系和规划系听不少课之外,还去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学院,进修与建设、产品生命周期、世界经济环境相关的课程,印象最深的是在考古系念的一个叫做景观考古学(Landscape Archaeology)的课程,非常有趣。”
从儋州到北京,从康奈尔大学所在地小城伊萨卡到SWA事务所所在的洛杉矶,钟惠城一直在不同尺度与风貌的城镇中“切换”。而在这些不同城市中生活的经历,最终成为奠定大小景观设计哲学的基本底蕴。
▲钟惠城与SWA同事徒步登山,2011
“每到一个不同的地方,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像个本地人一样去生活、感受。这是非常好的体验,永远来自不一样的地方,永远有不一样的体验。大小景观的名字,也来自于此。我们探索景观中大与小的关系,整体与细节、全局与局部、社会与个人……”
“我理想的事务所,
不是明星事务所,而更像一个社群,或是学校
远离商业化,不为利益驱使
能够独立思考,做出有深度的作品”
大小景观的前身是Lab D+H深圳工作室。直到现在,钟惠城依旧是Lab D+H的联合创始人。
创立Lab D+H初衷,源于一次“争吵”。“当时我还在SWA工作,因为一个中国项目和前老板产生了分歧。他认为我们的中国项目就应该用最贵最好的材料,才配得上这个级别的项目和SWA的身份,但是我认为应该有更具性价比、更环保的选择。我们的设计不应该被商业价值左右。设计不应只从商业角度出发,而更应具备社会性的思考。”
之后,钟惠城萌生创立事务所的念头,他和同事崔荣埈聊起此事,俩人一拍即合。
2013年2月,Lab D+H在洛杉矶成立。“最开始我们只有3、4个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工作室,项目紧缺,只能挨家挨户地向业主‘毛遂自荐’,或是做别人不愿意做、不赚钱的小项目。”钟惠城回忆起工作室创立的初期。
2015年,同在SWA共事过的李中伟加入合伙人的行列,并于2017年成立Lab D+H上海工作室。
▲钟惠城在洛杉矶办公室工作,2013
随着工作室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Lab D+H吸纳更多有才之士,开始实行分区域逐步扩张。钟惠城依然往返于洛杉矶及深圳工作室;崔荣埈于2018回到韩国,主理韩国工作室;李中伟一直主理上海工作室;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林淼则一直负责广州工作室。
2020年5月,Lab D+H深圳工作室更名为大小景观。“这次更名,是改变也是坚持。大小景观想做更纯粹的设计。”钟惠城解释,“我们不做明星事务所,作品形式更不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大家都会参与到设计中;相比商业价值的诱惑,我们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保持思考的深度和独立。我们不是,也不会成为言听计从的设计师。”
现阶段,大小景观共有二十余名设计师,从2013年成立至今几乎没有核心员工变动。钟惠城需要往返于中美之间时,合伙人林丙兴承担起工作室的主要责任。事务所内学习与交流氛围浓厚。除了每周一次的“大小Talk”外,也会鼓励所有的设计师都参与到方案设计中。
和事务所内的设计师们,钟惠城一直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他来说,行业内的师承关系尤为重要。
这也让钟惠城一直与事务所内的核心成员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每一个项目,都会就方案进行大量的沟通与讨论,点滴细微的改动都将互相反馈、碰撞,继而改进、更迭。这一习惯源自在SWA工作时期。
“我非常感谢在SWA时期的师傅邓宁,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有段时间跟着他做项目,我每做一点新的改动都会给他看。哪怕中间只隔了几分钟,他也会立刻给我反馈。正是这种近距离的师徒关系让我的设计能力提升许多。”
对于工作室未来的发展,钟惠城并没有大肆扩张的想法。相反,他内心的挣扎来自于如何平衡设计师的成长和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
“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这20多位设计师小伙伴都能尽可能成长。把我的设计‘心法’全部教给他们,希望他们都能超越我。除此之外,我也希望能把这些年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包括大小的一些设计方法,传递给更多的设计师。”钟惠城坦言,他多次以推文、直播、讲座等形式分享自己的设计经验。
▲钟惠城(左三)受邀前往哈佛进行讲座,与GSD老师合影
目前,因为疫情等客观因素,钟惠城无法像之前那样频繁往返于中国和美国。对此,他一半愧疚一半骄傲,“他们没有我也运转得很好。”
在美国的这段时间,为了更好地跟进项目,他在当地时间凌晨3点起床,开始视频会议,工作往往会持续到晚上11点。只要不在国内,这样的作息,他已经坚持了近五年。
▲大小景观事务所合影,2021
今年8月,钟惠城再次离开中国,因为疫情,下次回国的日子变得不可预测。
离开的前夕,这位温和内敛的设计师在朋友圈里发出大小景观所有设计师的合影,并写道:“我爱你们。”
作者:高雪 图片来源由采访者提供
文字系园景人(ID:xyzwin)原创
大小景观钟惠城:关心年轻设计师成长,拒当明星事务所,我们不是言听计从的设计师,今天您「在看」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