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现象论文(优选范文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
追星已成为近年来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追星的历程源于粉丝对自己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粉丝对偶像的崇拜被认为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在追星过程中,通过对偶像的模仿和心理崇拜,达到心理的愉悦和价值的认同,最终实现粉丝自己的明星梦。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定位来看,粉丝追星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表达。下面是搜索整理的追星现象论文6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追星现象论文第一篇:初中生追星分析及教育策略
摘要:初中生追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在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个庞大的追星群体所引起的各种教育问题是教育者们应该发现并注意到的,也是教育界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初中生追星行为不是一味地反对与斥责,而是需要高度重视初中生追星现象,权衡初中生追星的利与弊,将有利之处发挥积极作用,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追星心理引导与偶像教育,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生;追星分析;教育引导;
涂尔干曾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描述了神圣感是如何在“集体欢腾”的状态下被激发和维持。涂尔干认为信仰是“个体对自身的超越”,反问“单靠自己的力量,他怎么能够超越自身呢?”因此个人是无法维持信仰的[1]48。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初中生粉丝群体追星现象:当粉丝个体对自己所喜爱的偶像稍稍出现审美疲劳时,粉丝的群体活动可让粉丝个人回到追星的“热血状态”。粉丝群体共同分享着一系列追星的感觉,并在这种互动中培育新的自我。
一、初中生追星的认同感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认同是对自我的找寻”[2]217。而心理学家西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模仿与靠拢”[3]48。现如今,初中生的追星活动,从简单的单独个体追星活动发展丰富多元的团体追星活动,初中生粉丝在粉丝这个特定群体中,不仅代表自身这个独立个体,同时也是作为该粉丝群体的代表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而在现实生活中的群体认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认同,另一方面是外在认同。初中生粉丝及粉丝团体的内在认同,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粉丝对饭圈用语的话语认同方面。在纷繁复杂的粉丝群体之中,各类粉丝与粉丝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所使用的特定饭圈用语,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该粉丝群体独特特征的语言。粉丝语言的使用会增强同一粉丝群体的向心力和团聚力,粉丝个体开始对整个粉丝群体形成认同。
初中生粉丝加入各类粉丝群体的目的多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倾吐的愿望,得知更多关于偶像的信息与消息,在特定群体中与有着共同审美标准的粉丝成员进行关于偶像的各种粉丝之间的独特的特定互动,从互动中获得乐趣。当初中生粉丝成为群体中一员之后,他们具有了该粉丝群体所特有的独特的标签,群体内成员的身份认同也同时增加了集体的维度。在初中生粉丝群体中,他们获得了种身份归属感,初中生粉丝们构建虚拟身份,并得到各类粉丝群体的认同,并由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情感与行为规范不断得到巩固,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严格的秩序纪律的与独特粉丝文化的粉丝群体,从而得到各类粉丝群体之间的认同。
二、初中生追星的心理原因分析
1. 初中生的从众心理
初中生处于心理成熟和发展的不完善期,他们的自主性并未完全发展,他们从心理上是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融合的。因此,当感到自己的思想落后于流行的话题格格不入之时,他们会努力的融入都群体之中,希望与群体和睦相处已脱离孤独感。因此当某一明星成为大家为热议的话题时,为了不脱离群体,初中生会主动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出于这一心理可以算作是被动追星,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与团体一致,因此对初中生影响要相对小一些。
2. 初中生的模仿心理
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模仿学习中可以解释初中生追星现象。初中生没有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他们对经验的习得往往是在观察学习其他人之获得,尤其是那些具有光鲜外表,聚光灯下的偶像明星,是初中生们最爱模仿的对象。初中生们首先往往先观察注意到某个明星偶像本身的特征,以及他们自身的认知特征和自身与偶像之间的关系等。在观察注意的保持阶段,偶像明星即使不再出现,但偶像的话语、行为仍给初中生很大的影响,并能够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由此可见,初中生对于自己喜欢的明星偶像,会试着模仿明星身上某些发光、让其着迷爱恋的特点,这些特点吸引着他们去追捧和崇拜,也会成为他们模仿与学习的榜样。
3. 初中生的归属心理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的不同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4]。而初中生最所需的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由于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他们的情绪具有极大的波动性,与父母也渐渐疏远,繁重的课业与学习压力这些都加剧了初中生的孤独感,因此他们对归属和爱有着强烈的内心需求。而明星凭借俊美靓丽的外表、优越的生活及社会地位等使初中生沉醉其中,从而填补内心空虚孤独感,获得一种心灵上平静与安慰。
4. 初中生的爱恋心理
由于初中生的生理特征,他们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向往。然而,他们往往都具有羞涩、自闭等心理,因此在面对异性时表现得也极为紧张。与此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等也阻碍了初中生异性之间正常的交往。所以初中生对于异性交往是空白的,也由此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更加强烈,以至于初中生都需要有一个理想爱人的假想对象。而大部分的偶像往往具有光鲜俊美的外表,是极易吸引初中生的目光与注意的,又由于他们的舞台上亮眼表现,使得偶像在初中生的心中具有完美形象,进而成为初中生幻想中的爱恋对象,有时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
三、对初中生追星的相应教育引导策略
1. 加强初中生自我教育意识
自我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受教育者根据一定的原则、规范,通过自我内部因素的作用,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调控的活动过程[5]。就是说初中生要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教育自己。初中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这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要引导初中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帮助引导他们的自我意识走向成熟。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引导他们要看得到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同时,也要引导初中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自我认识,使其正确对待追星。
2. 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的关键在于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复杂活动来鉴别什么是真的“美”,什么是真的“丑”[6]。初中生由于社会经验与阅历的不足,他们的审美往往是不完善的,缺乏正确的审美特点的。因此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经验的获取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与重中之重。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活动,让初中生接近自然,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获得他们自己对自然、人生、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愉悦的心理体验,让他们真正明白美不仅是人的外表光鲜靓丽,还包括心灵美、内在美等,美的定义不是仅有外在美。教育者们要做到引导初中生认识到真正的美不只是明星俊美靓丽外表带来的视觉和感官上的体验,真正的美是具有更高境界的。
3. 加强与初中生的沟通
对于初中生的追星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与初中生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及教育者们要做到的是消除与初中生之间的关系隔阂问题,而这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多关心关爱初中生。并且要注意与初中生交流时要有一定的原则与方法。首先就是要学会倾听初中生的内心想法,家长以及教育者们要抱有一种与他们是朋友的态度去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减轻或消除各种压力与困惑。其次,家长和教育者们要在沟通时注意平等与尊重。不要端起高高的架子,以一种长辈的身份去压制初中生,要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追星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他们追星的行为。第三则是要求家长和教育者们在沟通时要注意沟通的策略。真正良好有效的沟通要从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但不要直接引起或提起隐私问题,也不要触及他们的底线,尽量避免敏感的话题。要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从旁敲侧击中使初中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内心疑惑与焦虑。
沟通与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初中生明白和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倾诉的对象不仅仅只有他们的同伴,家人和老师也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也可以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人,也可以成为他们倾诉烦恼与困惑的对象。他们不是孤独的,家长和老师们都在积极关心关爱他们,让初中生感受到他们的真正归属不是那些离他们现实生活极其遥远的明星偶像,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4. 加强对初中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道德发展及三观的建立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道德发展和三观的树立是一个人素质素养的表现,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的体现。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处于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和教育者们更要重视。教育者们要尽早地教育初中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由此才能帮助初中生建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三观的建立不仅仅可以帮助初中生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还可以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具体的学校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多进行一些正面的榜样教学,让初中生发现,除了那些明星偶像,还有许多值得他们去追寻学习的人。在榜样的选择上,教育者们要考虑到榜样选择的多样化与新颖化,让初中生可以榜样学习中看到不同的个性品质。
5. 鼓励初中生参加社会实践
作为教育者,要多去鼓励初中生积极参加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初中生更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发掘与发展,更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是锻炼初中生能力的好机会,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初中生自我教育的需要。作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到社会上去参加实践活动,例如各种各样的学生志愿者活动、学校内或学校外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公益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初中生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会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教育能力。
由此,社会实践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初中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有着必要性。社会实践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一点作为教育者是不容忽视的,学校和家庭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初中生粉丝的追星行为,满足了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快感、欲望、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等追求的同时,也推动和造就了许多因追星而产生的问题,本文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视角对初中生追星现象所具有的认同感进行分析,对初中生追星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的各种心理原因加以阐述分析,并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相对应的教育引导策略,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48.
[2]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对人性的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17.
[3]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28.
[4]潘一禾.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2007(2):27.
[5]杜春梅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6]罗晓珍.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理性认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追星现象论文第二篇:小学生追星现象的正向引导
关键词:小学生;价值观引导;追星;
摘要:小学生追星的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小学生情感冲动、缺乏辨别能力、逻辑思维不强等特点,往往也使得他们在追星的过程中受到伤害。研究认为,目前小学生追星存在着低龄化、组织化、情绪化、排他化、幼稚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引发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小学课堂日常教学,建议采用理解学生投身“追星”和“粉圈”的心理原因、家校联合应对粉圈文化的侵扰、尊重学生在课余时间娱乐休闲的权利三点建议,消解追星现象在小学班级中的负面阻碍,正向引导小学生价值观。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来自山东泰安的人大代表提出关注青少年追星、关注“饭圈”文化,教育者应担负起引导未成年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线基层教师在班级教学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学生“追星”的现象。和中学生的追星活动相比,小学生追星具有盲目性、狂热性和非理性的特点,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班级矛盾、师生矛盾、家校矛盾。本文分析眼下小学生追星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盲目追星带来的负面阻碍,并根据可实践性与现实性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引导策略,尝试解决眼下小学生追星热引发的班级管理问题。
一、小学生追星热的特征
1. 低龄化
近年来青少年追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低龄化。和过去十几年的青少年群体追星现象比对,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小学生进入了追星的队伍。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父母和家长的主观原因。在南通本地调研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一些家庭中监护人对小学生追星的态度比较模糊,有的家长认为,追星是学生学习之外的放松,在合理的状态下可以支持。因此,儿童在追星过程中并非如刻板印象反映的那样缺乏支持。在对小学生的调研中,一部分刚入学的小学生已经有了崇拜的偶像,而歌舞、表演类的明星是小学生崇拜偶像的主流。
2. 组织化
小学生的追星行为往往需要身边同学的认同。在小学班级中一些学生也选择与同班同学交流、交换偶像的信息,以达到获得认同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逐渐产生了组织化的现象。在对同一个偶像的追捧中,往往有一个学生作为该明星在班级中的“信息发布者”,而其他学生则支持和团结在这位主导者身边,慢慢形成固定的组织。在这个小圈子里,小学生自由和大胆地表达着对偶像的喜欢,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等级,看过明星演唱会、拿到过明星签名的学生在小圈子里的身份相对较高,而对明星刚刚感兴趣、追星时间不长的学生则处于小圈子的边缘。
3. 情绪化
沉浸在追星情绪中的小学生很容易受到明星行为的影响,在情感认知上也是如此。明星所受到的攻讦、辱骂、挫折,同样也会引发小学生对其的同情。同学无意间对其崇拜明星的负面评价、教师对其追星行为的阻拦等,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有学生会因为同学对明星的嘲笑而情绪反映激烈。
4. 排他化
当班级中形成追星的小圈子、小团体时,排他性就已经形成。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当A和B明星处于竞争关系时,崇拜A明星的小团体可能也会排斥喜欢B明星的学生。这种排斥既可能是表现在语言上的直接拒绝:“你喜欢B,我们不带你玩”;有时这些排斥表现为错误归因的批评,如“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喜欢B”“喜欢B这么土、这么矬的明星,只能说明你也是垃圾”。这些批评因为圈子的封闭,往往很难被班主任老师观察到,在缺乏教育和引导的情况下,可能演变成群体对个体的欺凌。
5. 幼稚化
小学生缺乏逻辑思辨能力,在追星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其他人对明星本身是否产生认同而生发出各类情绪,乃至于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以引发他人的注意,占据道德的高点。在班级中,这种对偶像的狂热崇拜有的时候表现成说大话,有的小学生言之凿凿地表示曾经见过偶像,并且得到过偶像的亲密接待;有的小学生则会向同学吹嘘自己买过该明星代言的很多产品,不是免费欣赏该明星的艺术作品。在本次匿名调研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承认自己曾经偷偷用父母的手机付款,支持喜爱的明星。
二、小学生追星热对班级管理的阻碍
1. 分散了小学生对学业生活的注意力
眼下的追星已经形成了舆论中的饭圈文化,粉丝常常要为了某位明星“打榜”而“做任务”。对于小学生而言,“打榜”“投票”“控评”等支持偶像的行为打乱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有的学生甚至为了给偶像“打榜”“做票”“控评”,利用晚上的睡眠时间和上课时间,不分场合地在“微博”等平台不停地发送评论,影响了日常生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追星对小学生的影响不仅限于价值观、人生观,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
2. 粉丝圈子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
自媒体的发展导致粉丝圈子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饭圈文化”。在这个相对较小、相对集中的圈子里,小学生的价值观与思考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已经成为了一些小学生信奉的信条,他们不加掩饰地表达对有能力购买明星代言的奢侈品的其他粉丝的羡慕与崇敬,并且将成为明星、成为偶像当做自己人生的目标,从这一方面看,也可以看到明星文化、饭圈文化对传统价值衡量体系的消解。
3. 瓦解了学生眼中教师身份的权威性与神圣性
本来教师对小学生来说是神圣的,不过在追星狂热的影响下,一些小学生则表现相反,他们通过对抗教师来证明自己对偶像“无畏”的爱和尊崇。在“微博”平台的明星话题广场,许多低龄学生用稚嫩的语言诉说自己是如何通过对抗教师来“扞卫”偶像的尊严。在饭圈文化的影响下,偶像与教师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反向的身份认同,即反叛传统权威的行为被大肆鼓励,偶像成为青少年崇拜的新权威。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一是粉丝圈子是以未成年人为主要组成人员,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在抱团中被不断放大;二是媒介的商业引导下,偶像明星被包装出完美的形象,由此对教师个人的健康与发展不同程度形成了冲击,网络暴力、非法人肉个人信息等等已经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调研中一部分教师反映,他们回避和学生深入讨论偶像这一话题,青春期的学生情绪很冲动,常常会为了维护偶像而在现实中举报、在网络上曝光老师的言论与隐私,导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从这些例证可以看到,在饭圈文化影响下,教师身份的意义亟待被重新正名。
4. 破坏了班级生活的日常秩序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当小学生陷入追星狂热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开始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宣传介绍自己的偶像。课堂上交头接耳、放学后三两成群聚集在班级内交流消息,甚至是在课后耗费大量时间用于观看偶像的视频、音频资料,这些都影响到了学校正常教学、学生正常学习的开展。特别是当追星文化弥漫于校园时,不同明星偶像的粉丝小圈子也形成了一定的冲突和对立。在调研的小学中,有的班主任反馈班级内多次出现过学生之间因为偶像问题产生激烈冲突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讨论偶像时的细枝末节问题产生隔阂与欺凌,这在过去的小学中是不常见的,然而眼下这种现象却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打乱了原本和谐有序的班级秩序。除此之外,追星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身份焦虑,追星的花费很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在追星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被放大,这种负面信息或多或少也影响了班级的良性运行。
三、小学班级中学生追星热的引导
1. 剖析学生投身“追星”和“粉圈”的心理原因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人需要去构建自我同一性,在急剧变化的外表和高水平的荷尔蒙影响下,他们通常将自我投射在一个相对完美的对象身上去构建。这种心理逻辑就是追星行为的起源。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变得更为复杂,心理也更为孤独。小学生们缺乏自我表达的路径,也缺少独立探索的实践。因此,他们常常选择一位符合自己审美和情感需要的偶像来代替理想的自我建构。这也解释了小学生对偶像异乎寻常的“忠诚”和“狂热”,他们实质上维护的是他们理想中的自己。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对症下药,创造更多的班级共同活动环境,让同学之间产生互动和了解。在大课间、午间休息等时间,可以组织亦动亦静的活动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频次,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游戏,促使学生之间产生交流;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心里话说一说”活动,鼓励学生匿名写信,再打乱顺序分发到不同学生手上,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说心里话的空间,又增进了集体的连结感,进而帮助小学生摆脱对“粉圈”“饭圈”等群体的依赖感,从“追星狂热”的状态走向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2. 家校联合应对粉圈文化的侵扰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仅仅存在于学校,而家长则可以实现家庭角度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纠偏。教师在纠正学生过度沉溺追星行为的同时,首先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构建家校一体的“统一战线”,与家长在学生过度追星这一问题上形成明确的共识,如降低学生使用手机、平板上网的时间,监督小学生在网上浏览的内容范围以及判断是否存在不良的“粉圈”行为(如肆意辱骂“对家”、购买“小号”刷票等等),对于已经存在的负面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联系、及时制止;教师也应该帮助家长认识到,小学生沉溺追星,实质上是在追星过程中寻求情感的代偿,因此家长对学生应该进一步加强了解,满足他们合理的情感需求,做到物质和情感上供给的充沛和充足。家校联合同样还有利于教师在与追星学生之间出现冲突时,教师澄清自己,避免引发更多的家校误会与负面事件。
3. 尊重学生在课余时间娱乐休闲的权利
小学生的课业压力随着年级升高而越来越大,缓和压力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相对健康的方式舒缓压力,登山、跑步、唱歌、绘画等都是健康且有益身心的活动,教师可以在秋游、春游期间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公园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学会欣赏平凡之美。不过在引导之外,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小学生可以选择观看偶像的表演,也可以收集偶像的信息,在适度的情况下,这并不会对学生的心灵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意识,将学生当成是一个有能力为自己选择的客体来对待,而不是想当然地将学生看成是对世界毫无感知、完全依赖教师和家长保护的弱者。尊重和肯定的态度也会降低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教师引导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闫玉霞.“粉|圈文化“对小学生行为模式的误导与纠偏[J].教学与管理, 2020(08).
[2]罗菲追星不可怕,善意来引导[J].科技视界, 2017(31).
[3]范从从.高年级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4.
[4]"追星一族低龄化”让海南省 人大常委会委员忧心忡忡[J].海南人大, 2015(08).
[5]黄小梅.呵护“星光闪耀”下的花朵一-高年级小学生“追 星"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03).
网址:追星现象论文(优选范文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 https://mxgxt.com/news/view/146779
相关内容
网红调查报告范文6篇(全文)新书荐读 | 《自律与客观性:追寻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至善人文”丛书)
影视作品赏析精讲范文6篇(全文)
大学毕业论文
探寻南方文学的风景——《在湾区写作:粤港澳文学论丛》新书分享会圆满举办
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范文
我心目中的明星作文范文(精选55篇)
关于爱心助学活动心得范文五篇
关于大学生“星座迷恋”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学子论文]媒介互动理论下综艺节目新气象【2】