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音乐剧社 x 朱芾|时光中的王后:演员千面
时光中 的 王后 ·演员 千面
北大音乐剧社 x音乐剧《哈姆雷特》
系列访谈·演员篇
朱芾
青年音乐剧、话剧、影视演员
声乐指导、音乐剧导演
代表作品:音乐剧《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近乎正常》《灰姑娘》《阿加莎》中文版,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赵氏孤儿》《隐秘的角落》《简爱》等;话剧《警长的儿女》《埋葬死者》《大婚临头》等。
指导作品:参与录制湖南电视台《一年级》节目,并担任音乐剧《如果爱》声乐指导。
采访|胡正尧
编辑|董奕含
文|徐以舒 Luna
特别鸣谢|徐俊戏剧
主视觉概念设计与摄影|庞浩
她是一个充斥着诡计与权谋的史诗故事中那一抹柔婉的寂色,她的爱、她的痛苦和她的抗争融汇而成一个外表柔弱内里却蕴含着无限能量的她,刻画了一个发生在数百年前的“男人故事”中,一位给每一位观众留下无比深刻印象的女性形象。
支撑起音乐剧《哈姆雷特》中丰富而饱满的葛楚德王后这一形象的,一方面是原作深刻隽永的思想与人文底蕴,另一方面则是主创团队和演员在塑造这个舞台角色上所付出的努力。通过与朱芾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饱满丰盈的角色背后所凝结的,从主创到演员的各种思考、探索、碰撞和表达。可以说,正是这些不辍的努力和付出,共同构建起一条穿越纸墨和时光的桥梁,让葛楚德这个立体而令人动容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为一名唱演俱佳,备受观众喜爱与认可的音乐剧演员,朱芾职业生涯一路走来,已然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形象。这种成功背后的原因和付出,从她对葛楚德的塑造中可见一斑——
演员朱芾采访
爱、抗争与遗憾:葛楚德的故事
《哈姆雷特》作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戏剧作品,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无数次搬上舞台。演绎这样一个经典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无疑是会给演员带来很大压力的任务。在如何理解一个古典背景下的贵族女性角色,又要如何在延续和创新之间找到属于音乐剧《哈姆雷特》的理解与表达,这是朱芾最终交出的答卷——
H:感觉您在剧中对克劳狄斯的爱还是比较隐晦的,相较于新婚时的主动依偎和说一些悄悄话,剩下的基本只有细节上的体现,来让我们看出葛楚德对国王的爱——比如眼神间的交流和一些肢体上的触碰。为什么选择这种表演方式呢?
朱芾:葛楚德对我来说,是“那个时代”的女性,我们没有办法去剔除掉时代背景对她的影响。在那个年代其实还是男权时代,作为女人,尽管她身为王后,看似高高在上,但她其实没有实权。
对我来说,我愿意相信她对克劳狄斯真的有爱,但这种爱可能附加了很多的东西,不再是奥菲莉亚对哈姆雷特的那种爱——那是不一样的,葛楚德可能也曾经有过那样的爱,可是到了她这个年龄段和现在这种位置的时候,她必须思考的东西更多。而在对克劳狄斯的爱之上,第二层我会理解为她基于对权力的欲望:她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王后的地位。第三点,也是在我心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对哈姆雷特的爱。而且对我来说,她作为一个母亲,她必须要保证哈姆雷特的地位。
我们在第一场戏里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葛楚德跟克劳狄斯住一起是感到幸福的,她跟这个男人在一起,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开心的。但是当她看到哈姆雷特出来,看着哈姆雷特愁眉不展的那张脸,站在她的角度来看克劳狄斯跟哈姆雷特的时候,她心里其实是有一些情绪——紧张也好,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好,着急也好——但是马上,克劳狄斯唱出了:“你,永远不愧是我的孩子,以后也会继承我的王位。” 这个时候她又开始放下心防,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怎么样……
我觉得她的爱承载了太多,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她一定是爱他的,但是由于她的身份使得她的爱承载了太多。如果只表达一种对他那种很单一的爱,我觉得是表现不出葛楚德她的身份和她的年龄、包括她的地位而需要表达的一些东西,我希望能够让她表现得更饱满一些。
H:但是感觉王后对于克劳狄斯除了爱,还是有些恐惧的,确实是交织而复杂的状态。那您又如何理解克劳狄斯对她的爱呢?
朱芾:我觉得克劳狄斯对葛楚德的爱其实是男权主义者对女人的那种爱,他会觉得:“这是我的女人,在此之上才是我对她的爱……”葛楚德怎么看待这种爱——首先也许她也是享受的,但第二,也许她也会觉得是有压力的,甚至会觉得她不一定能够抓得住这种爱。
当然我觉得,作为女人,她一定是享受克劳狄斯对她的溺爱也好,宠爱也好——但是随着这部剧的时间线在往后推移的时候,她从一开始的享受跟他之间的这种爱意,最后变成其实是有一丝丝的对抗……当然不是说她因为作为一个女人,跟男人进行对抗,而是为了哈姆雷特——她的儿子,也为了一些其他的,比如说权利上的、地位上的、政治上的一些因素而去跟他做的一些对抗。
我觉得克劳狄斯应该还是挺爱这个女人的。不过当然,他也说了嘛:“这个是继承王位的女人。”所以我觉得可能在他哥哥娶了这个女人的时候,他已经爱上这个女人了,只是被他哥哥捷足先登了——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我觉得这个只能靠自己去想象,因为其实这一层在原著里面表达得也不是特别地明确和清晰,就需要我们去进行填补。
图源:杭州运河大剧院 微信公众号
H:在戏中戏的片段里,老哈姆雷特被杀死的时候,王后是稍微半站,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个惊讶的缘由是什么?她对于老国王死亡的真相是否知情呢?
朱芾:其实这个原作也没有明说,但是我觉得她内心是有一些触动的。这个惊讶的细节是我们一起演了一段时间之后,徐导又跟我们加的,他说这个地方要把它做足,比如说把她的这个惊讶的东西把它放大。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点,观众能够从这个地方感受到她开始怀疑克劳狄斯。她之前只是小心翼翼,但她不曾怀疑——她也许也觉得老国王的死不是那么的正常,但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她宁愿不往这方面想。但是这个戏中戏给了她比较足够的想象空间,她看到这一幕,会觉得这一幕好似很熟悉。她会惊讶,因为她不愿意相信是这样的。但是这个现实摆在这儿的时候,她一定会受到非常大的触动。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导演加的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它是葛楚德这个人物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推向了她下半场选择跟儿子站同一个队,选择帮助儿子。也就是这里,她心里埋下了一个怀疑的种子之后,她才会在后面在克劳狄斯和哈姆雷特之间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对他们都是爱的,但这两种爱当中,她会选择哪边的爱承载得更多一些。
H:所以对于剧中“毒酒”的设计,在您的表演逻辑里,葛楚德是否知情酒里有毒呢?
朱芾:这个问题我跟徐导讨论过好多次。毕竟以前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比较熟悉的了,也看了很多的作品,有些片段读书的时候也会接触。我以前的理解是:葛楚德知道这个酒有毒,所以她要替儿子喝掉。但是后来徐导跟我聊的时候,他觉得不能处理为“她知道这个酒里有毒”。然后我们两个因为这个问题僵持了很久,讨论了很久。
不过我觉得导演说的一句话是非常对的,他说:“如果葛楚德很明确地知道这个酒里有毒,那她做的这个选择就让人觉得不是那么聪明,母亲的光环弱了很多,她的母爱就不显得那么伟大了。”我觉得这个点触动到了我,我后来也跟他讲:“徐导,你说的也是对的,但是我想把它表演成:我不知道这个里面到底有没有毒,但在我看来它里面可能是有毒的,那么我就要替我的儿子把它喝掉。”
其实在原著里面也没有明确交代她知道还是不知道,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会觉得,葛楚德对儿子的爱一直没有丢掉过,她对儿子的爱、担心以及那种保护的欲望是一直存在的,而且这种母爱是从第一场戏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场戏,始终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那么我觉得对我来说就是——我不敢冒这个险——如果它有毒,儿子喝了岂不就“挂”了?所以我宁愿冒这个险,来帮儿子摆平一切,哪怕用我最后一丝力气乃至最后用我的生命来保护儿子。
后来我跟徐导聊的就是在这个模棱两可当中,选择一个自己倾向的部分。所以我没有明确说这里面一定没有毒,但也没有明确说这里面有毒,但是我愿意用我全部的生命来表达我对儿子的爱,我觉得这个就是我的选择吧。
H:《夜自话》让王后的形象一下变得立体起来,非常生动地呈现了她内心的种种彷徨与挣扎。可以谈一下您对这个唱段的表达吗?
朱芾:其实最初是没有这首歌的,是后来觉得这场戏很重要,这里应该要加一首歌。最开始徐导跟我聊这个剧本的时候,他就说这场戏非常重要,这里有两三场戏连在一起,它的整个线条非常清晰,特别明确。
我觉得这首歌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真的是展现自己内心脆弱的那一面:这一整部戏里,她只有跟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只有这个时候,才会展示她自己最脆弱的那一面。我觉得这也从侧面表达了葛楚德对儿子的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她对儿子的爱毫无保留,而且她在这首歌之后很明确地做了一个选择:帮助儿子欺骗克劳狄斯。
那我觉得这首歌的意义就更大了——跟儿子争吵完之后的这种内心的挣扎,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无奈: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因为她自己也说过,丈夫权利的光环于她而言必定是有吸引力的。所以我觉得这两边她都不想去割舍,但还是回归到——她对儿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跟别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她最终还是会选择站在儿子这边。
受访方供图
走在前进的路上
音乐剧《哈姆雷特》作为一部原创作品,虽有原剧故事作为基本框架,但在音乐剧的戏剧结构和表达当中,还是有很多需要主创和演员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突破的地方。每一次演出对于朱芾来说,都是一场全新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爱恨情仇。每一次拥抱葛楚德王后,每一次诠释她的内心世界,都会给朱芾带来新的体验和积累。精益求精的戏剧精神让她不断展开着对于角色的思考,而在她身边也有一群同样热爱戏剧、用心对待戏剧的伙伴,他们彼此支撑着对于戏剧的共同热爱和追求,一起走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
H:在巡演的过程中,您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朱芾:我觉得大的偏差倒没有,因为徐导排戏很细致,每一个点都会给我们讲的很清楚,所以大的逻辑和大的方向不会变。我觉得变的应该是我们作为演员内心的一些活动,比如说一个戏在一直演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有很多的东西在内心不停地触动你。
可能在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有些东西你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到了剧场合成了之后,你就有些不一样的感受。一开始演可能还有点紧张,各种想这个想那个,顾这个顾那个……等演熟了之后,你会发现:哦,原来这个地方还可以加上另外的一些内心活动。
当然可能对于观众来说,大家可能看不出来或者不一定知道;但对于演员来说,自己内心感觉它(这个角色)更丰满了,这个角色在心里住得时间久了,好像边边角角,好像每一个角落都填满了它的影子。
在这种时候,你内心足够丰富,内心足够饱满,我觉得角色表达出来,就会更带有一种潜意识的东西——不是说我在表演上这儿要有一个调度,或者那儿有一个动作,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内心对角色的理解更丰满了之后,很多东西包括眼神、包括肢体,它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都会让这个角色更流畅,更自然。
图源:杭州运河大剧院 微信公众号
H:关于表演逻辑,就像您刚才说的,可能大体的方向是不会变的,但演员是否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对剧情理解的逻辑发生变化呢?比如您先前提到,一开始理解为这个酒里面就是有毒的,但后面演着演着才发现,哦,原来不确定是否有毒才更加震撼——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这样的情况和感受?
朱芾:这种情况对于演员来说当然会有,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持续演出的过程里,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和认知。“毒酒”这件事情呢,我觉得它其实也不是一种逻辑上的颠覆,因为在原著和剧本都没有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你的演绎是有一定自由度的,而且这种解读不是绝对的,只是看你往哪个方向偏。当然我们还是要尊重导演的框架,因为整体是导演来把握,作为演员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看不到全景和全貌。
导演是用一个高于这个视角的东西在看这个作品,他的考虑会比演员更多、更富有整体性。导演需要的是一种整体的视角和考虑,比如说我们部分角色有不同的卡司,每个演员都会有自己的“小处理”,对于导演来说,他需要把握的就是这种“小处理”有没有超出演员可以有的自主性范围——只要这种个性化的演绎没有影响整体戏剧的气质和风格,不影响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他就不会提出异议。但是如果有一些地方让他觉得,这个影响了他想要表达的整体效果,他就会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你要怎样怎样,往这边掰一掰,往那边动一动……这个是导演的工作。
但是对于演员来说,演着演着可能心里会有另外一种想法,会有另外一种感受。有时候我们演了一些时日之后,就可能跟导演说:“导演,这个地方我们是不是这样会更好?”如果导演也认可,那可能我们就调整过来试试看。有时候导演自己也会在看了一段时间的戏之后有新的想法,会说:“这个地方你改成这样怎么样?”我们会进行沟通和调整——我觉得这才是让这个剧不断进步的一个做法。
无论是演员自身还是导演都会有自身的想法,彼此碰撞,包括对手演员之间的戏剧碰撞,都会擦出不同的火花。对手演员在演戏过程当中,可能今天给我是这个状态,明天给我是另外一个状态,我就会说:“哎呀?!不一样了。”但是很好啊,我们看到了新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对戏剧的一种探索欲望,我们这样展开对戏剧的探求。每个人的方式会有一些不同,但总体来讲,我觉得都是让这个原创作品去完成不断继续打磨的过程。在不停往前走的路上,你就会发现有的东西可以更好。
我会觉得人的审美和人的想法是在一直在变化的,比如说可能我前年、去年、今年三年三个想法,对待事物三个态度,难道以前的自己就是错的吗?不是的,这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进步,是一种在往前走的象征。
H:可以分享一些巡演过程中有趣的故事吗,或者哪个巡演城市您的印象最深刻?
朱芾:巡演过程当中都很有趣啊,大家伙在一块都很好玩,然后我们又喜欢吃吃喝喝——巡演路上就是这件事比较重要,导演和制作人他们也都是性情中人,就像大家长一样带领我们一起吃吃喝喝(笑)。
当然中间也会讨论一些关于戏的内容,比如说有些剧院舞台条件有限制,没法装吊竿,我们的帆就装不起来。那么如果有一站这个帆装上了,大家就会很高兴地说:“好久没有见到这个帆啦!”有很多这种很有意思的小事儿发生。
我是很喜欢巡演的,我觉得巡演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因为我本身就喜欢到处跑着旅行,所以我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处在一个很新奇的状态。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舞台,可以感受到不同观众的那种热情,与他们相互分享不同的感受——我觉得巡演是特别开心的。
图源:@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 新浪微博
共同的热爱
音乐与戏剧的舞台跨越不同的背景集结了我们所有人,无论是朱芾,还是北大音乐剧社的同学们,都因为对于音乐剧的共同热爱而拥有了无可替代的生命色彩。我们邀请朱芾分享了她与音乐剧的故事,更请她为同样作为音乐剧创排者的我们分享一些经验与建议。
H:可以分享一下您在英国的音乐剧游学经历吗?
朱芾:英国是一个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地方,相对于纽约来讲,我其实更喜欢伦敦一些,因为他们有着更浓厚的人文气质。我每次去伦敦,都喜欢提前看看有哪些剧目演出可以看,然后再去逛一逛,有些时候还去学校里上课,都是很有意思的经历。
我特别想分享上次去英国的时候,令我非常崩溃的经历:我七月份去英国,看了大概七八部戏,结果因为技术故障,碰到了三次中场中断,其中还有我特别期待、特别想看的一部戏,叫《Groundhog Day》(《土拨鼠之日》),取消了,没看成!本来想说换一场,结果一看发现这一轮演出都已经结束了……我非常生气,非常郁闷——唉,期待下一轮吧。
希望大家如果有机会有时间可以多去看看戏,我觉得那边看戏的氛围会比较好,戏的种类也会比较多,再一个就是他们的整体制作水平——毕竟人家做了那么多年,制作水平也好,包括演员的状态也好,都是很在线的,可以去看看。
H:对于北大音乐剧社的音乐剧创排 ,可以给同学们分享一些经验吗?
朱芾:其实我觉得在大学里面设立音乐剧社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儿。首先我觉得大家不管排什么东西,一定对它做一个非常全面的背景调查,这是非常非常需要的一个功课;再一个重要的是,大家要对“排演”这件事情抱有足够的热情。
我觉得作为演员来说,无论自己是否是专业演员出身,在台上都要保持一种非常投入的状态,一定要真的沉浸在这个角色里。很多人觉得表演很简单,但是当大家真的站上舞台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表演这件事情当成“我在表演”,你要把这个角色当成你自己去表达,去想你应该怎么做事,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写人物小传。这也是我自己一直坚持到现在,一定会做的一件事情,任何一个角色我都会坚持。有时候会犯懒,不想写,但是我至少一定会在脑子过一遍,在我的脑子里对这个人物作一个小传——非常非常有用。
还有就是,当你对自己的角色把握不住,觉得角色跟自己并不是很贴合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先去认识这个角色某些比较鲜明的特质和性格特点,把它拿出来,然后去跟你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做匹配。
我觉得人都是千面的,不可能都是永远都是一个样子——你对待自己父母肯定是一个样子,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另外一个样子,你对自己的爱人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你对待老师、对待同学、对待陌生人都是不同的状态。一个演员得学会认识自己:得明确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知道我在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难过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对待陌生人是什么样的态度,我对待好朋友是什么态度……我觉得对自己要有一个完整的剖析,你才能知道自己每一个面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你才能够跟角色的某一面“合二为一”。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演员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本来就是非常个体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个性也不一样,长相、声音、各种气质状态都不一样,那你怎么样能够把这个角色演出来?你演出来的跟别人演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就算是饰演同一个角色,大框架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实际带给观众的感觉还是有微妙的不同的——说明你是把自己的很多东西跟你的角色融在一起了。
但是你不要去“演”这个人,当你在“演”这个人的时候,你一定不是这个人,别人看起来也怪怪的,很尴尬。这种时候一定要放掉你想要做一个“表演者”去表达的东西,而是你要想到,我作为这个“角色”我想要表达什么,我作为这个“人”我想要表达什么,我想要作为“自己”我想要表达什么,这个更重要一些——这是我作为演员的一些小窍门,希望大家能够用得上。
感谢阿宁同学的提问!
· 文末福利 ·
剧社为大家准备了2张朱芾老师的签名照,转发本篇推文至朋友圈后,点击下方抽奖链接即可参与抽奖。
*说明:需在开奖前转发本篇推文,兑奖时将进行核查,否则中奖无效。*
微信公众号:北大音乐剧社
新浪微博:@北京大学学生音乐剧社
bilibili:@北京大学学生音乐剧社
网址:北大音乐剧社 x 朱芾|时光中的王后:演员千面 https://mxgxt.com/news/view/150083
相关内容
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在河北乐亭成功上演音乐剧《滕王阁序》重庆大剧院公演
百老汇与法语音乐剧明星齐聚北京开唱,“演艺之都”再添星辉
刘令飞朱梓溶坐镇“东方之光”,见证音乐剧新星诞生
王耀庆领衔交响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广州首演
《金色时光·中国经典歌剧GALA》音乐会亮相悉尼歌剧院
一条大船沿运河北上回溯历史,音乐剧《北上》在京首演
交响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在广州首演,王耀庆领衔主演
音乐剧《杨戬》:为爱成神,因爱成人
朱丹(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影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